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班级管理“社团化”模式探究

2018-08-07王志芳

科教导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独立学院班级管理

王志芳

摘 要 班级是独立学院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单元。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出现的“班级概念淡化”现象,本文将探索班级管理 “社团化”模式,为班级发展增添活力,充分发挥班级在学生工作中的教育引导作用。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班级管理 社团化 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4.080

Research on the "Mass Organization" Mode of

Class Manage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WANG Zhifang

(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Shandong 257000)

Abstract Class is the basic unit for independent colleges to carry ou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It is the basic unit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phenomenon of "class concept desalination" in the present independent college,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community" model of class management, add vitality to the class development,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 guiding role of the class in the students' work.

Key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lass management; mass organizati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1 独立学院辅导员现状及学生特点

教育部第43号令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界定:“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1]共九项。但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学院的辅导员承担了来自学校教学科研处、公寓管理中心、餐卡中心、安全保卫处、财务处、图书馆等部门的近20余项工作。工作的繁杂、琐碎,事无巨细,导致辅导员将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上,很少抽出时间走出办公室,走向班集体,走近学生。要想保证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辅导员必须借助班级管理的平台,打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创建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班集体。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同其他高校学生的共性,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基础偏低、自我约束力差、学习上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但独立学院的学生又有自己的优点:他们自信,对于新生事物比较感兴趣,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特长突出、情感丰富、交际能力强、善于动手操作、创新思维突出,这也为班级管理带来了活力与挑战。

2 独立学院班级管理的现状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目前,独立学院班级管理仍然存有以下问题:

2.1 班级职能淡化

一方面,独立院校学生生源结构复杂,生源基础较差,学习目标不明晰,专业学习动力不足,社会责任感较弱,自我约束力较弱,为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独立院校辅导员因“多头指挥,多重管理”的管理机制,每天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容易将班级管理的内容简单地等同于学校相关工作任务的安排及传达,班级管理工作简单化、机械化,忽略班级原本应有的教育引导职能。

2.2 班级活动形式化

学生活动是班级实现教育职能的主要载体,辅导员一般对自己所负责的社团活动开展较用心,而往往会忽略对班级活动的指导,导致班级活动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活动主题大而空,缺少实际意义;活动设计形式陈旧,缺乏吸引力;活动缺少计划,很难与活动的意义相对接。班级活动以班会为主,主要是相关工作及基本制度要求的传达,使班级活动缺少了生机和感染力。

2.3 班级管理过程僵化

“教育是一门艺术,管理是一门科学。班级管理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班级管理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作指導,也需要合理的工作方法支持”。[2]班级管理不仅需要辅导员老师和主要学生干部的参与,也需要班级每个成员的参与,而这一点常常被忽略。以所谓的过来人的经验去说教,忽略了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感受,导致班级管理过程僵化。

2.4 班级观念淡化

一方面,学分制的推行在无形之中淡化了班级观念,同一班级,不同的时间、地点上课,对相当部分学生来说,班级只不过相当于一个代码,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涵义。另一方面,对于按照专业人数划分行政班的院校来说,所有的课程、活动开展基本是以专业为单位,导致班级观念淡化。

3 班级管理社团化模式探索

3.1 班级管理“社团化”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迎新季,最热闹的莫过于学院社团纳新。据调查,85%以上的学生都加入了不同类型的社团,其中加入社团2个及以上的人数达到30%。从加入社团的原因角度分析,有80%的同学加入社团是希望自己能从中得到提升和锻炼;15%的同学是考虑到兴趣、爱好,5%是存在盲从心理。社团如何能做到吸引学生的加入?无非是氛围的自由、能力的锻炼、特长的发挥、活动的多彩、团队的凝聚。而这些,作为班级而言,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

班级和社团在基本职能上有所不同,班级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担负着教育的基本职能,而社团以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重视个性发挥、提升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从正式程度上区分,班级属于学校的正规组织,有明确的校纪校规,并配有辅导员和班主任。社团属于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活动形式比较灵活”。[3]班级和社团也存有相似点:都是教育学生的媒介;都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都担负着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职能;都具有集群性特征;二者都是为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服务。所以,从以上层面来讲,将社团的基本理念引入班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2 班级管理“社团化”模式探索

从社团所具备的“氛围的自由、能力的锻炼、特长的发挥、活动的多彩、团队的凝聚”等因素入手,引入到班级管理中,在传统班级管理的基础上,探索班级管理“社团化”基本模式。

3.2.1理念引领:温暖与规则同在

“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章立制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保证,同样,一个班级要想健康、快速地成长和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度的意义在于两方面,其一是约束,用制度约束班级成员的行为,做到违“法”必究;其二是激励,用制度来体现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做到有“绩”必奖。制度以内讲规则,制度以外求温暖。一个班集体若要健康发展,必然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用关爱助力学生的成长。

3.2.2 兴趣探索:“社团”协同发展

生涯规划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外部世界探索,确定发展目标的探索过程。兴趣是推动人主动完成一项任务的内在动力。根据生涯规划中的兴趣岛探索,划定学生兴趣小组,如书法、绘画、科技创新、艺术表演、轮滑、曳舞等,一个个兴趣小组就如同一个小社团,班级这个基本单元中就如同增添了许多活力四射的分子,定将大放光彩。

3.2.3 正向回路:加强“社团”指导

学生干部是开展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班级前进的引路人。一个班级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具备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困难应对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的学生干部群体。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并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分配到各“社团”中,加强对“社团”工作的跟进和指导,明确“社团”发展方向,制定“社团”建设方案,充分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使人人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活动的策划者。根据班级活动的主题策划、设计活动方案,最终完成活动的开展及总结工作,并做好对活动的指导和追踪。定期进行工作的复盘,保证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形成正向回路,使得班级工作充满后劲,充满活力。加强跟进指导,总结经验不足,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成长。

3.2.4 明确思路:一切为了学生

一个班级从组建到成熟,需要经历磨合和沉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班级管理作为独立院校教育活动的其中一项,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挥,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要想实现上述目的,必须根据班级成员基本情况,制定班级成长计划,并凸显计划的针对性、阶段性和实效性。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建设相关活动穿插进行,并通过横向和纵向凸显活动的阶段性。从横向角度抓住学年时间节点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活动;从纵向角度讲,分层次突出教育活动的主题,如大一重点突出入学适应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大二突出创新实践教育;大三突出就业教育;大四突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等。多措施、多角度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学生搭建能力提升平台。班级管理“社团化”,并非追求热闹,更重要的是围绕班级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使各“社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然,万变不离班级建设的主题:“人人参与社团,社团伴人人成长。”离开了这个主题,也就违背了班级建设的意义。

3.2.5 班级交响曲:“社团”嘉年华

“学生群体既是班级管理的对象,又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4]打破以往班级管理主要依靠学生干部的“集权”模式,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中,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意识。不同的兴趣小组承担着不同的班级建设责任,他们因为兴趣相投聚在了一起,也会因为兴趣一致而努力。当一个班级形成了多个“小社团”,他们在班级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班级发展就会充满动力和活力。以学期为节点,举办“社团”嘉年华活动,充分展示不同“社团”在学期中对于班级建设的成果,增加班级管理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2.6 反馈评价:正向激励

班级应围绕班级建设的目标,分解各项任务的评价指标,并结合各“社团”成绩进行综合考核。在社團发展过程中,应将“社团”活动与“主题团日”活动结合起来,将团日目标与“社团目标”进行有机融合,创新活动形式,开拓活动思路,结合活动形式、内容、效果以及学生综合评价等方面对“社团”工作情况进行考评、总结分析,并纳入量化考核、评优评奖等考评体系,激励班级“社团”蓬勃发展。

4小结

独立院校班级管理“社团化”模式探索是新形势下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是将社团管理的基本理念引入班级建设中,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增强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最终达成班级管理的实效,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

[2] 刘龙.民办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现状与对策[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15(2).

[3] 李伟嘉等.当代高校班级管理“社团化”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2016.

[4] 张翠.辅导员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实现育人价值的路径[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2).

猜你喜欢

个性发展独立学院班级管理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