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民歌《对鸟》演唱版本比较及其传播与传承
——从“原生态”到新媒体形式

2018-08-07■李

音乐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主音乐清原生态

■李 芙

(浙江传媒学院,杭州,310018)

温州民歌《对鸟》是一首为较多人所熟悉的歌曲,自1949年由其搜集整理者朱一正老师在偶然的机会中听到牧童对答山歌并将其记录整理而形成以来,一直在不断地被传播,可以说是原生态民歌成功传承的典范。这支民歌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走出国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民歌教材,①参见王志成编著《乐清人文史话》,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转引自陈芸《山歌〈对鸟〉的艺术特色》,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01页。如今,它更是敏锐地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微时代”传播的浪尖上,成为民歌新媒体传播的出色“弄潮儿”。

本文选取了《对鸟》在各时期的代表性演唱版本,尤其是微电影②“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一种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播放的电影短片,具有时长短(通常不超过1个小时)、制作周期短、投资规模小等特征,是目前许多宣传片所青睐的形式。版,探讨其音乐特点、演唱风格及传播路径,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观照这首民歌在“微时代”的传承保护方式及特点,为鼓词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一、《对鸟》的诞生与传播发展阶段

民歌《对鸟》的故乡乐清市,传说是周灵王之子太子晋跨鹤吹箫,乐音清越而得名。它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带,背山面海——临东海之滨,依雁荡山麓,傍瓯江水系,山奇水秀,地灵人杰。山海之间孕育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包括了乐清的山歌——也称“抛歌”。抛歌是一种由山间牧童“你抛我接,你问我答”的对唱形式,基本曲调固定,速度自由,旋律高亢缠绵。其中,最出名的曲目便是《对鸟》。这支歌曲在当代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播,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起源:牧童对唱,初次邂逅1949年,在乐清虹桥镇沙河的县立初级中学(乐清中学前身)任教的教师朱一正偶然听到窗外田垟里牧童们在唱答山歌解闷,用对歌的形式自然融洽地寓鸟类知识于逗乐中,他立即进行了记录,几经修改和反复订正后,最后整理出了一首歌,名为《对鸟》。①参见王志成《保护原汁原味的〈对鸟〉》,载《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瓯网”,2010年9月5日,截至2018年3月30日。http://epaper.wzrb.com.cn/content.aspx?id=24133从歌名即可知,《对鸟》是关于“鸟”的问答歌。而在我国的民间歌谣中,像《对鸟》这样取一问一答形式的民歌不胜枚举。从文学题材和形式来看,它与“对花”属于同类。而“对花”体民歌几乎遍布全国,而“对鸟”却只有这一首,所以它的题材内容本身非常特殊。②参见乔建中编著《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发展:一鸣惊人,走向世界20世纪50年代初期,歌唱家朱玲仙在赴朝鲜慰问演出中演唱了《对鸟》。1957年,经周恩来总理推荐,朱玲仙将这首歌曲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唱响。1958年,我国台湾地区的著名作曲家李泰祥将《对鸟》改编成同名乐曲,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交响乐团演奏。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编制《亚洲、太平洋地区民歌》,其中就收录了温州民歌《对鸟》和《叮叮当》。③同①。可见,20世纪50年代起至世纪末,《对鸟》的传播方式以舞台表演、比赛为主,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以舞台为传播媒介,国际交流频繁。这段时期,歌曲主要采用“原生态”和“民族”两种唱法。

创新:改编创作,多次“新生”2006至2011年,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对鸟》迎来了第一个创作改编的高峰期。在2006年西湖合唱节上,乐清市合唱团凭《对鸟》一举获得金奖。2008年3月,温州市女声合唱团在第十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演唱《对鸟》。2006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上,出现了男女声对唱《对鸟》(黄作波、宋婷演唱)。此后,《对鸟》又陆续在全国“群星奖”、世界合唱大赛民谣组等比赛中,助参赛者赢得桂冠。这段时期,歌曲的演唱形式开始发生转化,出现了合唱、女声表演唱、男女声对唱等方式,以民歌唱法为主。电视大赛及其他各级各类比赛成为该曲的主要传播媒介。

高峰:屡次触“电”,创新传承近几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普及的“微时代”的到来,《对鸟》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它在继续“拿奖”的同时屡次触“电”,因参与了影视作品、微电影而登上荧幕。2012年11月,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对鸟》作为该剧的片尾曲,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2014年9月,电影《从哪来,到哪去》上映,音乐人霍尊出演该电影并在片中用独具特色的流行演唱风格演唱了《对鸟》,进一步把这首民歌推向全国的听众。2016年,《对鸟》在“2016世界温州人大会”的“乡音使者”评选活动(其中包括通过微信平台等的网络投票环节)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当前,电视剧、电影、同名微电影及新媒体平台等等,都出现了这首歌曲的身影,可见它很好地借用了“微时代”的新媒介传播优势,更新了传播方式,也有利于更好地受保护与传承。④参见黄崇森《〈对鸟〉展翅翱翔世界》,原载“浙江在线—乐清日报”,转引自“网易新闻”,2016年3月25日,截至2018年3月30日。http://news.163.com/16/0325/00/BIVABVU400014AED.html

二、《对鸟》之演唱版本比较

在各个传播发展阶段,《对鸟》发展出了“原生态”、男女声对唱舞台表演、依托电影/电视剧的、依托微电影的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演唱版本。本部分将对其各自的音乐及演唱特点进行整理。

(一)原生态民歌版

笔者将从曲式结构、旋律、节奏、乐句衬词、音调等方面的特点,以及演唱特点等方面,对“原生态”的《对鸟》进行介绍(参看下页谱例1)。

曲式结构《对鸟》采用的是南方音乐中典型的以sol、la、do、re为主干音的G五声徵调式音阶。调式中没有半音,除大二度是级进外,小三度也算是级进。在曲式上,它属于“abcd四句体”单乐段,第一句从re(d2)开始,落音也在re(d2)上;第二句从do(c2)开始,落音到sol(g1);第三句落音到la(a1);最后一句落音再回到sol(g1)——在句子的落音上构成了“属音—主音—上主音—主音”起承转合的四句单乐段。

旋律特点从旋律学的角度看,旋律的进行可分为同音反复、上下级进、上下跳进、分解和弦进行等几个类型。《对鸟》的旋律从全局来看以前三种为主,特别是偏重同音反复,这可能与结合了方言的发音有关。歌曲中旋律的上下级进较多,其中又以下行级进为主。全曲从属音开始,第一拍重复四次,然后上行二度,重复一次,再落回属音结束第一句,可以说是去而复回——从旋律学的角度看,此处这个角音是辅助性的,并未真正“开步走”出去。第二乐句从四个宫音开始,经由一次腾起再下落回宫音,然后出现了下行级进,最后停在主音谱例1原生态版《对鸟》①该谱例以乔建中编著的《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中的版本(转引自陈芸《山歌〈对鸟〉的艺术特色》,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01页)为基础,结合笔者在当地所了解到的目前的实际情况作了局部修改。徵音上面,完成了“起承转合”的第二步——“承”的功能。第三乐句是典型的“转”,从主音徵向上直冲至高八度的主音,然后下跳七度停在上主音。第四乐句从上主音开始,经过迂回,最终向下行进回到主音,完成了“合”的功能。

节奏特点歌曲乐句的前半句多采用的是密集紧凑的十六分音符同音型反复,后半句一般都是因衬词拖长腔而采用舒缓宽广的自由延长音型,这恰恰符合了“抛歌”中“一个接一个”地“抛问题”的特点,也符合了山歌这种体裁句尾拖长腔的规律。这样的特点可令人感受到歌者既轻巧又高亢的歌声。歌曲的第三句由于是“转”句,所以没有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同音反复音型,而是用切分音来强调这句“问”的不一样,句尾的“绿”处则是一“问出”后就戛然而止,出其不意,让人感觉既新鲜又有新的音乐节奏,既迫切想得知答案,又意犹未尽,陷入思索——此处的“转”很有技巧,也很有新意,是全曲的“静点”。因此,此处的休止符属于音乐留白,仿佛欲说还休。而最后一句则如山间瀑布一泻千里,痛快淋漓,首尾呼应,有画龙点睛的妙用。

乐句衬词该曲的乐句由七字句组成,第一段抛出问题,以“介呣飞过×××”(此处“介呣”意为“什么”,“飞过×××”描述“怎么样”)的句式重复发问,第二段回答问题,用“××(鸟名)飞过×××(怎么样)”来回歌。歌曲用乐清方言演唱,每句的句尾都有衬词并采用自由延长音,如“哎”、“哦”、“啊”、“呵”等——它们并无实义,但却恰恰体现了山歌的句尾一般都有拖长腔的特殊音乐特点。

音调特点全曲一开始就抛在了re(d2)音上,经过同音反复,持续在该音上,那高亢嘹亮的音调令人仿佛置身于无垠辽阔、云雾弥漫的山野之间与山峰之巅。第二句“打铜铃”的“打”字先是用上滑音从mi(e2)至sol(g2)迅速腾起,然后急速下滑至“铜”字la(a1)音,最后落音到sol(g1)。第三句“红夹绿”的“夹”字,也是上滑音mi(e2)到sol(g2),随即“绿”字一出并落回 la(a1)音,全曲进入“静点”。最后一句“搽嘴唇”的“搽”字也是 mi(e2)到 sol(g2)上滑音,“嘴”字再落回 la(a1)音,有高耸入云又一落千丈的气势。这种大幅度上滑音的甩腔正是乐清民歌的特色音型。

演唱特点该曲原生态的歌唱形式为在山间的牧童对唱。其原生态演唱方法结合地道的乐清方言,具有歌声嘹亮、真声为主、发声靠前、共鸣腔体浅、头腔共鸣充分、吆喝感强等演唱特色。这种演唱方法很好地保持了牧童天真活泼的斗歌情趣和原汁原味、犹如天籁的山野趣味。

(二)男女声对唱版

男女声对唱的版本可算为创作型民歌,以舞台演唱的形式展现。

音乐特点该版本同样是四个乐句的单乐段,典型的南方音乐核心音sol、la、do、re作为四个骨干音,构成五声徵调式。第一段第一句从re(d2)开始,落音落在la(a1)上;第二句从do(c2)开始,落音到sol(g1);第三句落音到la(a1);最后一句落音回到sol(g1)。句子在落音上构成了“上主音—主音—上主音—主音”的起承转合的典型四句单乐段。第二段在旋律上有所改变,例如在第一句增加了如谱例2的扩充乐句,加入了特色甩腔音型——突然提高的音区使人耳目一新,仿佛感受到辽阔宽广的群峰峻岭。

谱例2

演唱特点该版本的表演形式为通过两段旋律一问一答,第一段男问女答,第二段女问男答。第二段将第一段歌词又重复了一遍,但如上文所说,第一句的旋律中增加了扩充乐句和提高小三度的音,落音方式用到了“属音—主音—上主音—主音”和“上主音—主音—上主音—主音”两种。演唱方法用民族唱法,具有真声较多、发声较靠前、气息较深、共鸣腔体较深、声音更圆润悠扬等特色。演员演唱时用地道的乐清方言,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山野情趣,又使歌曲更加悠扬更有生趣、歌声更圆润更有穿透力,委婉又高亢,动听而持久。

(三)电视剧、电影版

此处所讨论的“电视剧版”《对鸟》专指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的片尾曲,“电影版”则指电影《从哪来,到哪去》中的歌曲。

音乐特点电视剧版的《对鸟》片尾曲由刘可演唱,为流行歌曲风格。它改编了节奏,融合了流行音乐的动感,演唱上也很有吸引力,但不足之处是方言唱得不太准确,故而少了些许原汁原味的山野情趣和乐清方言独有的风格韵味。

而霍尊演唱的电影版歌曲《对鸟》(完整版)的曲式结构则是第一段基本保留,第二段在旋律上进行了改编(例如,第一句唱如谱例3),共重复三遍,保留了落音在“上主音—主音—上主音—主音”的起承转合结构,最后用开放式结尾落音落在do上。总体看来,该曲使用的仍为五声徴调式音阶。

谱例3

演唱特点这两个版本的演唱方法为流行唱法,具有发声主要以口腔的腔体为主、共鸣腔体较浅、需要靠扩音器来进一步美化声音等特点。这类版本糅合了动感节奏和独特音调等许多流行音乐的元素,当然还有歌手自身的演唱特色,比如霍尊颇具特色的转音和转腔等等。

(四)微电影版

在“互联网+”的传播传承新背景下,乐清市委宣传部于2015年推出了宣传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微电影《对鸟》。①该片由乐清市委宣传部委托长三角影视传媒公司拍摄,导演褚一霖。参见徐琴微《乐清:〈对鸟〉MV昨在黄坦洞开拍》,载“温州网乐清支站”,2013年12月11日,截至2017年10月3日。http://xs.66wz.com/xs/system/2013/12/11/011509734.shtml笔者目前发现的可观看影片的网址为(截至2018年5月20日):https://v.qq.com/x/page/p03264ub4re.html该片讲述了一个走散家庭因乡音而重聚的感人故事,经典乐清民歌《对鸟》贯穿了全剧。

故事开头便入旁白:“这么多年过去了,蓝夹缬没有褪色,记忆没褪色……”②打引号的台词是笔者根据微电影中的字幕记录,下同。,先用男主人公独白回忆的方式,结合倒叙的手法展开,以此埋下伏笔、设置悬念而引人入胜,极为巧妙。影片情节跌宕起伏,坎坷曲折:故事主人公在童年时因歌(《对鸟》)相识,却因搬家而分离;青年时期通过歌曲《对鸟》而重逢并结婚,但之后为了生计而再次分离,谁知一别就是大半辈子;老年时再次因民歌《对鸟》而相认相聚,第二次重逢,无奈两鬓已花白,青春远逝。该部微电影贴近生活,真实感很强——众所周知,温州是著名的侨乡,而该片的故事情节非常切合出国谋生的老一代温州人的际遇,令很多人看后产生极大的共鸣。

音乐特点片头男主人公回忆时,由背景音乐中的笛子第一次奏出《对鸟》的旋律片段。剧情回溯至1940年,主人公的童年时期,两人相识,在此处,由女主人公演唱的童声版的《对鸟》的旋律第一次完整出现(见下页谱例4第一段)。女孩用稚嫩的声音告诉男孩:“这是我们山里的歌”;而男孩也向女孩介绍道:“这是我们这里著名的蓝夹缬”,“你看,上面有小鸟的图案”。由此,男孩记住了《对鸟》这首歌;女孩记住了染坊里满满的有小鸟图案的蓝夹缬。一人一半蓝夹缬,从此缘定终生。但好景不长,男主人公搬家了,两人第一次分离。

八年后,男主人公长成了小伙子回到故乡。这里云烟缭绕、山溪潺潺、风景优美,背景音乐中再次出现笛子演奏的《对鸟》的旋律片段。之后在一片竹林里,再一次传来了成年后的女主人公演唱的《对鸟》的旋律(见下页谱例5第二段)。一人一半的蓝夹缬刚好对上,两人相认,相恋,结婚。可惜造化弄人,男主人公为了养家去海外打拼,两人第二次分离。漂洋过海的男主人公,从伙计做起,一路打拼,一直到功成名就。但慢慢地,他每个星期从巴黎十三区寄出去的信全部被退回,几十年来家人杳无音讯,多次回家寻亲无果。等到男主人公白发苍苍,步入老年时,一次意外听到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唱《对鸟》(谱例5第一段)。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他们通过照片相认,原来姑娘是老人的外孙女……于是,原先走散的家庭因为《对鸟》这首民歌,因为这熟悉的乡音而再次相认与重逢。画面中,老人狂奔回乡,同时,影片出现独白:“只要歌声响起,小鸟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飞向心中的家园”,此时,影片中又开始响起了童年时期女主人公演唱的《对鸟》旋律(谱例4第二段)。在音乐中,画面转场至另一边——那是双鬓发白

谱例4 微电影《对鸟》中的童声版《对鸟》(李芙记谱,本刊有修订)①谱例4和谱例5的作者原记谱为简谱,本刊修订后改为五线谱,仅供参考。

谱例5 微电影《对鸟》中的“成年版”《对鸟》(李芙记谱,本刊有修订)的老太太的背影,她拿着一半蓝夹缬,在家门口翘首以待,故事在开放式的结尾中讲述完毕。①

在全片中,《对鸟》的旋律共出现了六次,包括两次笛子吹出的片段,和四次民歌旋律的完整唱出(分童声版和“成年版”)。相较而言,这支微电影中的版本与原生态的版本相差不大,其中童声演唱和成人演唱的版本也相差无几,就是在装饰音、因不同语气需要而产生的附点节奏型以及调式方面有些许差异,其中,童声版为降A调,而“成年版”的则为D调。

在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居住环境观念转变,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住宅功能的需求更高,要求传统住宅小区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延伸服务功能,“智能小区”理念应运而生。

演唱特点童声版和“成年版”皆用乐清方言演唱,兼顾、综合了原生态和创作民歌的风格。如,童声版的表演形式为广阔的山间的牧童对唱,亦采用原生态唱法,具有真声为主、发声靠前、共鸣腔体浅、吆喝感强等演唱特色,歌曲原汁原味犹如天籁;“成年版”则用民族唱法演唱,具有真声较多、发声较靠前、气息较深、头腔共鸣较充分等特色,同样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山野情趣,又使歌声圆润悦耳、极具穿透力。

三、《对鸟》在当代的传播/传承方式与特点

在当今这个媒体繁荣的时代,民歌《对鸟》呈现出了几种传承传播方式,也展示出了一些新的传播和传承特点。

(一)传播/传承方式

主题曲式这类方式以影片为主体,其传承保护目的性不明确,指向性不明显,传播面较广,影响尚可,但传播效果带有不可预料性。经常是影片“红”了,歌也传开了;也可能影片被人们淡忘了,歌却还是“红”的。例如,《温州一家人》的片尾曲《对鸟》的传播就很成功。

配乐式这类方式仍以影片为主体,其传承保护目的性不明确,指向性不明显,传播面一般,影响一般,传播效果也带有不可预料性,如电影《从哪来,到哪去》中《对鸟》旋律的多次出现。

“音乐主导”式该方式以音乐为主体,其目的性明确,指向性明显,是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和传承保护方式,尤其适合民歌、鼓词音乐等“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其具体形式包括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和产生于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等等。前者属于大众传媒,植根于大众,传播面广,影响较大,例如,在2015年,温州市瓯海区文化局与永嘉泓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就联合打造了一部由温藉导演组织拍摄的“非遗”主题纪录片《温州鼓词》。后者则是借助网络平台,有目的地融合微电影等新媒介,传播面广,影响大,如前文介绍的这部专门被拍摄来作为“非遗”保护宣传片的微电影《对鸟》。作为“微时代”的“非遗”传播传承的新方式,微电影是容易取得成功的。

主题征集评选式这种方式指的是在微信和网络平台为某一活动主题进行音乐征集、创编的比赛和演出相结合的新型传播途径,面向全世界,影响较大。例如,2016年9月15日,“第四届世界温州人大会”拉开序幕。在这次盛会的筹备中,组委会向全市发出了“乡音使者”评选活动的邀请。最终,乐清民歌《对鸟》一举夺魁。同时入选的还有传统的温州鼓词节目和结合现代流行元素的“摇滚版”温州鼓词。被评选出来的节目在“走归啰!世界温州人乡音乡情文艺晚会”上首演,后续在温州异地商会、海外侨团当中进行全球巡演。这使“非遗”歌曲《对鸟》及温州鼓词艺术在世界各地的华侨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传播/传承特点

原生态版原生态版《对鸟》属于地地道道的抛歌,采用口口相传的传统传承方法和无传播媒介的原生态传播方式。它最早为田垟里牧童的对唱,所以以自娱自乐为主,受众面偏窄。

男女声对唱版男女声对唱版《对鸟》则倚赖的是电视专栏或音乐类大奖赛等途径,在业内获得一定程度的传播,受众面尚可。

电影和电视剧版电影和电视剧版的《对鸟》依托情节、剧情,有的作为配乐,有的作为片尾曲。其受众面较广,通过电视或电影就能传播到观众跟前,美中不足的是传播时间、地点和次数受到限制。

微电影版微电影版的《对鸟》受众面最广,只要有网络,随时可以传播,不受时间和次数限制。因此,微电影版《对鸟》使用的是一种全新的传播传承方式,这种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时间短。微电影《对鸟》长度为13分钟零1秒,比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常规电影(如《从哪来,到哪去》等)要短很多。而作为片尾曲的《对鸟》的载体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共有36集,相对于微电影而言,其总计播放时间也确实很长。

二是场景呈现很有“弹性”,节奏紧凑。比如用“8年后”等时间短语便能迅速推进情节发展。

三是叙事浓缩,故事交代简略,可将许多不重要的故事情节一笔带过,而突出主要的情节。如相识、相认时《对鸟》旋律的出现和作用是该片所重点描绘刻画的,其他则一带而过。

四是重点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是以宣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所以影片重点展现了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音乐的特征。该片开门见山地通过字幕介绍民歌《对鸟》,片尾则通过字幕及画面介绍了其他“非遗”。如屏幕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歌曲《对鸟》的介绍:“乐清民歌——对鸟,起源于浙江乐清白龙山一带,由牧童口口相传而来。旋律质朴清新,是在层峦叠嶂和潮涨潮落中讨生活的乐清人留在心底的浪漫精神家园。”然后一个特写镜头将“对鸟”二字(也是片名)推出。影片最后用照片结合字幕的方式宣传了雁荡山、黄檀硐古村、仙溪南阁村(明代牌楼群)等景区,以及蓝夹缬技艺、象阳金溪圆木、板凳龙等当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情节的艺术性、声画融合性及配乐的音乐性,让整部影片显得精致而唯美,但所有的情节其实都是围绕“非遗”来展开的。例如,影片通过字幕介绍、对话、全片六次出现的歌曲旋律 (笛子吹出两次片段,旋律四次完整地出现)等细节,重点突出《对鸟》的旋律,也不断地强化、加深了蓝夹缬等乐清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

可见,微电影结构小、时间短、篇幅小、节奏紧,以及讲究情节性、突出主题性、极富音乐性和适应移动式观看等鲜明特点,非常能够满足原生态民歌、鼓词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宣传、传播及传承的需要。

结 语

综上所述,《对鸟》的不同演唱版本的异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

一是音乐特点方面。几个版本都有具抛歌特色的吆喝性引子,句尾有衬词拖腔,有抛有接,有问有答;音阶基本上以G五声徵调式为主,整体框架以小三、大二等级进音程为主;在关键的字上采用了装饰音的手法,使音程扩大,尤其是其末尾的自由延长音;上滑音从mi(e2)至sol(g2)又急速下滑至la(a1)音,这是乐清抛歌的特色音型;旋律大同小异,细微的差别体现在装饰音或个别音上;调式根据演唱方法和选手的演唱水平有高低的不同。除了电视剧版因方言发音不准确而使得歌曲的地方韵味削弱以外,其他版本基本保持了原汁原味的音乐特点。

二是演唱形式方面。几个版本体现了这首歌多样的演唱形式,基本涵盖了独唱、对唱、四人小组唱、大合唱等所有的声乐表演形式。伴奏乐器以笛子等民族乐器为主。所采用的演唱方法主要有原生态唱法、民歌唱法、流行唱法这三种。

三是传播/传承方式方面。经历了最初的口口相传的传统原生态传播,到经过创编、改编而登上国内外舞台演出或比赛,再到作为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中的片尾曲和电影《从哪来,到哪去》的插曲等等,再到结合新媒体、以微电影的方式被展现,《对鸟》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与传承。

从原生态民歌,到改编成男女声对唱,甚至小组唱、大合唱,我们依稀可见这首抛歌在演唱特点、音乐风格、传播路径、传承方式上的嬗变过程。尤其是到了“微时代”,它则结合互联网,用微电影这一新媒介更好更广地宣传了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这样说,《对鸟》每次演唱形式的改编、创新,和传承保护方式的与时俱进都获得了成功。因此,《对鸟》结合“全媒体”多次“重获新生”的历程,无疑对于今后更好地开展鼓词音乐等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与保护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在创办民间企业、开设家庭工厂等方面都是全国首创,在当时“勇闯经济禁区”取得成功后,“温州模式”也被多地区效法,一时成为时代的排头兵。在文化生产方面也是如此,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温州率先推出《音乐教师手册》,以及《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畅销全国;近年来,更是出现了在音乐、文学、电影、美术等领域的“温州模式”。《对鸟》这首“高精尖”的民歌作为地地道道的抛歌,既保留了南方音乐委婉、细腻的风格,又突出了温州人粗犷、高亢的性格,这也使得它在我国民歌海洋中独具特色,别具一格。如今,乐清山歌《对鸟》正秉承瓯越音乐文化,融合新媒体,其经典发声几经创新,获得了多次“新生”,向全世界展示着温州民歌的最高水平。

猜你喜欢

主音乐清原生态
和声小调音阶
第二十届乐清模具设备塑机工业自动化展圆满落幕
作文呼唤“原生态”
移动直播在热点报道中的应用探析——兼析乐清男孩“失踪”案媒体报道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媒立方”首次试水 全媒体融合播报——乐清日报两会报道奏响最强音
不忘初心 新闻为民——乐清日报深度融合的实践
关于拉莫键盘作品中装饰音奏法的研究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