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演变
2018-08-11刘振宇
摘要:宋代飞龙院、天厩院、骐骥院、群牧司、太仆寺和驾部都曾管理马政,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随着形势和对战马的需要等在不断发生变化。从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宋代中央马政机构由宋初时期的分权制衡逐渐走向统一,其军事化色彩也愈加浓厚。
关键词:宋代;中央马政机构;职能;变迁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5-0032-02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迫后周恭帝禅让帝位,建立了宋朝。宋朝建立之初多承袭后周的制度,中央马政机构为左右飞龙院、太仆寺和驾部。这些中央机构共同履行马政管理权,且其职能也在一直发生着变化。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学界主要是对宋代单一中央马政机构沿革进行研究,对宋朝中央马政机构及其职能演变等问题尚未深入研究。中央马政机构职能变迁与宋代的政治、军事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中央马政机构的研究可以窥探宋代政治、军事的变化状况。之前学界没有将宋初期的飞龙院、天厩院和騏骥院当做中央马政机构来看待,但笔者在搜集整理资料并进行研究之后认为,飞龙院、天厩院和骐骥院在宋初实际上发挥着中央马政机构的职能。
一、飞龙院、天厩院和骐骥院及其职能演变
宋初,中央马政机构有左、右飞龙院二院,由左、右飞龙使负责管理。唐朝曾在许多州设立牧监来养马,五代时期各朝也多承袭唐朝的制度,但由于中央政权衰微,各地割据势力争雄,加之战乱频繁,导致宋初出现“时诸州监牧多废,官失其守,国马无复孳息”的情况。为解决缺马的问题,宋太祖“始置养马二务,又兴葺旧马务四,以为放牧之地”,并“分遣中使诣边州岁市马”[1]371。新设立的养马务隶属左、右飞龙院,左、右飞龙院因此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后又设置左、右教骏营来牧养、看守国马,设置骑御马左、右直来负责御马的使用,使飞龙院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加。
马匹数量的增加,推动了养马机构的发展,也推动了马政管理机构的变革。为适应马政事务增加的新情况,宋朝政府将原来主管中央马政事务的左、右飞龙院改为左、右天厩院。宋太宗即位后,就筹谋征讨北汉,但是发现军队中战马缺乏十分严重,就下派人到各地购买民间的马匹,并规定“有敢藏匿者死”[2]470,采取强迫性的方式从民间买马。经过宋政府的努力,“于是得十七万三千五百七十九匹”[2]465。宋太宗平定北汉后又“得汾晋、燕蓟之马凡四万二千余匹”,宋朝的马匹数量因此大增。为安置管理新增的大量马匹,宋朝政府就“于景阳门外新作四监”[2]471用以安置新增的马匹。新设立的四监被称为天驷监,分为左、右天驷监,左、右天驷监各管理两监,并将左右飞龙使改为左、右天厩使来管理天驷监。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将左、右天厩院改为左、右骐骥院,自此宋朝管理中央马政事务的机构由左、右天厩院变为左、右骐骥院,“国马之政,皆骐骥二院监官专之”[3]3647。
自宋太宗雍熙三年北伐失败之后,宋朝政府战略中心由收复“燕云十六州”变为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而契丹却愈加主动入侵关南之地。从周边政权买马是宋朝获取战马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然而“自匈奴猖狂之后,无匹马南来”,宋朝与契丹交恶之后,就无法从契丹获取大量的马匹。因此从西北、西南购买马匹就成为宋朝买马的主要渠道,宋真宗咸平元年成立了专门负责估算马匹价格的估马司,其主要设置在川陕等西部买马的地区。曾在永兴军担任过通判的何亮也在《安边书》上说:“备征带甲之骑,取足于西域”,然而西北地区西夏势力的崛起又干扰了宋朝在西北地区买马,“如舍灵武,复使西戎合而为一,夏贼桀黠,服从诸戎,俾秦、泾、仪、渭之西,戎人复不得货马于边郡,则未知中国战马从何而来?”[2]947咸平二年十月,契丹入寇,为抵御契丹进攻,宋真宗亲自到河北前线督战,以振奋士气。在战事频繁、战马来源减少的背景下,宋朝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设立群牧司,任命枢密院直学士陈尧叟为制置使,“于是内外厩牧之事,自骐骥院而下,悉听命于群牧司也”[2]1025。群牧司成为宋朝管理全国马政的中央机构,最高管理官员是枢密院直学士,这就大大提高了马政的政治、军事地位,这足以说明宋朝政府在真宗朝时期更加重视马政机构建设。
二、宋代群牧司及其职能演变
唐贞观十五年,曾任命太仆寺少卿担任“勾当群牧”一职,但未设为正式官衔,后又将其废除。唐麟德三年任命“太仆少卿鲜于正俗检校陇右群牧监”[2]1145,负责管理陇右诸牧监,这当是群牧司的起源。但“检校陇右群牧监”职能范围还仅在陇右诸牧监,到了宋朝,原有骐骥院的职能也全部转移到群牧司,群牧司成为管理全国的马政机构。宋朝政府设置群牧司后,其职能一直发生着变化,整体上看,在王安石变法前其职能较为稳定,在变法开始后逐步被削弱,直至被罢除其管理中央马政的职能。
群牧司创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在宋真宗咸平三年“令诸路有牧监处知州、知军、通判,兼管内群牧事”[3]3647。自此大名府的大名监,洺州的广平二监,卫州淇水的第一、第二监,河南府的洛阳监,郑州的原武监,同州的沙苑二监,相州的安阳监,澶州的镇宁监,邢州的安国监,中牟县的淳泽监和许州的单镇监等十四个牧监属于群牧司管理。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设置牧养上、下监专门负责收养、治疗病马。群牧司也曾设立提点左、右厢诸监司来负责纠按河北、河南诸牧监公事。至迟在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设立群牧判官和群牧都监来负责巡按诸坊监、点检马匹数量及监察马匹烙印。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将在京估马司划归群牧司管理,群牧司因此有了管理在京估马司的职能。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宋政府设置河南、河北监牧使司,负责统领京师外诸州的牧监事,而河南、河北监牧司隶属于枢密院,因此群牧司的统管全国马政的职能被严重削弱,仅能管理京师地区的马政。河南、河北监牧使司在熙宁八年被废除,但自熙宁五年开始,宋政府相继在京师及西北地区推行保马法及户马法,用民代官为养马的方式来发展养马业,更是削弱了群牧司统管全国马政的职能。宋政府在熙宁十年(1077)到元丰三年(1080)曾设立群牧行司来负责督办秦州、凤翔府等地的买马事务,并兼管沙苑监,群牧司的职能有所增加,但设立时间较短。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宋政府推行官制改革,群牧司被罢除,其管理马政的职能多被太仆寺继承,也有部分职能归于兵部驾部。
三、宋代太仆寺和驾部及其职能演变
太仆寺是一个在宋立国之初就设立的马政机构,在元丰改制前职能较为弱小,元丰改制后成为统管全国马政的机构,职能获得了扩大。
在元丰改制前,“太仆寺掌辇舆车辂乘黄厩牧杂畜之事,车辂之职行于本寺,余职归骐骥院”[4]445,太仆寺的职能限于管理辇舆、车辂、乘黄、厩牧和杂畜的事务。元丰五年,“废群牧置使,以职事归太仆寺”[3]3651,太仆寺成为统管全国马政的机构。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随着王安石变法被废除,保马和户马法也不复存在,太仆寺的马政职能也因之有所加强。宋哲宗元祐元年,宋政府曾设立枢密院支马房来管理骐骥院等坊监的牧马、租课等事务,辅助太仆寺来管理中央马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太仆寺的职能,但因其设置时间不长,影响有限。
宋代驾部归属于兵部,是兵部下的一个司。宋朝初期,驾部无具体职事,元丰改制后,辇辂、车乘、厩役、杂畜、乘具、传驿的政令由驾部掌管,纠按河北、河南诸牧监公事的提点左、右厢诸监司也划归驾部。自元丰改制后,驾部的职权渐趋扩大,最终在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取代太仆寺,成为统管全国马政的机构。
随着群牧司和太仆寺相继被废除,驾部成为宋朝唯一的中央马政机构,由于驾部本属兵部,因此宋代马政的军事属性也就大大增加。这与南渡之后南宋政府面临的军事压力有重大关系,也和宋政府精简机构、强化集权有关。南渡之后,限于地理限制、军事需要减少等原因,宋政府主要通过买马的方式来获取马匹,中央马政机构职能减少,其买马职能的发挥显得重要一些。
四、结语
宋代马政机构的发展与其领土扩展、军事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宋太祖时期忙于统一南方,而南方多山地水域并不需要太多的战马,南方的统一也未能给宋朝带来大量的战马,“江南无战马,朝廷每岁赐予百匹,至是驱为前锋以拒王师,既获之,验其印记,皆朝廷所赐也”[2]337,在北方宋政府则采取守势。宋太宗时期为征讨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大举从民间买马,在平定北汉后又获得了大量战马,因此建立了新的监来安置管理马匹,并将管理中央马政的左右飞龙院改为左右天厩院,后又改为左右骐骥院;“内廐马既充牣,始分置诸州牧养”[2]470,由于马匹数量大增,京师坊厩无法全部安置,就将多出的马匹安置到诸州牧养。
为更好地管理全国的马政事务,群牧司应运而生。宋代中央马政机构一直都在为了适应马政的需要而变革,群牧司更是宋代中央马政机构变革的新创造。机构的设置和废除,机构职能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相应事务发展的需要,其背后都有深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因素的要求。宋朝因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对中央马政机构进行调整,满足了对战马的基本需要。从飞龙院到群牧司,从太仆寺到驾部,宋代的马政权力呈现逐步统一的趋势,并且军事属性也愈加浓厚。中央马政机构的变革调整与宋朝整个政府机构由分散制衡到逐步统一集权的整体趋势相符合。
参考文献: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3](清)徐松辑,刘琳等校.宋会要辑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宋)孙逢吉.职官分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8.
作者简介:刘振宇(1991—),男,河南商丘人,单位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从事宋史研究。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