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知互动享过程 学乐俱得真收获

2018-08-07冯晓奕

教育界·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成功兴趣价值

冯晓奕

【摘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较复杂的认知过程。从“知识”角度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识记、保持、应用;从“情感”角度看,他们对有趣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吸收、积累,两者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教师采取适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情”“知”的多次交互,努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获得情感的喜悦,以使“情”“知”融为一体。

【关键词】情感;兴趣;成功;价值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曾说:“小学阶段,教给孩子多少数学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孩子们在学习好数学的同时玩好数学。”的确,一个情趣盎然、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在动态中生成、发展中收获。

数学教学若只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不关注情感因素,势必造成“学而无乐”的结果,学生将逐渐对数学学习尽失兴趣,最终将数学和枯燥乏味、令人厌烦画上等号,并使学生后续学习动力受阻。可是假如过多关注情感因素,弱化认知因素,势必会造成“乐而无获”的尴尬局面,在欢声笑语的背后是认知水平的止步不前,那就背离了教学的初衷。那么,怎样在课堂中让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两者互动统一,达到学乐俱得的理想状态呢?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嘗试。

一、增进情感交融,享和谐之乐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交往的核心价值无疑是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孩子的激励、赏识、参与、期待,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关怀等价值品质,促进的是课堂教学生态的变化,呈现的是人人愿学、人人都学、人人会学的真学习环境。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无疑是主导。首先,教师的表情动作、课堂用语都要体现平等民主。老师和蔼的笑容、激励的眼神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对一些学困生更要善用情感化解隔阂与对立,用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群学、对学等方式提升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数学学习逻辑性强,思维要求高,学生个体往往无法做到一次性全方位思维,在教学中,当学生答题中出了差错,无法自己解决时,教师不要急着包办代替或言语斥责,可以尝试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大家努力学会从他人的见解中扬长避短,在信任、支持、尊重、理解的教学环境中更快乐、有效地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友情,而且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降低学习的紧张度都有积极作用。

二、激发学习兴趣,享探索之乐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如果对数学一开始就产生兴趣,他就会酷爱数学学习,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爱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如何让学生产生第一眼 “兴趣”至关重要。现行的数学教材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素材,给老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再创造”空间,优美的图画、精心的图表、激情的文字、悠久的历史、有趣的拓展等等都能作为可口的“餐前开胃小食”,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当然,“数学是有趣的”这种感受不仅是在学习数学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就要在学生面前不断揭示出新的东西,激发他们的惊奇感,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真的有趣。比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分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开始,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老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我们从家带来的三角形纸片,大的、小的、直角的、锐角的,老师又没有见到,她为什么猜得这样准确呢?”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有的把三个角撕下来,重新拼在一起;有的用折纸的方法;有的用测量后再计算的方法。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计算等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了这个结论,学生们很快揭穿了“老师总能猜对”的秘密。接下来又是一次神奇的感受,“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你能推导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同学们终于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边数-2) 的规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享受到了数学探索的乐趣。

三、获得成功体验,享自信之乐

小学生的“成功观”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进步或成长被老师、同学、家长所认可,另一方面就是达成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比如难题攻克了、练习全会了、考试得优了等等。那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有没有尽力让学生多多获得成功的体验呢?有没有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老师的赞赏和关注呢?

让学生喜欢数学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先得听懂数学,在数学上能获得点点滴滴成功的体验,获得自信,这样才能学会数学,喜欢数学。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是这样来处理的,让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先猜一猜,把圆形的面积转化成什么图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很快剪拼出了一个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索长方形和圆形面积之间的关系,通过交流,学生自己得出了重要的圆的面积公式,最后老师加上鼓励性的语言,“同学们,经过你们的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得出了这么重要的公式,你们真了不起。”在简单的操作中学生们自己得出重要的结论,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得到了成功,获得了自信之乐。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看得到”一部分学优生,为他们的成长收获加油喝彩。但其实,中等生和学困生们更需要“成功”的激励,假如教师学会把眼光下移,多去关注这部分孩子,对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努力“攀登”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赞许鼓励,哪怕是再小的成功也能及时给予赏识的鼓励,那么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机会走向“成功”,体验“成功”,从而树立起“我能学好数学”的自信。

四、感受学习价值,享应用之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学生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生活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使学和用得到和谐的发展。”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在社会这个背景下能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他就会喜欢数学。“数学很有用”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可是课本中的数学往往机械枯燥,让学生体会不到应用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生活的情境,有意识地捕捉数学信息,采撷生活实例,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让六年级学生设计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家庭旅游计划。活动中学生就得去查询有关交通、住宿、天气、旅游景点等方面的信息,这其中涉及的知识就不纯粹是数学。学生设计出来的方案,有的计划用钱比较多,认为这样可以玩得舒适一些;有的计划用钱比较少,认为家长挣钱不容易,要节省;有的计划从节省时间考虑,有的则从可以玩更多的景点考虑。在这个拓展实践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交通因素、经济条件、旅游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可想而知,学生从中可以学习更广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发展更多的能力。通过活动,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了数学解决日常问题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计算,不是简单重复的推理,而是运筹帷幄的实践挑战。

猜你喜欢

成功兴趣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谈中学生的人生成功
“给”的价值
告诉孩子并非“成功”才是幸福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