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培养小学生“合作交流”案例分析
2018-08-11石高华
石高华
【摘 要】合作交流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
【关键词】数学课堂;合作交流;案例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学生合作学习时机,使“小组合作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互补互促,共同提高。下面以西师版三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片段为例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方法和能力。
【案例】
1.乘法和加法(教学例1)
(1)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小组合作完成“数学问题解决学习表”。
(2)小组展示“数学问题解决学习表”(学生使用展台和话筒,每展示一组引导全班同学交流讨论改进。)
(3)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7×6表示什么?42+55表示什么?)
(4)学生小组交流讨论“7×6+55”和“55+7×6”两种算式的区别与共同点?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共同点。
7×6+55 55+7×6 =42+55 =55+42
=97(元) =97(元)
结论:不管乘法在左边还是在右边,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乘法和减法
(1)如果把例题1变成用乘法和减法计算,又该怎样提问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抽学生回答。(书包比文具盒多用多少元?)
(2)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综合算式。
(3)学生间交流讨论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
55-7×6
=55-42
=13(元)
(4)教師抽两位学生的展示评讲,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特别是先算右边的乘法的时候,左边的部分要先抄下来。
(5)学生间交流讨论有乘法和减法,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基础,以及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根据问题和给出的信息写出数量关系,就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2.先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数学问题解决学习表”,学生互补互促,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数量关系、解决方法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分步列式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有训练,难点是根据分步列式写出综合算式,但是学生有连加连减和乘除法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分步列式写出综合算式,在给学生分组的时候考虑到优差搭配,优生带动后进生,既培养了优生的表达能力、帮助意识,又提高了后进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没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轻松活跃地突破重难点。后面的4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3.从教学的形式上来说,以合作学习为主,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