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教子的两点启示
2018-08-10彭荣辉
摘 要: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主人公陈元方明信懂礼,正义有节,富含“正能量”,这与其父陈太丘重视德育并能以行示范密不可分。文章作者希望从重视德育,让品质如钻石般闪耀;秉信范行,让效果如明镜般显现这两个方面给在教育孩子这个话题上处于焦虑状态的父母们带来启示。
关键词:家庭教育;德育示范;启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26
作者简介:彭荣辉(1986—),男,湖南新化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陈太丘之子元方思维机敏、义正词严的待人接物形象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和家长们交流,他们也颇为喜欢,更有甚者说如果自己的孩子能像元方一样就好了。我们要怎样才能培养出如元方一般伶俐的孩子呢?我认为除孩子的先天因素,他的父亲陈太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了很积极的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陈太丘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了两条:重视德育,秉信范行。
一、重视德育,让品质如钻石般闪耀
元方对父亲友人的反驳集中在两点:无信、无礼。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观”渐渐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元方当时才七岁,何以能明信懂礼?这与陈太丘重视德育、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开展教育分不开。
陈寔遗盗的故事,说的是晚上有一小偷溜到陈太丘家里,躲藏在屋梁上面,想趁机偷窃。陈太丘知晓梁上有人卻并未喊人捉拿,而是把子孙们召集跟前,严肃地教育:“今后你们每个人都应该要努力上进,不要做‘梁上君子走上邪路。‘梁上君子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小偷既感动又惭愧,下地叩头请罪。陈太丘勉励他改恶向善,并赠送礼物。面对很多的“问题孩子”,现在有很多家长在思考“我们给下一代留下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一个问题,是物质财富还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是告诉他们物质为王、弱肉强食理论,还是教会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其健康成长助其长远发展?陈太丘在这个故事中给了我们回答。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发现绝佳的教育良机,选择召集子孙训话强调德行的重要性;面对已经自知德行有亏、迷途知返的小偷,陈太丘选择了宽容和谅解,拉回了一个正滑向人生深渊的浪子。
《世说新语·政事》中记载:元方十一岁去拜会袁绍。袁绍问:“你的父亲在太丘做官,那里的人都称赞他贤良,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回答道:“我父亲在太丘,用德行去安抚强者;用仁慈去安抚弱者,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百姓之所以称颂,是因为陈太丘有一颗仁德之心待民。在任所上,陈太丘把德育的范围扩大了。教化百姓与教育子女无异,无外乎以情度情,以心暖心,收到的效果自然也不错。此言出自元方之口,不排除有赞美父亲的成分,但我们也能从侧面感受到陈太丘自身德行的魅力,看到那钻石般闪耀的高贵品质。
二、秉信范行,让效果如明镜般显现
东汉末年动荡不堪,天下群雄并起,豪杰独霸一方,陈太丘不愿意做官。当不能实现儒家兼济天下的宏愿时,独善其身未尝不是一项选择。县令召他做官,他逃避隐居到大山里去。当时县里有人被杀了,县里的杨姓小吏怀疑他是凶手并逮捕了他。由于没有事实根据,才得以释放。后来陈太丘作了督邮,他不仅没有记恨杨吏,还秘密托付一定用礼节对待他。
一个严格要求自己品行的人,肯定会严格要求身边的人,当然包括自己的子孙。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家风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他的子孙们成长得非常优秀。长子元方历任平原相、侍中、大鸿胪,四子陈谌为司空掾,元方之子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朝,为曹魏政权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历史上以文章才华出众的父子有苏洵、苏轼、苏辙的“三苏”和曹操、曹丕、曹植的“三曹”,人们经常加以称颂。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这一个领域,父母有必要重视“三君”成功的缘由: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砥砺自己的品行,让自己的优秀行为、高尚情操成为一种示范,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一面闪亮的镜子。
教育之首要在德育,成才之首要是成人。在浮躁的功利泡沫中,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些误区。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大,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得到的却往往是失望。那么,问题真的全出在孩子身上吗?新时代下我们怎么做父母呢?我们若能在喧嚣世界中从古人处汲取智慧,势必可以擦亮眼睛,找到培养孩子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成 林.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代家庭伦理观念[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2):77-80.
[2]况 山.浅谈魏晋时期士人家族观[J].文教资料,2007(29):53-54.
[3]张金星.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价值观的嬗变[J].文教资料,2007(3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