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外交意涵

2018-08-11曹广伟

西部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习近平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其中,在外交领域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明确了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携手国际社会打造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国外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下,以大国为重点、周边为首要、发展中国家为基础,着力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开创了国际关系新时代;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推动世界治理规则调整、体系变革,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美好世界;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5-0005-06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度调整,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一系列重大理论方针政策、重大战略举措、重大工作部署”[1]8,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视野新领域新布局。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彰显、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已然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巨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历史转折的新时代。

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我们党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新的论断;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以及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标,全面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1]19,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在外交领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携手世界各国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一个美好世界”[1]58,从而形成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习近平外交思想。该思想从中国的大国身份和利益出发,阐明了中国外交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人类进步事业担当的历史使命,开辟了中国外交理论和国际战略的新境界,为我国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时,本文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视角谈谈自己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特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学习和理解。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但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安全威胁更趋复杂多样,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愿望和责任。全球化时代这种高度分化又深度依赖的格局,使整个国际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前所未有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更需要以同舟共济的精神,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但世界治理体系内在的不平等性,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富人与穷人的二元分割結构。处于世界治理舞台中心的西方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实力下滑,无力独自支撑起全球治理的重任;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下迅速崛起,对参与全球事务充满期待,希望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推进全球治理体系调整和国际秩序变革,但现有国际体系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构成诸多限制,尚未提供它们发挥作用的空间,二者无法形成合力共同应对体系转型带来的挑战。“二元分割的治理结构造成全球治理体系失灵,很多全球性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世界急需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新的制度规则体系凝聚起人类社会共同的力量,破解世界治理秩序紊乱的难题”[2]。这种国际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也意味着大机遇、大发展,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参与并主导全球治理进程,为人类社会创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反观中国国内,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党的领导力和凝聚力全面加强,民主法治更加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的经济发展模式显现生机。“国家GDP总量迈上10万亿美元的台阶并维持较快增长,稳居世界第二并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以上且超过美欧日之和,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3]22。创新型国家建设持续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显著提升,逐步迈入科技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国防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人民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在不断增长的政治、经济、科技、国防、实力支撑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进入世界强国的第一梯队。与上世纪相比,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党、国家和整个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更加自信,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的治理理念、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赏,给世界各国特别是被排斥在西方体系之外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携手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筑美好新世界。

基于世界人民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热切期待,考慮到自身参与世界治理的能力和愿望,中国勇于承担起大国的责任,提出并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意在同国际社会同心协力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

200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的首次提出缘于APEC澳大利亚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召开。会议开幕前,《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凸显 APEC采用“大家庭”观念》的时事评论,表达了中国在APEC框架内对全球气候问题所持立场,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秉持人类“大家庭”的观念,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2011年,中国政府发布《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到“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日益紧密关联,各方的利益汇合点不断增多,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应“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开拓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探寻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4]。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再次强调在国际关系中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弘扬同舟共济精神,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框架初现,逐渐成为我国对外战略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出访中亚、中东、东南亚、中东欧、西欧、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时,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70届联大、二十国集团峰会、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时,一再强调“人类社会共住一个地球村,逐渐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481。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牢固树立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推动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截至2017年底,习近平在国内外公务活动中,70余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先后提出与巴基斯坦、乌兹别克、东盟、周边国家、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国家组织建立双边、多边命运共同体,并在虚拟空间领域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步从中国传遍世界、由现实空间传向虚拟空间,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仅2017年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先后被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表明国际社会愈来愈关注和支持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的全球治理观、有利于破解全球治理失灵的困局。

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将合作共赢理念、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美丽世界观等一系列新观念、新举措、新目标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范畴,赋予其更加丰满的思想内涵,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地球之上、各大区域板块的人民在商品、资本、技术等全球化要素的推动下,传统的时空距离日益缩小、联系愈发紧密,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呈现出文明多元、制度多样、发展程度不一的特性,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树立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58。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理念,更是各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从政治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之奋斗,以努力靠拢它、实现它。习近平以十九大报告的形式,“在理论上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概念界定、框架设计和体系建构;在实践上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目标走向,规划了实现目标的战略举措和行进路径”①。至此,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培育和建构,使其进入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近年来,面对世界变革的新形势和人类发展的新期待,我国深入贯彻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各国人民勠力同心、携手共进,共同开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开端。

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十八大以来,我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从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着手,继续深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着力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健康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大国拥有更多资源、更强实力,在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世界稳定的压舱石、国际和平的助推器、全球增长的发动机;只有大国之间和睦相处才能保证世界和平稳定,只有大国之间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全球共同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以人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致力于推动与各大国关系全面均衡发展。美国和中国作为第一、第二两大经济体,又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者的经济总量达30万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40%以上,两国关系的走向关涉到世界的安全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维护中美关系平稳运行,习近平与奥巴马9次会晤、8次通话,两国连续举行8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达成2000多项具体成果。特朗普政府就职后,两国元首年内实现了互访,双方一致同意建立并启动外交安全、全面经济、执法及网络安全、社会和人文等4个高级别对话,在互利互惠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在相互尊重基础上有效管控分歧,坚持中美合作大方向。中俄高层交往密切,两国元首保持年均5次以上的会晤频率;双方总理保持年度会晤机制,明确支持对方维护核心利益的努力,树立了大国之间互动合作的典范;“一带一路”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有序对接,积极探讨北极航道合作、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签署一批被誉为“世纪合同”的合作协议,体现了中俄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我国同欧盟和欧洲国家合作深入发展,中欧致力于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加强中欧发展战略对接。与欧洲各国领导人会晤以及战略、经贸、人文高级别对话机制卓有成效,中德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法开创了紧密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中英致力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关系进入持久、开放、共赢的“黄金时代”,夯实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交流合作的基础。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大国合作也迈上新台阶,和其他金砖国家一道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努力打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弘扬多元文明、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四大伙伴关系,引导各国朝着贸易投资大市场、货币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社会大交流的目标迈进,打造了更具全球影响的南南合作平台。

“秉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5]444,构建周边区域命运共同体。近年来,我国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组织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建设,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2013年,党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从战略的高度对新形势下我国的周边外交做出全局规划,努力使周边国家同我国的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与周边国家的高层交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周边国家,20多位周边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百余次来华参访,双方睦邻友好关系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达成全面有效完整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共识,推动各方回到通过直接当事方对话协商解决具体争议的正确渠道,以由易到难、积累共识的方式就“南海行为准则”框架达成一致,有效化解中国与部分东南亚国家的矛盾和分歧,南海形势明显趋稳,呈现积极向好的势头。中菲关系全面转圜,正式建立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开创我国与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分歧,推进有效合作的新渠道。中柬老朋友关系进一步深化,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不断加强政治互信和务实合作,中越、中老关系行稳向好,中缅双方有效维护了友好合作大局。我国同孟加拉國、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等南亚国家合作显著增强,与巴基斯坦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日益深化;与中亚国家实现了战略伙伴关系全面覆盖,中亚逐渐成为中国从陆上走进中东、走向欧洲的中转站。中国继续秉持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区域合作精神,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机制互促互进,维护周边稳定、促进区域发展。推动中日韩、“10+1”“10+3”、东亚峰会等合作机制保持发展势头,大力推进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助推东亚一体化合作进程。提出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规划对接,致力于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国坚持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挖掘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的新机遇,探索合作新方式,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自主、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出访非洲时,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明确中非合作需秉持共同、集约、绿色、安全、开放五大合作发展理念,共同构筑“五大支柱”②,开启“十大合作计划”③,中非合作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习近平出访阿拉伯各国时,积极深化中国同埃及、沙特、伊朗及阿拉伯联盟的关系,强调中国要做阿拉伯地区的和平建设者、发展推动着、工业化助推者、稳定支持者和民心交融合作伙伴,宣布启动“促进稳定、创新合作、产能对接、增进友好”四大行动计划,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五年来,我国同埃及、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伊朗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约旦、卡塔尔、伊拉克、苏丹、摩洛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以色列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完善了我国在中东、阿拉伯地区的外交布局。习近平任总书记以来三次出访拉美,同拉美国家创立了中拉论坛,推动中拉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推动贸易、投资、进入三大引擎均衡发力,中拉务实合作“换挡加速”,引领中拉友好关系驶入新航程,共铸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在亚非拉等地出访中,习近平一再强调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出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责任和担当。

四、贯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推动世界治理体系变革

当今世界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调整变革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趋于均衡,国际体系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转变;但“严重滞后的全球治理框架与加速变革的权力结构脱节”的矛盾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并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积聚。面对全球治理失灵的危险,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贯彻落实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治理,推动规则调整和制度变革,使世界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东西方合作共治的方向转变。

推动世界治理的规则调整、体系变革,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促进体系变革受到广泛期待。习近平提出新的全球治理观、新发展观、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强化顶层设计和行动规划,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的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十八大以来,中国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推动会议通过《亚太经合组织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共识》,批准《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着力打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举办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推动G20成员国聚焦创新增长、共同制定了创新增长蓝图,出台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三大行动计划和结构性改革共同文件,达成29项重要成果”[6]15,在全球治理、创新发展、多边投资、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为推动世界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贡献中国力量。倡导并举办了首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的全球政党大会,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前来参会,为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难题和共同挑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凝聚更多共识。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习近平提出“打造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5]480,意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演进,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习近平的讲话有力地捍卫了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为陷入贸易保护主义阴霾的世界经济带来无限曙光。在日内瓦论坛上,习近平发表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阐释实现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路径,明确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彰显中国正在成为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最积极的因素、最活跃的动力。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成功出席了联合国系列峰会、G20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亚欧首脑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多边峰会,提出打造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总路径,全面阐述中国的安全观、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等思想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多、更均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中国长期致力于同各国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努力弥合分歧、劝和促谈,同国际社会一道合力应对全球性挑战,成为国际变局中的压舱石。五年来,我国成功举办亚信上海峰会,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与亚洲国家一道合力构建开放包容的亚洲安全合作新框架;不懈推动朝鲜半岛核问题政治解决,倡议重启接触对话,缓解半岛紧张局势;斡旋阿富汗、叙利亚问题,倡导推动缅北冲突、罗兴亚人危机和平解决;在南苏丹冲突、也门问题、卡塔尔断交危机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缓和地区紧张局势。深入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黎巴嫩、马里、南苏丹等地执行维和任务,亚丁湾不间断护航已持续9年之久,与国际社会的反恐合作深入推进,组建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拉德苏说,“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支付的维和摊款也升至世界第二”④,为非洲、中东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作出新的贡献。同美国、欧盟、法国、印度、巴西一道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文件,宣布建立200亿元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签署《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朝着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的方向发展。在联合国框架内引导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谈判达成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成果,推进核安全国际合作、参与深海、极地、网络、外太空等新疆域规则制定,驰援非洲疫区应对埃博拉疫情,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远离恐惧和贫困,人人共护和平、共谋发展的世界。

推進“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促进各国共同繁荣进步。“一带一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指导下,实现了从理论设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启动建设,形成一批阶段性成果并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2015年,我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倡议“沿线国家不断增进政治互信、促进经济融合、加强文化交流,着力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包容共进、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一带一路”的理想愿景和长远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444。2014年,中国决定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其后又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扩大沿线国家和地区享受基金的规模。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已得到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参与,并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以及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各界代表出席,唱响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主旋律。五年来,中巴经济走廊全面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规划逐步实施,中俄携手推动“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进程,中阿决定推进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三大工程,一大批中非共建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以及港口、铁路、学校、医院、工厂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非落地,中欧积极探讨“一带一路”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的方式与路径,“一带一路”正在成为联通亚非欧三大洲的贸易大市场、交流大通道、合作大平台。在中国和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各项建设顺利实施,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逐渐成为南南合作、南北交流的示范和榜样,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合作模式之外,开辟了一条沿线国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之路。

五、小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始终贯穿着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等人类共有的价值理念,既传承发扬了“人人为公”“和而不同”等中国传统价值目标,使中国传统儒学“天下大同”思想的光芒再次闪耀,展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又借鉴、吸收了公平、正义、自由、博爱等现代国际主义思想,契合了《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原则,以及国际社会谋求持久和平、维护公平正义的理想追求,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与国际价值目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框架中实现了融合对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持开放包容国际主义精神,超越了国际社会多元化的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建构了不同文明交流合作、和平共处的理念框架和思想体系。在西方试图以自由民主等标榜为“普世价值”思想主宰世界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的公平正义、平等协商、开放包容、普惠均衡、合作共赢理念为世界各国进行政治对话、安全合作、经济交往、文明交流、生态保护提供了友好包容的实践框架,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关系提供了崭新思路,使得“不同文明传承、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实力体量、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可以进行平等交往、和平相处”[8],共同构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直面世界性矛盾和问题,能够有效回应国际社会求和平、促发展的共同诉求,提出一系列推动全球治理的思想、理念、方法、模式,成为弥合分歧、化解争端、解除困惑的有效工具,为世界和平稳定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倡议推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呼声,凝聚了各国人民的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同时,科学地回答了中国作为国际社会重要一员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样的世界这一重大课题,必将成为新时代指导我国外交、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南。

注 释:

①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②中非合作五大支柱:坚持在政治上平等互信;坚持经济上合作共赢;坚持文明上交流互鉴;坚持安全上守望相助;坚持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

③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中非金融合作计划、中非绿色发展合作计划、中非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中非人文合作计划、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

④联合国维和摊款中国占10.2% 仅次于美国[DB/OL].2016年5月30日,联合早报网.

http://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16 0530-62303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秦亚青.全球治理失灵与秩序理念的重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4).

[3]张高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A].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陈须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J].当代世界,2016(7).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王毅.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光辉成就[A].十八大以来新发展成就[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8]王克群.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N].人民日报,2014-08-12.

作者简介:曹广伟(1979—),男,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战略和中国外交研究。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习近平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标题党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