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传播语境美化与重庆实践

2018-08-11米丽娟

西部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美化参与中国梦

摘要:本文分析“中国梦”传播语境的营造实践,主张运用新的传播技术美化“中国梦”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阐释语境;阐述了重庆各界参与“中国梦”传播语境的营造,并对此进行评论: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给力,教育界和学术界创新。“重庆实践”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部署稳步推进,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关键词:“中国梦”传播语境;美化;重庆;参与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5-0011-04

“中国梦”传播语境的营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遵循新闻价值规律,传播内容把关要遵循“导向第一”原则,并用高科技手段包装内容,注意传播形式与时俱进,传播平台或渠道的锁定要因地制宜,适应传播内容的变化。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探讨“中国梦”传播语境的美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中国梦”传播语境的美化

这里从《看世界》杂志的一篇报道入手,具体分析典型环境中“中国梦”传播语境的美化。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国际政治的焦点在微观层面有种种反映,中国留学生融入美国社会就是其中之一。据《看世界》杂志报道,美国私立中学里的中国学生与日俱增,令许多初来乍到者“感到迷茫的除了成绩滑坡,还有无法和当地的美国学生找到共同话题”。有些中国富裕家庭的孩子因无法通过国内“残酷的高考”而被送到美国混日子,他们“不把学业当回事”,玩橄榄球、看美剧,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以融入美国社会;有的美国私立中学限制中国学生数量,把中国留学生安排到其他族群,中国学生由抱团到打破小圈子,最后融入美国。这个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体现了“双边互信并非不可能”,也印证了“中美之间的差异的确十分显著,但它们完全可以通过友谊的桥梁来沟通和协调。”中国是否真的会对世界造成威胁?正在崛起的强大中国与现存超级大国美国的博弈是否真的会让世界跌入“修昔底德陷阱”?答案显而易见。只要交流者(传播者communicator)具备跨文化传播的功能和积极的传播态度,并以开放的心理接纳陌生人和异质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就会消解于无形。

“中国梦”是全球和谐梦,是世界大同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步梦。在西方营造良好的“中国梦”传播语境,可以对抗别有用心的污蔑和诋毁。在此,传播技巧显得尤为必要,无论是光辉幻化法还是乐队花车法,只要恰当运用,就会产生奇效。内容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也是灵活运用传播技巧的结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是传播的大忌。“中国梦”传播语境的美化务必遵循以下规律:内容吸引力+社会化传播技巧→传播效果。

当下必须用好指尖传播,使“中国梦”在移动互联时代广泛流传并深入人心,构建手机终端“中国梦”传播平台。移动互联使人际沟通不再受到时间、空间、成本的限制,实现事事实时传播,比如申请微信公众号,建立朋友圈(闺蜜、同学、舞友等等)、亲属圈(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工作圈(領导、同事、合作伙伴等等)。不过,这种强情感传播圈发布的信息客观性不如传统的大众传媒,信息筛选主要依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对信息价值的衡量标准比较主观;微信圈在很大程度上是维系用户关系的情感平台,信息传播在其次,应该发挥其情感优势,确保信源真实,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

“中国梦”的传播可以借鉴移动互联下CSR(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众传播经验:CSR报告做好了,接下来做个H5……微信H5作为CSR自媒体传播的新形式,就像CSR报告蜕变的蝴蝶一样,飞进大众网络传播的花园里,越来越漂亮地闪现在公众手机的屏幕上……通过细分受众、精准诉求、激发趣味、分享话题、搭建社交平台并持续加以关注等手段,使以手机为终端的网络传播如同细胞复制和裂变,产生放大效应。

“中国梦”的传播应置于广阔的国际背景下,体现“中国梦”对全人类的进步意义。应注重美化“中国梦”的国际传播语境,做好跨文化阐释,树立正面的中国形象,助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梦”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梦”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阐释应立足改变西方人关于东方的思维定式,摆脱赛义德似的僵化的东方主义束缚和西方中心论主导下的对东方的偏见意识,在传播中增加关于中国的真正知识和事实信息,营造真实中国的感知和体验语境。“西方媒介话语对中国的‘他者定型,是在信息不对称或者说信息缺失的环境中,由西方媒介通过想象进行的象征性构建,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概念化和简单化处理。”[1]因此,中国的崛起使西方对中国的身份认同出现矛盾心态:一方面对中国实力日增提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等;另一方面延续历史偏见并因意识形态的对立加深这种偏见。另外,经济影响不容小觑,西方媒介机构竞争激烈,都试图谋求利益最大化。为了迎合大多数受众,有的西方媒介以陈词滥调诋毁中国,这种妖魔化的表述完全扭曲和背离了中国的实际。因此,“中国梦”对外传播中必须对抗西方“他者”化的表述体系,争夺话语权,消除西方媒介主客对立意义假设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变西方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中国梦”的跨文化阐释是世界认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作为“中国梦”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的权威主体,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尊重中国价值观与中国理念。中国还应做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顶层设计,以话语主人的身份从战略高度对“中国梦”进行跨文化阐释,重视意义阐释而不是零散的、碎片似的符号输出。针对国际关切的问题主动设置议题,既减少低效的宏大叙事传播,又防止肢解“中国梦”并将其碎片化。“中国梦”是完整的认知体系,但在传播中应将其具体化,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联,进行意义深描式的传播。此外,还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美化“中国梦”的国际传播和跨文化阐释语境。

二、重庆各界参与“中国梦”良好传播语境的营造

自“中国梦”提出以来,重庆新闻界铺开了强大的宣传和研究阵势,教育界、社科界和政界围绕“中国梦”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的探索和实践。

媒介是营造“中国梦”良好传播语境的工具,这是由媒介传递信息、监视环境、制造舆论的社会功能决定的。《重庆日报》曾以每天2—4个版的规模推出“中国梦”系列专题报道,从民生的角度作了颇为深入而仔细的解读,把宏大叙事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个人梦想的小切口”剖析“民族复兴的大命题”[2],具体而微、深入浅出。《重庆日报》2016年11月28号报道了秀山发展电子商务,让大山深处的特色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出好价钱”,以圆百姓致富梦。重庆各级媒介还纷纷效仿央视“好记者讲好故事”(2015记者节特别节目)和中国文明网《好人365》讲述中国人的精彩故事。重庆电视台的《重庆新闻联播》节目中开设“逐梦他乡重庆人”专栏,报道重庆人在世界各地追逐梦想,壮大“中国梦”。此外,企事业单位通过自办发行的期刊(内部刊物、宣传手册)和板报、门户网站营造良好的“中国梦”传播语境。官方网站和商业网站营造“中国梦”传播语境,以《重庆日报》官网和华龙网“逐梦他乡重庆人”最为典型。华龙网率先在全国推出大型主题报道“中国梦、重庆梦、我的梦”,阐明三者的包含关系,把地方建设融入中国发展,表达重庆百姓对“中国梦”的理解,以全媒体优势传播正能量;华龙网还以节目为平台,以街访等形式,开展晒梦、圆梦等公益活动,帮助自闭症患者和其他弱势群体实现人生梦想,让每个重庆人的梦汇入“中国梦”[3]。

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梦”的传播必需遵循网络传播的规律,达成意义转化,建立价值共享体系;以讲好公益故事为手段,注重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和语言的通俗易懂,把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相结合,将“中国梦”的宏大叙事融入人们的点滴记忆。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体也汇入这股洪流,万达内部新媒体联盟、微信矩阵等以独特的方式做好局域传播。

对于微信[4]传播的信息,80%的人是通过朋友圈分享获取,直接打开微信公众号获取信息的人仅占获取相同信息总人数的5%,还有15%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该信息。目前微信还是新媒体的一个主要传播工具,今后传播媒体还会更新换代,微信可能被其他更具传播优势的媒体所取代,但受众永远不会消失,只要内容好,他们会到新的平台上与传播者分享信息并进行互动。“中国梦”传播语境的营造离不开新的网络传播工具,比如H5、APP、微电影、悦动报告……“互联网+”作为创新商业模式,已经带来投资热流,使电商、众筹等概念日渐流行,成为“中国梦”传播语境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互联网+”“不仅是一次影响到每个人的产业革新,而且还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达6.8亿,全年新增3951万网民,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比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5],这为“中国梦”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中国梦”传播语境还有很大的可拓展空间:户外媒体、楼宇媒体、车载媒体、手机媒体等等,其中以手机媒体最为突出,它浓缩了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生态及媒体转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杨东宁认为“移动互联环境下,分散、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更普遍,信息按主题分期发布,并提高发布频率,通过阅读者个体之间的横向传播,可以更准确地匹配读者和内容信息。”这对“中国梦”传播语境的营造无疑是一大利好。

重庆教育界和学术界对“中国梦”传播语境的贡献主要体现为研究成果:关于“中国梦”内涵的理解,有“二元说”“三位说”和“多维说”,理解中国梦的视角被归纳为历史纵向、中外横向、个体与群体的同圆角度[6];“中国梦”的内涵包括国家统一富强、社会文明和谐和个人奋斗三个方面[7]。关于“中国梦”与当代青年历史使命教育:“中国梦”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划分的时间节点一致;近代以来中国青年在践行“中国梦”进程中起到引领者和实践者的作用,处于主力军的地位,特别是“教育救国论”和“实业救国论”提出后,他们更是身先士卒、勇于示范;当代青年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不但肩负历史使命,还面临机遇和挑战;加强当代青年历史使命感的对策包括历史使命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作为较新的切入角度,小而具体,颇为精妙。研究者以“中国梦”和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内涵阐释为基础,分析二者关系;然后针对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了“中国梦”引领下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路径[8]。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更是理想教育之必需,是实施“中国梦”的一个重要举措。关于“中国梦”的传播,有人从中国软实力体系的构成要素和“中国梦”概念范畴及其演变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中国梦是中国软实力的灵魂”这一命题,分析了“中国梦”的“我塑”与“他塑”,包括中美媒体对“中国梦”的报道框架分析、国内受众对“中国梦”的认知研究和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面临的困境分析;最后探讨了中国媒体如何讲述“中国梦”的故事,提出了5条建设性意见:掌握“中国梦”定义权;采用“音叉效应”,增强传播力度;树立“中国理念”;改善西方普世价值对中国的单向输出状况;提升中国媒体议程设置力和新闻框架力[9]。国内外关于“中国梦”报道分析的典型性、重要性和多维性还有待加强,力求为“中国梦”传播语境的美化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依据。

以上研究者都与重庆高校和科研单位有关系,重庆高校比较重视“中国梦”研究,但具有明显的经院特色,应用性有待提高。另外,重庆的学术期刊发表了不少关于“中国梦”的文章,推动了“中国梦”研究,比如《探索》雜志发表了张定鑫的文章;《重庆大学学报》和《重庆社会科学》发表了孟东方、王资博等人的文章,颇有分量。重庆各界虽然积极参与“中国梦”传播语境的营造,但区域特色不够凸显。今后应着重探讨重庆区域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在宣传和研究“中国梦”的同时紧密结合富民兴渝大计,尤其是要在区分梦想和理想前提下,将“中国梦”与重庆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重点是理想教育)相联系,为当代重庆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赋予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这样才能强化重庆关于“中国梦”的研究力度,提升研究的影响力,既有利于重庆的治理和发展,也促进重庆巩固和扩大“中国梦”话语场。

三、重庆实践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在重庆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梦”传播语境定能在重庆深入人心,并与富民兴渝、建设五大功能区和美丽重庆的实践相结合,成为推动重庆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3000多万重庆人的个人梦想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宁为了圆他的动画梦,成立了重庆梦库动漫有限公司,提出“向皮克斯看齐”,出品了一系列让世界惊叹的动漫作品,成为小微企业的榜样,他相信有一天“梦库会成为重庆动漫产业的一张名片”[10]。像王宁这样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的重庆人正在富民兴渝的康庄大道上奋勇前行,“中国梦”正在巴渝大地变为可感可触的现实。重庆五大功能区①的划分践行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体现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合理内核;美丽重庆能满足重庆人民的文明、幸福、健康、安全、生态、宜居等诉求,涵盖当代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注解“中国模式”。“以重庆实践为代表的新社会主义力量,在探索出一条本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道路,这是一种既扬弃旧社会主义弊端,也扬弃旧资本主义弊端的新社会形态。”[11]“重庆实践”深化并丰富了“中国模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创举。“重庆实践”应在世界观念市场被大力推广,以助力于扩大“中国梦”话语体系。

“重庆实践”与“中华复兴”是部分与整体的从属关系,是区域发展与全国统筹的协调关系,是引领中西部与支撑东部的融洽关系。重庆在历史上曾经几次成为中国的中心,从古代巴国到宋元时期,再到战时陪都……因此,许多重庆人都有中心情结。1983年重庆就将自身定位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并以上海和香港为追赶目标;1998年市政府相对低调地把重庆定位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贸易口岸”。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实现这一目标尚需时日。这些年尽管重庆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但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与直辖市的地位还不匹配,与成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重庆正在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不过“向大产业和大企业倾斜的模式很可能导致重庆和周边地区形成经济上的二元结构,使重庆成为嵌入西南地区的一块经济“飞地”,而非经济中心。所以,重庆如果要梦回“中心”,应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统筹城乡发展,建成西部地区增长极之一和西部地区物流转运中心,立足现实,先建区域经济中心,而不是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12]。“中心”目标是重庆人共同的梦想,也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重庆媒体正在发动社会各界实现这一目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上。他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要求重庆在加快建设“两地”的基础上,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重庆正扎实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扎实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努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重庆正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密切的经贸往来和民间联系,“重庆实践”的范围正在扩大,必将推动“中国梦”的全面实现,提升“中国梦”话语影响力。

注 釋:

①包括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参考文献:

[1]张力.“中国梦”的跨文化阐释与国家形象构建[J].青年记者,2014(22).

[2]袁尚武,熊庆元.《重庆日报》对“中国梦”的民生解读[J].传媒,2013(5).

[3]纪文伶.华龙网的“寻梦”之旅[J].传媒,2013(5).

[4]谢静.微信新闻:一个交往生成观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4).

[5]王秋蓉.CSR报告社会化传播是大势所趋[J].WTO经济导刊,2016(5).

[6]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

[7]邓阳.“中国梦”与当代青年历史使命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4.

[8]何顺姣.“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5.

[9]周尤.软实力视角下“中国梦”的报道及影响力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4.

[10]臧政齐.微企榜样向皮克斯看齐的梦库[J].光彩,2012(7).

[11]李希光,顾小琛.重庆梦与中国模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5).

[12]曾国华.重庆:在“边缘”重构“中心”——重庆:梦回“中心”[J].21世纪商业评论,2008(7).

作者简介:米丽娟(1970—),女,重庆潼南人,重庆文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媒文化、意识形态的研究与教学。

猜你喜欢

美化参与中国梦
SLOW MANIFOLD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FOR A NONLOCAL FAST-SLOW DYNAMICAL SYSTEM WITH BROWNIAN MOTION∗
美化生活
小学生参加篮球训练的特点分析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通信天线美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姹紫嫣红”的回光返照——“美化服装”运动(1955~1957)初探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