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018-08-08耿洋
耿洋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骨一科,463000)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xtreme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ELLD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目前,关于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报道较多,但其在ELLDH这一特殊类型中的临床应用则少见报道。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2014-06-2015-03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27例ELLDH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男18例,女9例,患者年龄33-57岁,平均43.8岁;突出节段:L3-45例,L4-520例,L5-S12例;病程4-10个月,平均6.3个月;患者均表现为单侧的下肢根性痛或伴有腰臀部疼痛,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术前经CT及MRI检查,提示有明显的椎间孔及椎间孔外侧髓核突出,且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与椎间盘突出的节段相符,予以明确诊断(其中有7例在外院误诊),并排除腰椎管狭窄、腰椎不稳或伴有椎间盘、后纵韧带钙化者。
1.2 手术方法 患者局麻,取侧卧位,以髓核突出的一侧朝上,屈髋屈膝,经C臂机透视确定并标记病变节段椎间隙的体表投影后,取手术节段椎间盘水平、于棘突正中旁开12-14 cm处进针,穿刺方向为纤维环外缘处,以1%利多卡因进行浸润麻醉后,在C臂机引导下,18 G穿刺针缓慢进针直至抵达小关节突,将21 G针尖穿入椎间盘内后1/3位置,并注入造影剂。退出穿刺针,插入21 G导丝,确认导丝尖端于椎间孔处的椎间盘后缘前方,退出18G穿刺针。沿穿刺点取8 mm的微切口,按照“绿-黄-红”的次序逐级插入导杆,并逐级置入导管,沿导管置入环锯,磨除增生骨质并扩大椎间孔,建立工作套管,使其开口处位于椎间孔处的椎间盘(术中注意:椎间孔外型的ELLDH无需工作套管进入椎间孔,也无需磨除关节突以扩大椎间孔),连接椎间孔镜系统,以微型髓核钳将蓝染的退变髓核组织摘除,并探查上位神经根已获得减压松弛,患者行直腿抬高试验结果为阴性,证实神经根已获得良好减压后,以射频电凝进行止血、纤维环的皱缩成形,拔出工作套管,缝合切口,手术完毕(图 1-2)。
图1 术前CT提示L4-5极外侧型突出(左侧)
图2 术中放置工作套管
1.3 疗效评估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27个月,平均24.1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进行VAS评分(0-10分,分数越高则疼痛越严重),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同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1]进行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对27例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ODI指数对比,数据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工具为SPSS 21.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一般情况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痛觉过敏,予以对症治疗后恢复。患者手术时间为 57-115 min,平均 89.3 min;手术切口均顺利愈合。住院时间3-7 d,平均4.3 d。
2.2 术后VAS评分和ODI指数改善情况 所有患者术后,其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5);术后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2.3 疗效评价 患者末次随访时,依据Macnab标准进行功能评价:27例中,优16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6%。其中1例出现髓核残留,另1例于术后7个月复发,均再次行椎间融合手术治疗后缓解。
表1 27例ELLDH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和ODI指数改善情况
3 讨论
3.1 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本研究中,27例ELLDH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9.3 mm,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4.3 d,末次随访时的优良率达到92.6%,取得可靠的疗效。其中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痛觉过敏,考虑为工作套管在置管过程中,对出口神经根及神经节造成挤压损伤有关。出口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异常,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段丽群等[2]分析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1)工作套管在置管过程中对出口神经根造成挤压损伤,本文的2例即考虑此种原因;(2)减压过程中,在神经节附近过多使用射频电极,造成了附加损伤。
在27例患者的随访过程中,有1例髓核残留,另1例7个月后出现复发,均予以经皮椎间孔入路的椎间融合手术翻修后缓解,翻修率为6.45%,与相关文献报道的4.9%-11%相近。关于髓核残留,由于ELLDH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易破碎,因此在髓核取出前,可先轻轻晃动微型钳,使髓核组织松解后再取出,以免不能完全取出、有小的碎片残留于间隙内,造成再次压迫[2]。另外,在手术结束前,应转动工作套管,仔细检查出口根的周围是否有遗漏的碎片,尤其是神经根前方是否有残留。
3.2 术中操作体会 在本研究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虽然在ELLDH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但对于椎间孔狭窄者,以及L5-S1突出伴髂嵴较高者,其手术操作均较为困难,不宜行该技术治疗[3]。笔者的体会是:(1)在穿刺过程中,椎间孔型突出时,穿刺针的进针点和角度应相对偏外、偏小,穿刺针应处于椎间孔处椎间盘后缘前方进针;而椎间孔外侧型,针尖应处于椎间孔稍外侧的椎间盘后缘前方进针,其进针点与角度应相对偏内、偏大为好。(2)术中可采用0.5%利多卡因行关节突与神经根孔的局部麻醉,以减轻椎间孔扩大时引起的疼痛,同时,环锯的位置要监控准确,侧位透视应位于下位椎体的后缘、正位应位于上、下椎弓根内缘连线,此时即处于椎间孔位置,以防止损伤神经根和硬膜囊。本研究31例术中均未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损伤。(3)髓核组织摘除后,应转动工作套管,仔细检查是否有髓核碎片残留,而后以射频电极进行止血、纤维环的皱缩与成形。
3.3 该技术的优势 与后路椎间盘镜技术、传统的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ELLDH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有以下优势:(1)局麻下即可手术,无需硬膜外或全身麻醉,降低了麻醉的风险[4-5]。(2)术中无需破坏关节突,较好地保留了脊柱后方结构,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保持。(3)患者的神经根未被阻滞,术中如触及神经,患者可直接反馈信息,避免对神经的误伤,提高了安全性[6];(4)该手术无需进入椎管,避免了对硬膜囊和神经的干扰或误伤;(5)该技术仅取8 mm微创切口,无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及韧带组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