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三部曲,提高学生讲故事能力
2018-08-10邱国蓉
摘 要:培养学生讲故事能力是系统复杂的过程。文章基于作者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故事教学经验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讲故事能力。中职教师应把握教学的三个阶段:在朗读阶段,重点巩固学生的故事基础,使其掌握最基本的讲故事技巧;在讲演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外在的表现能力,使其做到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在编排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善于运用思维和言语重新演绎或者拓展故事,使故事更加生动。
关键词:中职教育;学前教育;讲故事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18
作者简介:邱国蓉(1974—),女,福建上杭人,福建省上杭职业中专学校教师,讲师,本科。
故事是利用曲折生动的情节,通过人们的语言表达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听话和说话是教育部对中等幼儿师范语文教育中语文学科的规定,同“阅读与写作”“幼儿文学”一样成为专业必修课。教师的“讲故事”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在中职学前教育中的“讲故事”训练离不开“听话”与“说话”的教学内容,学生主要学习讲故事的一些基本要求,熟练掌握讲故事的技巧,流利生动地讲述故事。为此,从提高学生的从教技能、专业化程度的角度来看,在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口语教学中进行系统、行之有效的讲故事训练,在丰富学生语言方面比其他形式更有优势。讲故事要求演讲者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聆听者描绘故事的情节内容,这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而言,讲故事是其今后教学需要面对的工作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将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幼儿是一门艺术。笔者将“讲故事”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朗读”“讲演”“编排”每个阶段的训练方式不同,教师需要具体制订教学的方案,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一、掌握基本要点,会“读”故事
在第一阶段,教师首要掌握的是朗读故事的技巧。每个故事都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教师在朗读的时候应把握故事的内容,强调故事每个情节之间的连贯性和生动性。朗读故事相比于正常上说要更为夸张,运用夸张的语气和表现将人物的造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面部表情和夸张的语调来感染每位学生,让他们都融入到故事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朗读故事的训练又分为普通话训练、朗读训练两个环节。
普通话训练是必要的环节,这是教师讲好故事的关键。如果教师吐字不清,或者带有方言,则可能使讲故事的效果大打折扣。朗读训练又可以分为选择故事、分析故事、确定朗读基调、设计故事朗读符号、掌握朗读技巧五个方面,其中设计故事朗读符号以及掌握朗读技巧最为关键。设计故事朗读符号是在故事下方运用各种符号(如下图),来记录朗读该故事的时候应当使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在读到某个地方的时候是否应停顿或者加重等,将这些关键点运用符号的方式记录下来,提高读故事的质量。
例如,在《猴吃西瓜》的故事教学中,笔者向学生讲解了如何利用语用符号来体现阅读的语气。比如在遇到“可是怎么吃呢?”这个反问的时候,可以用上提的弧线来表现语气应稍微上扬,体现出疑问的感觉;在遇到“从来”“妙计”“所有”等词的时候,可以用“圆点”来表示加重读音,从而丰富文章的语调。笔者通过这种符号表示的方式,让学生很快掌握了读故事的技巧。
二、把握动作技巧,会“演”故事
学生在巩固了普通话的基础,能流利地读出故事内容之后,便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训练,即“讲演”故事。所谓“讲演”指的是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语技巧将故事中的情节生动形象地再现在幼儿眼前,“讲演”故事重在“演”,教师的动作、神态、语气都具有表演性。在讲演故事的时候,教师不需要拘泥于故事原文,可以通过增添、删减或者转换词语,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易于表达交流,创造与幼儿的互动。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是要学会由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转变,二是要学会进行态势语的训练。
书面语向口头语转变要求讲演者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的词语、字眼挑选出来,然后通过自己的加工转化,使表达更加顺口,让学生也更能理解。通过口语化的表述将自己更好地带入到角色中,让学生也能融入到故事情境之中。在教学中,笔者展示了以下的口语化训练方式。例如一则故事原文:小猪往前走,看见前面有一只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的小白兔,就高兴地喊:“小白兔,我和你玩好吗?”改编后:小猪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面有一只小白兔,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红红的眼睛,哇!好漂亮啊!于是就高兴地喊起来:“喂,小白兔,我和你一起玩儿,好吗?”在这个改编中,笔者借助“长长的”“哇”“啊”“好吗”这些形容词、语气词加强了故事的口语化色彩,让学生们听起来更加亲切,同时又将小兔子可爱活泼的形象展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
态势语训练,是指在讲演故事的时候,运用各种态势语与有声语言的结合,达到很好的表现效果。态势语包括身姿、手势、表情等各方面的语言,教师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态势语只是起到辅助性的效果,切不可喧宾夺主。例如,学生可以将头稍向左前方倾斜一点,右手食指在面前(约20cm)作指眼状,但不要将两手食指和拇 指围成圈紧贴在眼睛前,这样既不雅观也不符合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经常会为了做动作而做动作,这样显得动作极为呆板,反而降低了讲故事的质量,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动作只是用来辅助讲故事的,是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流露。
三、发挥创造能力,会“编”故事
编排故事指的是基于一定的故事主体,在某个特定情境之下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创编出某个小故事。改编是即兴创作的过程,要求学生打牢讲故事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即兴创作的兴趣,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编排故事的时候,教师应首先选择有价值的原作。并非每个作品都适合改编,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审美情趣的作品加以改变,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其次是让学生明白改变的大致方向和要求,即对某个细节进行拓展,或者对故事整体都进行改编,但应遵循这样的方向:故事主体明确、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笔者以一则教学原文为例: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它一块儿出去,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觉。改编后:小花狗一看见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头从水里伸出来:“什么事啊?”“小青蛙,这么冷的天,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和我一块儿玩去吧!”小青蛙一听,呱呱呱地笑起来:“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觉,明年春天再见吧!”
在这个改编里,笔者让学生们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想象力,对“小青蛙”“小花狗”的语言细节进行了扩充,告诉了学生们故事的开头是小花狗喊小青蛙出去玩,但是故事的结尾是小青蛙要到泥土里面睡觉,这两个小动物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对话呢?学生们纷纷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力,创设出了各种各样的对话,顿时让这个小故事变得丰满,更有趣味。
四、结语
讲故事培训是系统复杂的教学过程,在训练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变化,因而教师在讲故事培训中应时刻根据学生遇到的各种难题,及时调整训练的方案,建立成熟完善的训练模式。在讲故事教学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毕竟讲故事是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很好的形式,也是幼儿教育职业的要求,更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1]刘悬冰.浅谈幼儿生活故事的创编[J].广东科技,2010(4):99.
[2]柯恒波.幼兒故事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5):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