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PBL教学,提升小组合作有效性
2018-08-13王琴娟
王琴娟
[摘 要] 小组合作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如何提升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PBL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这使得学生有目的性地研究问题,提升了小组合作效率。
[关键词] PBL教学;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就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进行知识的交流和讨论,以此让学生们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将PBL教学融入其中,大大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们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据此,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之间取长补短,高效完成课业。
一、结合微课,探究生命奥秘
微型课堂,即将某一个内容时间缩短化,专门留出一小段时间对这部分内容针对性讲解。对于重要而又繁琐的内容,学生们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以将微课与问题讨论加以结合,以此深入探究。
例如:“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一节中,减数分裂是最基础的步骤,学生们必须熟练地把握该知识点才能有效地学习接下来的课程。因此,我在教学时引入微课,制作了8分钟的视频,我先提出问题:“什么阶段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有丝分裂有何不同?”带着问题学生们观看了减数分裂的视频,并在观看过程中有意识地记忆分裂阶段和分裂特点。观看之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将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基因对比图画出来进行比较,学生们很容易得出問题的答案。
教师在以微课方式讲授知识时要注意,微课时间比较短,必须轻重分明。在进行问题提问时要把握重点,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关键点上,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汲取知识。通过微课,学生们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该时间段内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知识吸收效率。
二、思维导图,了解病毒危害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画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思考的过程有一定的脉络。以导图形式加以构建,教师再提出问题,学生通过知识框架的构建逐步对问题产生思考,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观点,了解课堂需要把握的知识点。
例如:教材中除了讲授细胞外,又提出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但是相关知识并不全面。为了让学生们了解病毒危害以及病毒的更多知识,我在上课前做好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解决图上所示的问题:“病毒的结构特点是什么?病毒的化学组成、遗传物质、生活方式以及繁殖过程是怎样的?”学生们明确本节课需了解的知识点,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主动研究病毒结构,根据课本以及学过的知识讨论,结合艾滋病等真实的病毒侵入人体案例,最终得出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它没有细胞结构,无法独立代谢。并且,学生在讨论中根据它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活细胞得出:病毒的培养不能在培养基,需要在活细胞内培养。
思维导图主要就是以中心点对学生思维进行延伸,刺激学生大脑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们就有了思考的方向和目的。他们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自己思路的趋势,再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交流,将信息共享,开阔自己的思维,完善自己的思想结构,进而完整的解决问题。
三、联系生活,树立环保意识
在PBL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让学生们与生活环境结合起来,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增强自己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感,不断约束自己,将知识层面的东西落实于行动,将我们的知识储备活学活用。
例如:学习到生态系统的稳定如何维护,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生态系统中,那么日常生活中需要以哪些措施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生们议论纷纷: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一旦超出其界限就很难再自动恢复。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保护环境、植树造林、不乱扔垃圾,保护生物以构建和谐稳定的生态圈……不要破坏其食物链和食物网,保证其能量、物质、信息的循环流动。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有意识地将问题与社会责任结合,这样,学生们在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彼此交流自己对于环保的看法和意见。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学生巩固知识,更是响应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人格,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总而言之,将PBL数学合理应用于小组讨论中,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讨论效率。这是一个摸索改进的过程,教师在应用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以优化,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在小组讨论时提出合适的问题作为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袁萍;刘玉英;徐作英.高中生物教学中PBL教学法应用初探[J].学周刊,2016(7).
[2]张慧丽.高中生物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