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话读书
2018-08-09马誉炜
☉马誉炜
古往今来,有关读书重要性的论述很多,最形象、朴实而又深刻的,莫过于古人刘向所言: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明代于谦有七言绝句说得也蛮贴切:“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代作家王蒙对读书的感受更为具体实在,他说:“读书是学习。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是一种探密,学习就如破案,自然界与人生的秘密隐藏得扑朔迷离,就像不容易一时破案。而当你从自然、历史、社会、人生中发现了它们的隐蔽的真情,从前人的成果中了解了这种真情,你将会像破了一个大案一样地充满欣喜,欲罢不能!”
而面对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前半生充电,后半生放电”的想法早已不合时宜,终生读书、终生学习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和要求,成为一个人很好生存的必要条件。如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说过的那样:“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磬了。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自然,要增长本领,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靠读书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武装头脑,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道理也就在这里。
读书尤需勤奋刻苦。陈云同志有句名言:读书要与懒惰作斗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诗勉励后辈要抓紧学习时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往今来,那些有作为、有成就的人,都是如饥似渴汲取知识财富的人。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从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中来。观察周围一些很少读书学习的同志,多数并不是因为工作忙而顾不上读书,而是一懒二惰在作祟。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满足于过得去,疲于应付;有的精力不集中,用于酒席牌桌闲聊的时间太多,坐不下来,读不进去;有的沉醉于网络和手机等快递式碎片知识的索取,以此代替系统读书学习;有的对钻研新知识存有畏难情绪,读书吃“偏食”,仅凭个人兴趣。这些都是读书学习的大敌。
读书尤需科学选择。要根据形势任务和个人成长进步的需要去选择读书的内容,用分析的观点吸收书中的精华,扬弃书中的糟粕。“开卷有益”历来都不是绝对的。尤其是现在图书市场上假冒伪劣的东西并不鲜见,读坏书浪费宝贵的时间是一方面,毒害思想、误人子弟是大事。还是要努力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当前,首要的是要多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的书,力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尽快转化为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多读高科技知识的书,为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多读文学、历史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使我们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多读各种业务技术书籍,使我们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读书尤需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治学格言。读书要与思考交替进行,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囫囵吞枣不行,死读书、读死书也不行。只有把书本上的东西,经过思考,变为自己头脑中“会发酵”的知识,才能进入叶圣陶所倡导的“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为珠玉”的境界。在读书过程中多回味、多思考、多分析的人,往往是那些好读书、多读书、善读书的人,也是阅历丰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衡量一个人读书的优劣、知识的多少,最终还是要看他能否干事,能否干成事。舍此,别无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