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排螺旋CT在支原体肺炎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2018-08-07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云浮5273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肺叶支原体肺部

1.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云浮 527300)

2.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广东 云浮 527300)

3.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广东 云浮 527300)

曾令志1 林坚全2 郝敬军3

支原体肺炎又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冷凝集阳性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症。支原体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它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1]。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经过2~3周的潜伏期,继而出现临床表现,约1/3的病例也可无症状,所以增加了诊断难度[2]。支原体肺炎患者虽然自感症状较重,但胸部X线体检一般无明显异常体征[3-5]。支原体肺炎虽然病程较长,但经过长时间治疗可完全恢复,具有良好的预后性。为研究螺旋CT在支原体肺炎的特有影像征象,对其在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经病理、病原学检验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的患者72例。入选标准:(1)患者经病原学检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支原体肺炎;(2)入选患儿均具有完整的影像学、病原学检验、病理学等资料;(3)所选患者70岁>年龄>4月。排除标准:(1)存在资料缺失者;(2)患者、患儿家属不同意且不愿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者;(3)未进行CT扫描检查者。72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8例,13岁以下占65%,年龄6月~70岁,平均年龄(23.13±2.04)岁,病程4~16d,平均病程(7.83±3.25)天。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以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

1.2 设备与检查方法72例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multis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扫描。采用我院Optima CT520昆仑16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范围:肺尖部开始至肺底部扫完全肺为止。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60mA,扫描螺距0.875:1,层厚5mm,层距5mm,矩阵为512×512,均进行纵膈窗(窗宽450Hu,窗位45Hu)和肺窗(窗宽1000Hu,窗位2500Hu)扫描,根据患者病情不一,必要时进行薄层扫描。成人必要时平扫完成后行增强扫描:采用碘海醇对比剂以1.5~3.0mL/s的注射速度经患者静脉注入,注入碘海醇18~30s后,开始进行扫描。对于有特殊情况以及不配合的患儿可适当给予浓度为3%的水合氯醛口服后再进行扫描检查,此种患儿必须由患儿家长陪同完成检查。

1.3 图像分析及观察指标72例患者CT检查图像均由2名资深放射诊断医师进行阅片。2名诊断医师对患儿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均不知情。以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对患者CT图像进行阅片。对通过患者所得的纵隔窗、肺窗图像,运用HRCT三维重建技术来对病变部位、病变形态、病变区域边缘是否清晰以及是否出现胸腔积液等进行评价,并对患者CT扫描时肺叶病变例数、左右各肺叶病变例数进行记录以及分析病变的主要影像学特征。并对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评估中的CT应用价值进行总结。

2 结 果

2.1 72例患者的CT诊断结果经过整合72例患者的CT影像诊断结果,有37例为单侧肺叶病变,35例为双侧肺叶病变;此外,有19例病灶位于左上肺叶,有24例病灶位于左下肺叶,有21例病灶位于右上肺叶,有13例病灶位于右中肺叶,有25例病灶位于右下肺叶。病变部位的主要CT表现为出现大面积的斑片状、斑点状阴影,患儿的肺纹理增多、且呈条索状或磨玻璃样阴影;72例患者中有56例显示出支气管壁增厚,有8例显示出肺门以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有2例显示出空洞征象,有9例患者合并胸腔积液,见表1。

2.2 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前的CT图像显示患儿女性,6岁,因咳嗽发热来诊。实验室检查结果:支原体培养阳性,支原体抗体阳性。行CT检查后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支原体肺炎。治疗前CT征象为:左上肺叶前段、尖后段多发片状病灶,主要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的多发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可见树芽征,支气管管壁增厚,见图1。肺窗显示:左上肺前段可见小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呈树芽状,支气管管壁增厚,肺纹理增粗增厚,呈条索状阴影,整体外形似树雾状,边缘模糊,见图2。纵隔窗显示:左上肺实变病灶,见图3。

用阿奇霉素治疗七天后CT表现为:肺窗显示左上肺叶前段、尖后段出现的多发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降低,且病灶范围减少,左上肺叶病灶治疗后斑片影吸收减少,见图4;纵隔窗显示基本正常,见图5。

3 讨 论

支原体肺炎多发于学龄前孩童,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可达8~35天。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起病缓慢,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厌食、咳嗽、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少数病例可见恶心,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等症状。一般无呼吸困难表现,但婴儿可有喘鸣及呼吸困难[6-7]。支原体肺炎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呼吸道外病变可涉及皮肤粘膜[8]。目前临床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检查方式除了血液检查、尿检查等常规检查,还包括X线等影像学检查。

表1 72例患者的CT诊断结果表现[n(%)]

X线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检查多表现为肺门阴影增重,多数呈不整齐云雾状肺浸润,从肺门向外延至肺野,尤以两肺下叶为常见,少数为大叶性实变影。可见肺不张。往往一处消散而他处有新的浸润发生。有时呈双侧弥漫网状或结节样浸润阴影或间质性肺炎表现,而不伴有肺段或肺叶实变。体征轻微而胸片阴影显著,是本病病特征之一[9]。随着CT广泛的临床运用,有研究报道表明[10]:CT检查比X线检查能更好的判定支气管炎症、混合性病 理改变、间质性肺炎等病理情况,故临床多采用CT对患儿进行确诊。且CT检查对肺部病变部位及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的解剖结构显示较为清晰,除此之外其增强扫描能更有利的显示肺部病变与肺部血管。对肺部微小病变的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11-12]。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与一般肺炎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生素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肺外并发症的治疗等5个方面。虽病程有时较长,但终可完全恢复,且预后良好。很少出现并发症,仅偶见中耳炎、胸腔渗出液、溶血性贫血、心肌炎、心包炎、脑膜脑炎及皮肤粘膜综合征。但偶可再发,有时肺部病变和肺功能恢复较慢[13]。因此,对患儿治疗后的监测十分重要。为此,本文运用CT检查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中进行分析探讨。

本文利用CT机对72例支原体肺炎患者进行了诊断,所有患者中,37例为单侧发生病变,35例为双侧发生病变,说明了该病单侧发病率较双侧高。此外,19例病灶位于左上肺叶,24例病灶位于左下肺叶,21例病灶位于右上肺叶,13例病灶位于右中肺叶,25例病灶位于右下肺叶,说明病灶常位于下肺叶。治疗前病变部位的主要CT表现为出现大面积的斑片状、斑点状阴影,患儿的肺纹理增多、且呈条索状或磨玻璃样阴影。治疗后病变部位的主要CT表现为病灶密度降低,且病灶范围减少,病灶治疗后斑片影吸收减少。可知,支原体肺炎的CT影像学表现特征为:病灶中的肺部组织表现类型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的多发小斑片状或大面积高密度影,有树芽征,支气管管壁增厚等。其次,树芽征提示患儿病灶侵犯至细支气管,病灶波及实质则表现为腺泡结节,间质受到侵犯则表现为大树枝增粗和树雾征,以上典型影像特征更能表现病灶的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因此,临床在对支原体肺炎患者进行诊断时,CT特有的影像征象结合临床症状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还能与其他类型的肺炎进行鉴别诊断,帮助临床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确诊率及治愈率,帮助患者尽早治愈。

综上所述,CT诊断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病变情况显示清楚,其特有的影像征象结合临床症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此外,CT扫描特别是运用HRCT(薄层CT),三维重建能根据病灶特征的变化来对其治愈效果进行评价,对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价值,可用于临床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以及疗效评估。

猜你喜欢

肺叶支原体肺部
支原体感染一定是性病吗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支原体阳性患者134例药敏结果分析
不孕不育患者临床支原体属感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