APP下载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诗经》二日译版本

2018-08-14薛雁文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川原文中伊人

薛雁文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1731)

1 前言

《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最著名的一首恋歌,用水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诗人因思念对象可望不可即而徘徊而思念,不能自抑其无比惆怅的心情,一咏三叹,只在重读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鹭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的思念之情。从1736年布鲁克斯从法文转译收有《诗经》数首,仅仅是英语译文也有了近百年的历史。现存的译本中,主要还是英译本及英译研究论述居多。截至目前,尚未看到以传播学角度为切入点的日本诗经学专著和专论,所以《诗经》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研究还是一片新天地(张永平2014:140)。本文依据刘宓庆的翻译美学思想,选取了日本汉学大家松冈荣志和目加田诚的日译本,比较分析《蒹葭》原文与译文中美的要素。通过美学翻译理论的基础对《诗经》的两个日译本进行比较,以期鼓励更多译文的出现,领悟如何在美学翻译理论视角下探究语言美,从而推动中国文学经典文学作品走出去,发掘中国传统经典的内在价值。

2 翻译美学理论

美学对翻译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翻译是一种艺术,除了遵从技术的规定,接受科学的指导,还需要进行适度的创造。对于语言的美的运用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内容上面,也可以表现在形式,音韵,语义等。正如刘宓庆在《翻译美学教程》中所著,译本必须在翻译审美客体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作为翻译审美主体的翻译者的再创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再创作的过程中,就少不了词语和文句选择的择善从优,所谓择善从优就是审美操作,即“翻译绕不开审美,翻译学绕不开翻译美学”。(刘宓庆,1995:130)

2.1 形式系统审美要素(语音、词语)

形式系统审美要素中的语音是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即语音美的基本形式手段之一;语言中能承载审美信息的另外一个基本单位就是词,因为词是字、语素和音节的“三结合体”,也就是形、义、音三者的结合体,因此它的审美信息承载能力非常强。(刘宓庆 2012:92)

例文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 水之 涘 。

译文1:

河辺にアシが青々と伸び 秋たけなわ白い露が霜に変わる頃

わたしのあの子はどこにいる 河の向こうのあのあたり

流れにさからい あの子をさがせば 道はでこぼこはるかなかなた

流れに沿ってあの子をさがせば あの子はまるで水の中

河辺にアシが生い茂り 葉に降りた白い露もまだ乾かない

わたしのあの子どこにいる 河の向こうの岸辺のあたり

流れにさからいあの子をさがせば 道は切り立ち登れない

流れに沿ってあの子をさがせば あの子はまるで水際のあたり

河辺にアシがいっぱい生えて 朝方露霜まだ降りきらない

わたしのあの子どこにいる 河の向こうの水辺のあたり

流れにさからい。あの子をさがせば 道はくねくね脇道だらけ

流れに沿ってあの子をさがせば あの子はまるで中洲の中(松冈荣志 译)

译文2:

蒹葭の葉は青々として 白露はいつか置く霜

あわれわが思える人は 大川の水の彼方に

川のぼりゆかむとすれば 道とおみ至りもやらず

川くだりゆかむとすれば おもいかげは水のさ中に

蒹葭の葉は萋萋として 白露はいまだ晞かず

あわれわが思える人は 大川の水の畔に

川のぼりゆかむとすれば 道とおみ昇りもやらず

川くだりゆかむとすれば おもかげは水の中洲に

蒹葭の葉は茂り茂りて 白露はいまだも已まず

あわれわが思える人は 大川の水の涘に

川のぼりゆかむとすれば 道とおみ迂回まわりて

川くだりゆかむとすれば おもかげは水の中沚に(目加田诚 译)

(Ⅰ)原文中的叠词“苍苍”“萋萋”“采采”都行形容河边芦苇繁茂连绵茂盛众多的样子且节奏和韵律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展示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使语言结构对称整体平衡。译文一中分别翻译成“青々と伸び”(苍翠一片)“生い茂り”(郁郁葱葱)“ いっぱい生えて”(生长茂盛状)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基本上把颜色以及芦苇的茂盛样子翻译出来,但是失去了原文中叠词的的形式美,让翻译的音韵之美大打折扣。相对而言,译文二中分别翻译为“青々として”“萋萋として”“茂り茂りて”,一字排开,全部保留了叠词的形式,语序上和原文构成了美的吻合,而且韵脚也是非常整齐的。不用出声朗读,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之下,读者似乎也能目睹深秋时节河边一片苍翠的芦苇葱葱郁郁。两个译本相比较,译文二似乎在音韵美的阐释上更胜一筹。

2.2 非形式系统审美要素(“情”与“志”)

“诗言志”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诗歌创作论的主旨性命题,相当于“题旨”,也就是“有意义的思想和观念”。翻译审美中必须把握住SL中作者的情志、意旨,才能以此为准绳选择词语。(刘宓庆2012:110)

原诗中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表达了位置的更换,传达出了伊人的飘忽不定同时大大拓宽了原诗的意象,把主人公求而不得的焦躁情状和缥缈朦胧的背景结合起来。而原文中的“伊人”,并没有说明是男是女,后人将其解释为“我的心上人”,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在翻译这首诗的时候曾经说过,“这首诗读起来很像谜语”,所以此处的伊人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处理呢?译文一把原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处理为“わたしのあの子はどこにいる 河の向こうのあのあたり......わたしのあの子どこにいる 河の向こうの岸辺のあたり......わたしのあ の子どこにいる 河 の向こうの水辺のあたり”(我的她在哪里啊,就在对岸河边,我的她在哪里啊,就在对河岸边,我的她在哪里啊,就在对岸的水边),译者把“伊人”翻译为“わたしのあの子”(我的她),在日语中“あの子”是无法判断性别的,直译成中文就是“那孩子”,倒是让读者读出来几分怜爱的感觉,原文中也没有说明伊人到底是男是女,所以这样处理的话也是体现了原诗中的模糊以为,以模糊译模糊,反而可以扩大涵盖,因其模糊而延伸了读者的想象;“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译文一处理为“河の向こうのあのあたり”“河の向こうの岸辺 のあたり” “ 河の向こうの水辺のあたり”,把原文直译出来,韵脚比较整齐,原文的意思就比较精确,所以此处就是以精确译精确,将意境明朗化。译文二“伊人”翻译为“あわれわが思える人は”(我思念的人),也和译文一一样是一种泛称,对伊人的性别做了模糊处理,相比之下,译文一对此翻译得更为含蓄,两者都是以模糊译模糊。“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译文二翻译为“大川の水の彼方に”“大川の水の畔に ”“大川の水の涘に”对仗工整,和原文的形式相同,通过“彼方”“畔”“涘”这些字眼,充分展示景物描写之长,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充满了诗情画意,将原文中的景物变成一副水墨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品,正所谓以物寓情,符合翻译美学理论中的非形式系统审美要素的“情”与“志”。

3 结语

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原文与译文的形式系统审美要素(语音、词语)和非形式系统审美要素(“情”与“志”)的角度对《国风·秦风·蒹葭》的两个日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松冈荣志倾向于意译,让形式系统审美要素更加精确,而目加田诚更能参透其中的模糊意蕴。所以对于翻译学而言,探求语言美是一项绕不开的任务,我们需要采取开放的,尊重语言现实的态度来审视语言的美。

猜你喜欢

大川原文中伊人
长相思·相思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双色人生
恋上你的床
UFO秘史
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