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以历史解释为中心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18-08-07唐全

教育界·中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演绎历史解释归纳

唐全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五大方面。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一切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历史解释。史论结合是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之一,归纳、演绎法也是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比较是历史解释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论结合;归纳;演绎;比较

“好雨知时节”,现下讨论学科素养与历史教学正当时。那么,如何理解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又有哪些?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结合自身的日常教学,探讨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展现,以求抛砖引玉。

一、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谈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要解释一下“核心”和“素养”。所谓“核心”即中心、主要部分。所谓“素养”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叶小兵教授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文中对素养给出了这样的表述:“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1]。”例如,有效交往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对象的态度[2]。历史素养就可以看成是历史研究者看问题的方法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经长期训练已经内化为其习惯。既然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際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其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那么核心素养又有怎样的要件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一个核心素养必须满足3个要件:(1) 能够产生对社会和个体有价值的结果;(2) 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求;(3)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都重要。

历史核心素养又怎样解释呢?陈超教授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一文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五大方面。”[3]

二、对“历史解释”的再认识

爱德华·霍利特·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说:“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4]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解读“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工具和媒介)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的。那么这样的史料又有怎样的特征呢?《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这样说:“首先,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因为历史事实不以也不能以纯粹的形式存在:历史事实总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用于“历史解释”的史料具有主观性、动态性的特征。其次,“历史学家需要一种富于想象的理解力,以透视正在其研究视野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其行为之后的思想状态……”这又说明“历史解释”的基础是想象力。因为,史料有其独立性和不完整性,为了与史料产生关联,为了弥补史料间的空缺,历史学家的想象推理便是历史研究的又一个基本方法。第三点,“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解释过去。”“历史解释”的第三个特征是时代性。爱德华·霍利特·卡尔说:“历史学家的作用既不是热爱过去,也不是使自己从过去中解脱出来,而是作为理解现在的关键来把握过去、体验过去和解释过去。” 要进行“历史解释”,他的工具和媒介应该有科学的史观、实在的史事以及坦荡的情还。

以上我们从“历史解释”的含义、依据、特征、基础、工具和媒介,对“历史解释”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图示进一步直观地认识“历史解释”。

这一图示再次说明,“历史解释”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工具和媒介)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历史解释”是这样定义的: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简单说,客观存在、发生过的历史不可重复,无法再现,只能通过零散的遗迹、遗存、遗物等来触摸,历史工作者就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和考证相关史料,去伪存真,通过逻辑推理发挥历史想象,对历史上人们的活动、思想进行一种合理的追溯、叙述和说明,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历史解释。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地接近历史真实。

“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就学生而言要达到什么层面呢?《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这样规定: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当然,历史解释这一核心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么如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体现这一核心素养,培养这一核心能力呢?

三、以“历史解释”为中心让历史课堂充满意蕴

1.一切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历史解释

在《祖国统一大潮》一课中,我围绕这一观点设计了香港问题的由来这一环节。先展现三个有关香港形成的历史地图,然后出示“一个历史问题”,让学生通过读图理解这一问题是香港问题,再次让学生根据这三幅历史复述香港问题怎样形成的。学生叙述历史就是对历史的理解。

2.史论结合是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中国梦》专题复习课上,我在幫学生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程时,设计了一个时间轴。

知识梳理

时间轴上方是历史的结论,“有六个历史结论”,时间轴下方对应的要求写出相关历史史实。对应上方的六个历史结论,学生可以答出:“开天辟地”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星星之火”指“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生死攸关”指“遵义会议”,“共赴国难”指“抗日战争”,“钟山风雨”指“解放战争”,“当家作主”指“新中国的成立”。这种史论结合的方式就是历史解释。

再比如,有这样一道经典题目:“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是一位学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前发展特点的概括。下列能体现“由空想到科学”的史实是( )

A.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巴黎公社的成立 D.十月革命的胜利

这道题题支是历史结论,选支是历史史实,这就是史论结合。这道题还可以变式,可以问体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史实是( ),还可以问体现“由理想到现实”的史实是( )。虽然三种问法,答案完全不同,但体现出的思考方式都是史论结合,都是对历史解释。

3.归纳、演绎法也是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

在《祖国统一大潮》一课中,在表述台湾问题由来这一环节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古代史上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设问: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在史实的归纳中,自然而然地得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还是这一课,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一国两制”不只是实现国家统一,它还有利于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我先出示了一段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提炼“一国两制”的实施有什么好处?由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体(大陆)与补充(香港)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演绎,也是历史解释的方式。

4.比较是历史解释的重要途径

在《法德史复习专题》一课,我在讲希特勒这一历史人物时,先出示了一段希特勒的话:国家的安全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上,历史总是在军刀上前进,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要生存、要尊严,就需要有强大的军队。由此设问:从这一狂人语录中你读出什么?那么狂人的下场如何呢?我出示了1942年苏联的一张名为“绞死希特勒”的反法西斯宣传海报。设问:图中正合力“绞死希特勒”的是哪三国?事实上当时远不止三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请写出当时反法西斯国家形成的联合组织及其标志。两则材料给你什么启示?这一设计通过比较的方式,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人物,对当时的那段历史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以上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有关“历史解释”的方式、方法的浅显探索。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一书中说:科学方法可以按其研究的对象及我们人思考的特性,分为三类:(哲学、神学)玄思方法、物理的方法及历史的方法。此三者的本质为:认识、说明以及理解[6]。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解释是最有特色的历史方法。

既然“解释是最有特色的历史方法”,好的历史教学应该围绕“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应该着眼于“历史解释”这一核心能力的培养。赵亚夫先生对历史学科教育特点的论述无疑反映了这一要求。赵亚夫先生说:“所谓历史学科教育的特点,如果没有人,不能从人的行为(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方面着眼教学的话,很难做到教学的有效性。事实应该服务于学生对人的行为目的和行动能力的理解,这样我们才会讲究学习的过程和深究学习的方法,理解学生能够理解的历史,并能够有效解释他们能够理解的历史,这就是好的历史教学了。”[7]

随着新的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历史教学必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课堂中的“历史解释”是学生建构历史的核心途径。围绕核心素养,抓住核心途径,培养核心能力,历史课堂定能彰显历史学科所应有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参考文献】

[1]叶小兵.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J].中学语文园地,2016.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EB/OL].http://www.oecdchina.org/.

[3]陈超.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4]爱德华·霍利特·卡尔. 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

[5]德罗伊森. 历史知识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赵亚夫. 学校历史教育究竟解决什么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

猜你喜欢

演绎历史解释归纳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演绎”让地理课堂活起来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