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护理系统中非接触体征监测模块设计的分析
2018-08-11张蓉
张 蓉
(延安大学 西安护理学院,陕西 榆林 710100)
在移动护理系统应用过程中,具有简单、灵巧等特点,换的了广大护理人员及患者的一致好评,而非接触体征监测模块的加入属于一个全新的尝试.在传统临床护理之中,主要以生命体征监测方式为主,需要借助于传感器才能与人体进行接触,但对于一些严重的精神科患者来说,该方式很难在护理过程中得到实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非接触体征监测技术的应用显得格外重要.
1 研究背景
在生命体健康维护过程中,包括很多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方式,如心电图、脉搏式压敏传感器等,并以传感器为主,与人体进行接触.但由于很多特殊情况存在,如患者情绪不稳定、烧伤患者等,接触式监测方式难以将监测效果发挥出来,此时非接触式监测的意义便会被有效突显出来.近年来,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基于生物雷达的监护病房利用非接触生命体征参数完成了实时监测.本院于2013年开始实现了移动护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在工程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移动护理功能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最终为移动护理系统之中的呼吸、心跳等实时监测模块的构建创造了良好基础.
2 关键技术分析
2.1 生物雷达技术和过滤算法
在生物雷达应用过程中,主要以电磁波透过障碍物为主,从而完成对回波信号的有效接收,实现非接触是体征的探测,将生命体之中的心肺等活动信息展示出来.在近十年的发展下,生物雷达技术得到了充分完善,产品也朝着模块化、小型化方向发展.本院所使用的生物雷达参数如下:长宽高为165mm、90mm、29mm,微波频率为24G,探测角可以保持在70°左右,上下浮动范围并未超过30°.由于人体的呼吸幅度远超过心跳幅度,且二者同为低频信号,在频谱信号采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重叠现象.为此,人们在雷达信号处理过程中引入了CEEMD算法,运算效率相对较高.在该算法应用时,需要利用窗函数g(n)对离散信号x(n)进行拦截,并将拦截下来的信号做傅立叶变换.假设给定信号为x(n),n=1,2……,L-1,则有:
该式中,N代表时间轴上窗函数的步长;w代表圆周率;T代表抽样间隔.如果将w离散化,便会得到:
该式主要将整个频域周期分解成M个点,一般来说,g(n)宽度与M点相似.
2.2 传输模式设计
在该项目开始之初,生物雷达原型以波特率115200串口传输为主,将已经采集好的数据上传到电脑之上,之后再通过局域网络传输到服务器之上.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虽然将流程测试展示了出来,但在病房测试过程中,该传输方式对设备空间占用极大,且传输环节较多,不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在移动医疗的作用下,本院以前馈式无线局域网为主,支持802.11n协议,稳定性较高.在此基础上,当生物雷达后端引入无线网络模块之后,各种信息传递得到了有效治理,在经过有效改进之后,传输稳定、操作便捷等优势便突显出来.图1为传输模块手机端的设计示意图[1].
图1 传输模块手机端的设计示意图
2.3 物联网移动终端
在患者住院过程中,均需要佩戴一次性的RFID腕带,该腕带之中设计到高频无线射频技术的使用,为患者识别工作创造了坚实基础.该项目在医院护理工作之中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硬件模块和功能,这其中还涉及移动端的硬件模块和功能情况,并与安卓5.1系统相结合,并在其中附上二维码识别等功能,为多媒体展示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今后的项目技术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 移动护理系统中非接触体征监测模块设计的具体分析方法
3.1 需求分析
根据特殊患者的临床需求,相关设计人员在系统中设计了患者绑定、信息查询、心跳实时监控等功能,为今后的实时报警、数据图表等功能实时提供良好基础.以25岁健康男性为例,在检测工作开始之前可以利用常规方式对呼吸、心跳进行分别估测,最终结果为每分钟17次和75次.在实验时,受测者需要静坐于监测装置前方30cm处.而在计算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做到每秒钟对计算结果进行刷新.另外,在需求插值和寻峰计算之中,通过傅立叶变换可以将频谱之中的3点插值确定出来,如图2所示,在图中,S2为未插值时的峰值,其频率用f2代替,在峰值上与f2相同距离取f1,最终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在具体峰值确定之后,可以将具体的心跳、呼吸数值确定出来,从而对实时数值进行统计.
图2 频谱的插值寻峰
3.2 系统流程
在系统流程确定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首先对患者身上的RFID腕带和雷达条形码进行扫描,做到每一个患者的有效绑定,并通过具体的生命体征数据和实现与患者的一一对应.在生物雷达启动之后,人们需要做好微波信号的接收和反馈工作,将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微波过滤和放大工作,确保其可以在电路处理中发挥出一定作用.除此之外,在数字处理接入之后,人们可以对具体的呼吸和心跳波形进行统计和识别,之后通过网络将各种数据上传到无线局域网之中,将患者ID、特征等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之中,这样一来,各项数据便可以在终端显示器之中进行显示.经过多次对比分析之后,以及检测结果的有效统计,最终的流程结果与整个设计要求相符,而且在整个测试过程之中,模块运行情况显得极为稳定.但由于患者状态的起伏多变,很容易出现大量数据流失现象.因此,在该系统流程应用过程中,并不能将接触式监护全部代替[2].
3.3 运行环境
在患者佩戴的一次性RFID腕带管理过程中,主要以条形码管理为主.整体来看,系统服务器主要以虚拟机服务器的使用为主,在配置上,该处理器的核心内存为16G,硬盘大小为500G,处理器数量为2个,核心数量为4个.站在移动端角度来说,所使用操作系统为安卓5.1,屏幕大小为5.0英寸,支持多点触摸及RFID标签内容的读取.在无线网络馈线作用下,该测试模块可以对2.4G和5G频段之中的信息进行接收,并遵守802.11n协议,从而对无线终端提供接入管理,并确保管理IP等程序的准确进入.除了上述方式之外,人们还可以利用安卓平台和蓝牙服务来实现服务功能的全面开展.在蓝牙设备应用到通信环节之中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对蓝牙设备进行设计、找寻局域网络之中可以匹配到的设备、在连接的设备之中实施数据传输.经过上述步骤的作用之后,蓝牙通信模式逐渐被建立起来,促使数据得到更多被读取的机会,并利用数据重组进行数据采样.
3.4 测试分析
以心血管内科的多轮测试数据为例,在具体测试过程中,主要对接触式心率采集方式进行使用,并对其数据标准值进行比较,再通过大量数据对比之后,可得到以下分析结果:首先,由于系统的合理设计,功能运行情况显得更加流畅,经过多次测试之后,具体效果基本上与实际监测需求相符,在非接触式连续采集的作用之下,呼吸、心跳等数据将会被收录到服务器数据库之中,同时实现数据终端的良好监测.在测量时,测量对象的状态一般以静止为主,生物雷达也会正对着患者胸部进行信号的发生和接收,所具备的测量精度较高,一旦出现数据获取不到的情况,需要对设备位置进行及时调整.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人体心跳和产生部分是随机的,并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另外,该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不能将接触式监护方式完全取代,只能对于部分特殊情况之下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避免为后续工作的开展产生误导[3].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具体护理系统之中,非接触方式可以实现对生命体数据的实时采集,为后续临床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条件,还能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非接触自动采集.相比之下,该项目属于生物雷达技术范畴,在未来护理行业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该项技术受很多因素的限制,暂时无法与临床使用标准相符.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应进一步提升研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