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胸腺癌CT表现及诊断价值

2018-08-07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CT室河南焦作45415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纵膈胸腺心包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CT室(河南 焦作 454150)

郭祥彬

原发性胸腺癌为临床少见疾病,约占所有胸腺肿瘤15%~20%,与胸腺瘤相比,胸腺癌细胞异型性更明显,失去了胸腺典型组织结构,肿块内部几乎被肿瘤细胞占据,且胸腺癌与胸腺瘤多以胸背部疼痛、胸闷为主要症状,临床表现相似,增加了诊断难度[1]。早期胸腺癌受胸骨遮挡,在普通胸部X线下较难发现,误诊漏诊率高[2]。随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于普及,薄层CT扫描与多平面重建(MPR)等重建技术可多方位、立体显示肿瘤内部组成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为提高原发性胸腺癌术前诊断准确率带来了便利[3]。本文主要分析原发性胸腺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行CT检查的205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84例符合《2014年ITMIG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共识》[4]中胸腺癌诊断标准并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胸腺癌,纳入胸腺癌组,其余121例为良性胸腺瘤,纳入良性组。胸腺癌组中男49例,女35例;年龄41~60岁,平均(50.46±5.18)岁;病程4~12个月,平均(8.10±1.02)个月,良性组中男66例,女55例;年龄40~62岁,平均(50.43±5.21)岁;病程4~11个月,平均(8.12±1.00)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配合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1.2.1 CT检查方法:均运用荷兰phillps 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患者仰卧位后,双臂上举,足先扫描体位,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s,层厚5mm,重建层厚0.625mm,重建间距0.625mm,矩阵512×512,视野350mm,后将图像传送至AW 4.5工作站行MPR重建进一步观察分析,主要分析肿瘤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强化方式、邻近结构侵犯、钙化(CT值>70HU)、有无纵膈淋巴结肿大(短径>1cm)等情况。

1.2.2 病理分期:胸腺癌的病理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1981年修改制定的Masaoka法[5]。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取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Z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以Kappa值评估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影像表现分析CT上可见前上中纵膈肿块影,向一侧或双侧胸腔凸出,形态不规则或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伴囊变坏死,与邻近结构脂肪层消失,并侵犯周围心包血管,向肺及肺门转移。典型病例见图1-4。

2.2 原发性胸腺癌与良性胸腺瘤的CT表现比较胸腺癌组肿瘤直径及不均匀强化、肿瘤不规则形、纵膈脂肪层消失、心包侵犯、大血管侵犯、心包积液、淋巴结肿大比例高于良性组(P<0.05)。见表1。

2.3 CT诊断原发性胸腺癌的价值分析以病理结果为准,CT诊断原发性胸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83.33%、87.60%、85.85%、82.35%、88.33%、0.708。见表2、表3。

胸腺肿瘤多为前纵膈肿瘤,其中原发性胸腺癌约占纵膈肿瘤的2.7%,原发性胸腺癌约为胸腺肿瘤的17.4%,不同性质的胸腺肿瘤治疗方式与预后有较大差异,因此治疗前明确胸腺肿瘤的良恶性有重要意义[6]。随医疗科技快速发展,CT检查在临床诊断疾病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CT可直观反映肿瘤轮廓形态,对肿瘤内部成分(如囊变、坏死、钙化等)及邻近组织侵犯情况(如侵犯大血管、胸膜、心包等)及有无纵膈淋巴结转移进行准确评估,对患者生存率及预后有重要评估价值,而原发性胸腺癌呈浸润性生长,且不受纵膈血管与其他组织限制,生长速度快,并能包绕胸骨与纵膈血管,破坏包膜,因此在CT上可见较大肿块阴影,且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因此考虑CT在原发性胸腺癌中有较高诊断价值[7-8]。

本次研究显示,CT上可见原发性胸腺癌患者前上中纵膈肿块影,向一侧或双侧胸腔凸出,形态不规则或边缘有分叶,密度不

表1 原发性胸腺癌与良性胸腺瘤的CT表现比较

表2 CT及病理诊断结果

表3 CT诊断原发性胸腺癌的价值分析

3 讨 论

图1-4 患者女,52岁,原发性胸腺癌。图1示右前纵膈“葫芦”状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纵膈脂肪间隙消失;图2示CT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图3示心包与右侧胸腔积液;图4示冠状位见肿瘤的蒂位于胸骨后呈滴水状。

均匀,伴囊变坏死,与邻近结构脂肪层消失,并侵犯周围组织向远处转移,这与朱全新等[9]的观察结果相近,因此CT诊断原发性胸腺癌可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形态、毗邻关系及侵犯范围,原发性胸腺癌多为前上纵膈内占位,前纵膈软组织肿块一般较大,轮廓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同时大多侵犯邻近大血管,病变周围脂肪层消失及部分模糊,病灶向远处转移[10]。在CT征象上,本研究显示胸腺癌组肿瘤直径及不均匀强化、肿瘤不规则形、纵膈脂肪层消失、心包侵犯、大血管侵犯、心包积液、淋巴结肿大比例高于良性组,这与江德胜等[11]通过研究得出的胸腺癌较低位胸腺瘤或高危胸腺瘤更常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边缘毛躁不清、更长径、心包侵犯、大血管侵犯、心包积液、淋巴结肿大、更少为类圆形形态的结果相近。原发性腺癌不受纵膈血管与其他组织限制,生长速度快,直径较大,同时浸润性生长方式也导致肿瘤形态不规则,甚至包绕胸骨与纵膈血管,破坏包膜,纵膈脂肪层消失,而良性胸腺瘤为非浸润性生长,受胸骨与纵膈大血管限制,沿矢状位生长,其边缘清晰,因此可依据肿瘤大小、强化方式、形态、毗邻结构关系及有无肿瘤侵犯或转移情况,对原发性胸腺癌进行诊断[12]。本研究也显示CT诊断原发性胸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83.33%、87.60%、85.85%、82.35%、88.33%、0.708,因此CT在原发性胸腺癌中有较高诊断价值,陆杨等[13]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多层螺旋CT对WHO简化病理分型的胸腺上皮性肿瘤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伴有纵膈淋巴结肿大者应高度怀疑胸腺癌。

综上所述,CT诊断原发性胸腺癌有较高价值,可较好评价肿瘤大小、强化方式、形态、毗邻结构关系及有无肿瘤侵犯或转移,与良性胸腺瘤进行鉴别,值得在临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纵膈胸腺心包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CT胸腺厚度联合视觉评分对非胸腺瘤型重症肌无力胸腺异常的诊断价值
胸腺增生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CO2激光联合胸腺法新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分析
完全性心包缺如一例并文献复习
5例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相关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心包穿刺的诊断及治疗
你了解纵隔肿瘤吗
经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纵隔子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子宫纵膈会影响怀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