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浸润童年,故事启迪人生

2018-08-10胡容

教师·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礼貌讲故事文明

胡容

摘 要:故事对小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既得到教育,增长见识,又促进自我反思与教育。文章从故事熏陶,让学生文明素养萌芽;故事渗透,让学生文明素养落地;故事浸润,让学生文明素养扎根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借助故事促进小学生文明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15

作者简介:胡 容(1980—),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三岔路小学校长,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一、故事熏陶,让学生文明素养萌芽

小学生年纪小,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总爱让大人讲故事,教师应掌握小学生这一时期的性格特点,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以讲故事的方式熏陶学生,在学生们的心中种下文明的种子。如今的学生生活条件较好,常常是家里几个长辈围着一个学生,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好胜心强,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为了能让文明礼仪的教育浸润到学生的心里,我们选择了《一只有教养的狼》这个故事为教育资源。教师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们讲述故事,讲完后提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大野狼前后进出了农场几次?每次进出农场,行为发生了什么改变?”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再问学生哪些行为是有礼貌的,哪些行为是没礼貌的。学生很容易作出判断。然后教师借机问学生:“每次大野狼进入农场,小动物对待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改变?”最后问学生是否喜欢这只大野狼,为什么。学生发现大野狼在变得爱读书、有礼貌时,变得自信起来,小动物也渐渐接纳了它,最后小动物都围着它,静静地听它讲故事,一句话也不讲。所以,礼貌是双向的,当你尊重别人时,别人也会尊重你、善待你。读完这个故事,不用老师说,学生自己已领悟到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应做到哪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再比如,2017年11月,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学高三学生罗某在办公室将自己的班主任刺死,这一悲剧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警醒。如何让学生们真正懂得尊师重教,如何把这些大道理巧妙地讲给学生们,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以故事为突破口,让学生从故事中受到熏陶,了解尊师重教的重要性,教育效果就非常好。《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此外,还有一系列古代礼仪故事可以让尊师重教的氛围渗透到学生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学校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二、故事渗透,让学生文明素养落地

文明素养不仅反映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现代社会,文明素养已成为投资环境、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如何以故事为突破口提升小学生的文明素养?笔者认为开展以“故事”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活动,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开出芬芳灿烂的文明之花,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是可以将学校特色与传统经典故事相结合,碰撞出文明的“火花”。比如,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三岔路小学是一所以传统武术项目为学校特色的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学校将武术特色和传统经典故事融入学校文明礼仪三字经中。“赞武陵,好少年,学做人,铭心间。爱三小,崇武德,树正气,品行端。昔汪瑚,孝父母,勤学武,拾斗笠……”用歌谣传唱的形式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自身的言行准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明素养水平。

二是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学校公众号上开辟“讲故事”专栏。目前,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且关注对象大多为学生及家长。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网络平台,在学校公众号上开辟出“讲故事”栏目,学校教师、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一人一主题,一周一故事,学生们通过聆听老师、同学温暖的声音领略到言语之美,感受到故事之趣,文明素养的提升就指日可待了。

三是可以召开“班级故事会”,人人争当“小小故事家”。小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级故事会”,人人都可以走上讲台,把自己喜欢的故事分享给老师和同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领略到故事背后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四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事创编活动。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学生语言积累比较丰富,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故事创作。教师可以为学生定一个主题,比如以“爱和尊重”为主题进行创编,不局限学生的思维,不拘泥写作形式,学生们将自己的心思绘诸笔端。有的学生写出了童话故事《小老虎学礼貌》:一只不懂礼貌的小老虎在虎爸爸的帮助下成为一只有礼貌的小老虎并交到了很多好朋友;有的写出了身边的故事《文明乘车,拒绝超载》,把自己周末回老家途中坐中巴车时发生的故事写下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并告诉大家超载既危险又不文明……学生们读故事、写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从而逐步提升自身文明素养。

三、故事浸润,让学生文明素养扎根

(1)节假日,父母与子女互送“故事”作礼物。每年的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亲情故事互赠送活动,孩子送给父母一个故事,父母回赠孩子一个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最真挚的祝福。各班再利用班级故事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亲情故事,分享温馨亲情。

(2)寒暑假开展“与故事同行”活动。每年的寒暑假,學校都可以向学生家长发出倡议,号召家长们利用互联网下载关于讲故事的手机 App,让学生每天在家里听一个有意义的好故事。学校向家长下发《操作指南》,设计制作好《我的“故事听读”记录卡》,记录故事名称、故事主要人物、感兴趣的情节、喜欢的词语等,让孩子们在听读故事的同时,丰富语言表达。

(3)“故事妈妈”进校园活动。“故事妈妈”概念最早出现在台湾,由妈妈们给孩子们讲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向孩子们传递大道理。现在小学生的家长大多都是“80后”,他们普通话标准,综合素质较高。学校可以广泛宣传发动,成立“故事妈妈”小分队,利用学校校园广播、校园电台、“班班通”设备请“故事妈妈”为孩子们讲故事,这些“故事妈妈”活跃在校园里,成了学校的好助理、孩子们的好老师。

(4)家庭故事大赛,寻找“故事大王”。每年年末,学校可以根据一年讲故事、听故事、演故事的情况总结,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家庭故事大赛”,积极为家长、学生搭建平台,家长与孩子可以一起讲故事、演故事,学校可给最会讲演故事的家庭授予“故事大王”称号。

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需要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积累而逐步形成。只要我们多利用故事对学生们进行熏陶,让故事渗透到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在故事的浸润中成长,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将有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未来受欢迎的人,成为幸福而温暖的人!

参考文献:

[1]李红薇.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对《七嘴八舌话雾霾》主题班会的思考[J].教育艺术,2014(6):41-42.

[2]严 薇.小学生礼仪教育研究[J].生活教育,2007(1):47-50.

猜你喜欢

礼貌讲故事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当诚实遇上礼貌
对不文明说“不”
小猴买礼貌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