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好溪堰现状分析及保护利用
2018-08-11程永军余秋午
程永军 余秋午
摘 要:文章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情况,就丽水市区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并称“东西二堰”的好溪堰的保存现状、价值评估、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突出反映了其历史沿革、人文价值,揭示了保护和开发好溪堰的时代需求。
关键词:好溪堰;水利工程;保存现状;历史沿革;保护利用
好溪堰位于距丽水城区6.6千米处的岩泉马头山脚下,始建于1100多年前的唐宣宗年间。古人垒石为堰,将好溪水引入渠道,分两支灌溉城东平原(俗称天皇畈)。好溪堰由拦水大坝、进水口、东北两支渠道及上路桥等部分组成,现灌溉18个村庄的4.8平方千米农田。它是丽水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智,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 好溪堰现状
好溪堰全长约9.58千米,渠道宽200~300厘米,深150~250厘米。拦水大坝(图1、图2)位于灵鹫山东南的好溪之上,垒石为坝,是直型溢流拦水坝。坝长约225米,宽15米,高5.0米,引水流量2.84立方米每秒,自流灌溉18个自然村的4.8平方千米农田,提水灌溉1.33平方千米农田。进水口位于大坝上方的西边,开土石引流,在入口后约5.6米处建闸门一座(20世纪70年代后期重建)。渠道往西流至浪荡口分水坝,分流为东、北二渠。北渠长约12.5千米,经堰头流过青林村北部,经上江背、凉塘、九里、后铺、黑桥等地,沿途汇入三支小山坑,经虎啸门入大洋湖与大溪相通;东渠长约7.5千米,流经青林、社后、干下,过奚渡入大溪。
据地方志记载,好溪堰是唐大中年间处州刺史段成式倡导创建,后屡有修葺。明嘉靖元年(1522)至1949年间,筹资修建13次。新中国成立后,大修5次,改建加固堰坝,建电动启闭进水闸门1座。这些历史记录表明,古代好溪堰常为山水和洪水所破坏,需经常整修。整修工作主要是加固入水口和大坝,修复堰堤,疏浚渠道。其中尤以后二者为多。
在土地私有的封建社会里,好溪堰沿途常为用水发生争执甚至斗殴。解放后,当地政府对好溪堰进行了全面修理整治,基本消除山水和洪水对堰渠的危害,减轻了国家和群众的负担。同时,好溪堰的水利效益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历史上的争水现象已根除。
由于好溪堰在历史上兴废频繁,水利工程本身保存下来的遗迹极少。与其有关的文物资料,如保存在青林村的好溪堰石碑,基本已在“文革”中被破坏。目前,仅尚存清同治五年(1866)处州知府清安重修好溪堰碑和民国十四年(1925)丽水县知事李钟岳重修丽水县好溪堰碑(图3)。清同治五年(1866)的碑高185厘米,宽84厘米,圭形碑额。碑文楷体,直书19行,字径2厘米×3厘米。此碑文为阴刻,内容记载修渠所收钱数、分渠段值水日期和人员章程。民国十四年(1925)的碑高140厘米,宽77厘米。碑文楷体,直书16行,字径2.5厘米×2.5厘米。两方碑刻字迹均不太清晰,现都立于青林村村口牌坊下。
好溪堰虽历年来多次整修,但都是局部分段修理。部分河道由于年久失修,沿线渠岸卵石驳坎有局部坍塌,但大部分还是保留有原来的卵石驳坎。虽有部分河道有淤积现象,但通过整体清淤,卵石驳坎都按原样扶正。总体来说,好溪堰现仍具有古朴的历史风貌。
2 价值评估
在丽水历史上,好溪堰与国保单位通济堰并称“东西二堰”,是丽水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具有较高的水利、人文、历史研究价值。
好溪堰具有防洪排涝、蓄水灌溉、水运、洗涤供水、工业能源、优化城市生态等功能。从古代到20世纪70年代,好溪堰头到海潮河段是沿线居民重要的水上通道。以前的海潮埠头还是丽水重要的水上木材交易市场。20世纪90年代前,好溪堰是沿线居民的主要生活用水源,不仅是洗衣洗菜用水,甚至饮用水都是好溪渠水。时至今日,好溪堰上游居民生活洗涤用水仍旧来自好溪堰。好溪堰从古代一直到解放前,沿线有许多的水碓磨房。1958年青林、海潮、关下等村在水利部门支持下,利用渠水建造了水电站、加工农副产品,改善了两岸农民的生活条件。2000年后,因丽水撤县设市,市区日益扩大,农田减少,好溪堰的使用功能发生了变化,其灌溉功能弱化,逐渐以优化城市环境用水为主。2010年10月,好溪堰水系整治工程作为市政府内河改造二期工程启动,从好溪堰首至海潮节制分水闸河段及相关支流,整治建设河道长约14.5千米,工程静态总投资16.46亿元。目前,这条承载千年文化的古堰已经焕发新的生机和魅力,成为一道丽水市民引以为豪的亮丽风景。
历史上丽水除国保通济堰外,好溪堰为第二大古堰,具有重大的水利工程研究价值。2008年5月10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物部门就对其进行了重点登记,并向市政府申报市级文保单位。
3 保护建议
建议将原生态理念注入整个工程始终,并进行周边环境整治。应竭力保护好溪堰较为完整的河段,清淤疏浚后应妥善处理整治开发和古堰保护的关系。整个好溪堰水系开发工程不宜过于豪华,应与山水城市的质朴格调相和谐。从实地调查情况看,堰头村段至凉塘村段应整体保护,做到“修复如旧”。沿线的堰渠保存状况良好,渠岸多为卵石及块石驳坎(图4),渠宽、水流湍急。只需进行清淤,局部坍塌部分可参照原状修复,在保留渠岸相关文物古迹的基础上进行周边环境整治即可。好溪堰现保存较为完整的部分如下。
3.1 拦水大坝
好溪堰坝高5米,长225米。西流主渠从进水闸汇入至浪荡口分坝,分为东、北两渠。
3.2 好溪堰堰头村段堰渠
渠道(图5)宽9~12米,护岸以卵石驳岸为主,有部分水生植物淤积,淤积情况一般,保存较好。建议按照原样进行保护,按照原有格局进行疏浚,清理渠道和埠头(图6)、老桥表面水泥面层。沿渠历史构筑物有:①堰头村埠头。长17米,宽1米。埠头以卵石铺砌,上铺条石,部分表面覆盖了水泥。保存较完整。②堰头村老橋。为块石垒砌的石拱桥,长15米,宽3米,拱跨4.5米,矢高2.1米。③浪荡口分坝,距堰头村约800米。渠道在此分为东北两堰,东堰自青林、关下、奚渡出大溪;北堰自岩泉、上河坝,经九里,转西南过后甫堰古等,合城中水达于下河一带入大溪。
3.3 好溪堰角落基村段堰渠
渠道宽5~8米,护岸以卵石驳岸为主,有部分水生植物淤积,淤积情况一般,保存情况一般。建议应在保护中挖掘古堰、碑刻等诸如此类遗迹加以利用。沿渠历史遗迹有两座碑刻,一座是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好溪堰碑,现立于青林村牌坊下;另一座是民国十四年(1925)重修好溪堰碑,现立于青林村牌坊下。
3.4 好溪堰岩泉村段堰渠
渠道宽5.5~10米,以土岸为主,后加数段石驳坎,土岸部分坍塌。淤积情况一般,保存情况一般。建议保留水电房、立交水涵等构筑物,按历史原貌予以修复。沿渠历史构筑物有:①瓯电畜牧场水电房。20世纪70年代修建,砖砌墙体,现已废弃。②两座悬臂平梁桥。1号桥(图7)为两条石并铺悬臂平梁桥,长5.5米,宽1.2米,保存较好。2号桥原为两条石并铺,现只有一条石,保存情况一般。③立交水涵及东面的泉水洞(图8)。立交水涵类似于通济堰的三洞桥,能够使两条不同流向的水流交叉通过且互不干扰。渠道北面上游为银坑水,向南流往大溪(土名后地堰);下游为好溪堰排水渠道。据调查考证,好溪堰岩泉村段历史上渠道较宽大,后因农田改造,部分渠道被覆盖,但水系至今还保存,留有部分水碓等历史遗物。该立交水涵历史上就已存在,由于年久失修,当地部门于1992年对面层进行水泥浇注,至今还发挥水系交叉引用功能。④八索桥及凉亭。在下游约100米处,历史上就已经存在。桥的基址尚存,可修复。
3.5 好溪堰上岗背村段堰渠
渠道宽4~6米,以土岸为主,后加数段石驳坎,土岸部分坍塌,渠道淤积一般。
3.6 好溪堰节七弄村段堰渠
渠道宽5~8米,以土岸为主,后加数段块石驳坎,土岸沿线局部坍塌,渠道淤积一般。由于距村庄较近,有部分生活垃圾、沉水植物淤积,淤积情况一般,保存情况一般。
3.7 好溪堰飞机场角村段堰渠
渠道宽5~8米,以土岸为主,后加数段块石驳坎,土岸部分坍塌,渠道淤积一般。有生活垃圾、沉水植物淤积,淤积情况较严重,保存情况一般。
3.8 好溪堰凉塘村段堰渠
渠道宽5~8米,以土岸为主,后加数段块石驳坎,土岸部分坍塌,渠道淤积一般。有生活垃圾、沉水植物淤积,淤积情况较严重,保存情况一般。
4 利用建议
古代处州府城与缙云之间的好溪在交通和浇灌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处州往北的水上要道,也是嘉州(今温州)北行必经的水路。南宋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曾在瓯江和好溪上往来,并游览了仙都、石门洞两大名胜,写下了山水诗。好溪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一直延续到近代才被公路所代替。劈山筑路填塞了河道,往来的好溪上的船筏才匿迹。说到好溪,处州人民自然会想起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段成式,因为好溪的名字是同他紧密相连的。好溪原来叫恶溪,段成式到处州后才改名的。段成式(约803—863),字柯古,晚唐山东邹平人,今山东淄博人,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太常少卿。他出身相府,家中藏书很多,从小涉猎广泛,苦学精研,能文善诗,在晚唐曾同温庭筠、李商隐齐名。有诗三十余首收入《全唐诗》,文十篇收入《全唐文》。然而,对后世最有影响的还是他的著作《酉阳杂俎》。此书的材料或来自秘府珍藏,或耳闻目睹,内容广博,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成为研究古代历史和自然科学的珍贵要籍。其父段文昌曾在开元末年任宰相,封邹平郡公,工诗,有文名。段成式在处州德政卓著,民望很高,其中是突出的功绩是整治水患、兴修水利。唐宣宗大中九年(855),53岁的段成式从长安来到处州任刺史。诗人方干在《赠处州段刺史》中对他在这段时间里的生活和府城的闲居环境有所反映:“幸见诗才镇栝初,郡城孤峭似仙居。山萝色里登台阁,瀑布声中阅簿书。德重自将天地合,情高原与世人生疏。”好溪原是缙云与丽水之间的交通水路,因为险滩遍布、水势湍急,人称“恶溪”。大中九年(855)至十三年(859),段成式对恶溪进行了治理。他实地查看了河道,制订了方案。一边组织民工疏浚水路,排除险阻;一边筑坝开渠,引好溪水入渠,溉田约4平方千米,完成了兴建好溪堰的工程。段成式治理恶溪,变水患为水利的事迹受到人们的赞颂,恶溪故更名为“好溪”。处州人民为了纪念段成式的功绩,在好溪畔建立了思贤亭。南宋状元、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在丽水时瞻仰了思贤亭,并写下了《游洞溪》赞段成式。
好溪堰是目前丽水市区除国保通济堰以外,唯一一处看得到、摸得着的唐代历史文化遗存,并且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尽管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被公布为文保单位,但它的存在价值仍然是极高的,所以应充分对其加以利用。首先,应深入发掘好溪堰的历史文化。好溪堰是一个具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堰,至今仍留存有许多古堰故事、古堰碑刻等。诸如此类的历史遗迹,我们应在保护挖掘中充分加以利用。其次,应充分把握好溪堰的原生态特色。原生态是不可复制的东西,它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自然的表现。堰坝水系、引水渠道等都是具有原生态特色的历史遗迹,在开发、保护和挖掘中,我们应结合它们现有的结构和特色加以改造。最后,应做好好溪堰水系的内河改造,做到继承、发展、创新。所谓继承就是要原汁原味地保护好原有的水系、堰坝渠道的历史遗存。有些保存完好的渠道只需要对其进行清淤疏浚,就达到了整治目的。这样既节约资金,又保护了历史原貌。所谓发展是指对一些已经失去现实功用价值,也没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河段,可以结合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整合、规划、利用。所谓创新就是在合适的河段,大胆地引进其他省市内河改造的经验和理念进行项目建设,打造内河改造的新亮点。曾经有业内专家说过,不是包装建设一个仿古建筑就是有历史文化價值的,这个建筑必须有历史根源且经得起历史考验,这样才真正具有文化价值。如果这个项目工程是根据城市科学发展和百姓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精品工程、民心工程,且具有历史渊源和历史价值,那么未来必将发展成为丽水的重要文化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