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安区红色资源看建党初心
2018-08-06范建英
范建英
[摘 要]静安,党史资源丰富,红色题材众多。众多党史上的第一次在静安发生。静安,是党的领导人和仁人志士不忘初心之处;是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阵地和主战场;是早期中共中央机关梦想启航之地;是党的宣传出版机构重镇和集聚地。本文从区域党史资源着手,以点带面,展现静安红色名片,凸显共产党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等优秀品质,彰显共产党人在上海的建党初心。
[关键词]红色基因;遗址遗迹;建党初心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6-0040-05
静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党史资源丰富,红色题材众多。静安,是党的领导人和仁人志士不忘初心之处;是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阵地和主战场;是早期中共中央机关梦想启航之地;是党的宣传出版机构重镇和集聚地……许多中共领导人与之结缘,党史上众多第一次在静安诞生。在今日37.3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静安红色基因呈现丰富性、独特性、关联性和延续性等特点,蕴含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无数难忘的史迹。
本文试图用部分代表性人物事件、遗址遗迹展现静安红色魅力,以点带面还原静安红色文脉,彰显共产党人在上海的建党初心。
一、敢为人先:开创众多党史上的第一次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拥有众多革命遗址和得天独厚的革命历史资源,以黄浦、静安、虹口、杨浦居多。静安区有99处革命遗址遗迹,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众多“第一次”中有不少是在静安开创的。
1921年8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全国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办事机构设在北成都路19号。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自诞生之日起全力推动全国各地分部机构的建立,并出版《劳动周刊》为劳动者呐喊发声。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立开启了工人运动的新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独立自主地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从成立之日起到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的四年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合法机构,是全国工人运动的总机关和领导者。
中共二大會址纪念馆是静安区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二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要求;第一次选举产生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正式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制定第一个比较完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并通过第一个《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概括起来,有七个“第一”。如果组织章程决议案单算,还可以说八个“第一”。[1]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在辅德里625号成立。出版社由李达负责,先后编辑出版《共产党宣言》《工钱劳动与资本》《李卜克内西纪念》等15本革命书籍。1922年2月,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平民女校在辅德里632号A创办,与人民出版社同在一个弄堂。1925年6月,“国华印刷所”和“崇文堂印务局”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印刷机构同时在香山路香山里挂牌。1925年6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在宝山路宝山里创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五卅运动的机关报。1929年秋,中共中央第一座秘密电台在大西路福康里9号诞生,党的无线通信事业由此兴起。
中国共产党人在静安区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众多“第一”的出现,是偶然中的必然。这与静安便捷顺达的交通、宽松的政治环境、相对自由的空间等诸多客观因素相联,也与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勇立潮头敢于担当,大胆实践的探索精神休戚相关。
二、坚定理想:党的领导人和仁人志士不忘初心之处
上海,是共产党人确立初心之地,许多仁人志士因静安历史底蕴深厚,精英云集荟萃等优势与静安结缘。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党的领导人曾在这里工作、战斗、生活,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足迹。
毛泽东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上海是他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起点。党的创立时期,他来往上海11次之多,除参加中共一大期间居住在博文女校外,其余可查证的居住地均与静安有关。1920年5月,毛泽东入住哈同路民厚南里29号。他曾多次前往霞飞路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住处拜访,与之探讨马克思主义。1923年9月,毛泽东一家居住香山路三曾里3号。在这里居住的还有罗章龙及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三户楼”成为美谈。三曾里还设有陈独秀的床位,时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王荷波和时任团中央书记恽代英也常来这里开会。1924年6月,毛泽东入住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其间,除继续协助陈独秀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外,还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在甲秀里,毛泽东一家度过了一段难能可贵的美好时光。
周恩来的名字与上海紧密相连,他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从事中共中央工作长达4年之久。因中共中央机关大部分驻扎在静安,周恩来在静安的活动显得尤为频繁。他负责中央日常工作,开展隐蔽战线斗争,领导各地武装起义,为重建和恢复党组织,指导和支持苏区根据地建设等做出重大贡献。他领导中央特科在保卫党中央安全,收集掌握情报,镇压叛徒,营救被捕同志,建立秘密电台等方面统筹协调。作为中央政治局负责人,他关注文件收发、批阅、保管等环节,也兼顾中央机关和党组织安全,开展通信联络。作为中央组织部部长,他组织壮大党的队伍,举办干部培训班、军事训练班,为各地党组织和苏区输送军事政工人才。面对险峻严酷的环境,周恩来与敌周旋,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大无畏的奋斗精神,在隐蔽战线建立不朽的功绩。
邓小平,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时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机关日常事务,从事机要工作成为他人生的重要历练。他负责文件、电报、交通、中央经费、各种会议,掌握中央负责同志和各处中央秘密机关地址,负责安排中央领导人与中央机关接头联系,责任尤为重大。他穿梭于上海的马路弄堂,以杂货店、古董店老板身份为掩护,机敏果敢、有条不紊。静安小沙渡路遵义里、青海路善庆坊、戈登路恒吉里等几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都留下他阅读文件、参加组织生活的身影。同孚路柏德里中央政治局秘书处,是他和周恩来经常一起办公的地方。爱文义路望德里有着他出生入死的记忆。日后邓小平回忆“那是提着脑袋在干革命”“半分钟都差不得”。[2]
还有许多革命先烈与静安有着不解之缘,如项英、彭湃、恽代英、李立三、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施存统、罗章龙、李达、向警予等。不同历史时期,刘晓、刘长胜、蔡元培、史量才、毛泽民、聂耳等人也曾在静安居住。
历史片断,虽不足以反映他们的战斗历程和精神品质,但足以说明,静安的革命旧址遗迹见证了诸多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他们在艰难曲折中前行,坚持远大理想、坚定革命信念、坚持不懈奋斗。静安,成为他们为初心奔走之地。
三、乘势而为: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阵地和主战场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人数最为集中的城市,是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中国劳动组织书记部旧址、五卅运动初期上海总工会遗址、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办事处遗址、上海总工会办公场所遗址、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湖州会馆指挥部遗址等红色遗址遗迹详实记录了当年上海工人运动澎湃发展的艰难历程,昭示中国共产党乘势而为的决心和艰苦奋斗的意志。
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总会设在广州,上海设立办事处。时任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刘少奇被派往上海筹备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办事處。办事处设在宝通路顺泰里4弄30号。全总上海办事处,是全总派驻上海的领导机构,与各地工会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1925年7月至1927年4月,全总上海办事处在具体指导工人罢工斗争和三次武装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5年5月18日,上海总工会筹备会在会文路营业里18号召开;5月31日,委员会在虬江路46号召开联席会议。6月1日,上海总工会在宝山路宝山里2号公开挂牌。李立三为委员长,刘华为副委员长,刘少奇任总务科主任。上海总工会“对外以反抗帝国主义,对内以拥护国权为宗旨”。[3]它的诞生,对上海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五卅运动时,上海工人阶级在上海总工会的领导下,从分散罢工走向统一行动,成为一支组织严密、纪律严格的反帝主力军。据上海总工会调查统计,截止7月21日,工会人数从五卅运动前夕的2.6万余人迅速发展到25万人左右。上海总工会成为全国工会的一面旗帜。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阶级为配合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全总上海办事处与上海总工会在中共中央特别军委委员周恩来、罗亦农等人的领导下负责具体工作。武装起义以工人纠察队为先锋,按预定计划进行。仅用3个小时,上海80万工人即实现空前规模的总同盟罢工。22日晚,起义工人经过30小时的激烈奋战,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整个上海。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一次尝试,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取得的用武装力量在上海建立人民政权的伟大胜利。
1925年6月到1927年3月,上海总工会因遭遇北洋军阀政府强行查封,办公地点发生多次变化,从宝山路宝山里2号到共和路和兴里27 号、金陵路358号、中华新路顺成里25号、会文路湖州会馆。不论办公地点如何变化,上海总工会始终把革命力量汇集到自己旗帜下,肩负组建工会、领导罢工、发动武装起义的使命。几经博击,屡败屡战,保持不掘不挠的革命斗志,显示出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学是反帝爱国运动的堡垒,始终站在反帝斗争的前沿。“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上大成为民族运动史上最光荣的一页”,[4]在五卅运动中,为国捐躯的何秉彝,领导各队到租界演讲的多数队长,以及捕房拘押援助罢工的大部分人员,都是上大的学生。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上大师生同北洋军阀的反动军队进行英勇战斗,同样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上海大学还为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干部。1922年至1927年,上大校址在静安区几经变迁,青岛路青云里、西摩路时应里、青岛路师寿坊见证了上海大学广大师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全过程。
四、睿智拼搏:早期中共中央梦想启航之地
中国共产党28年的民主革命历程中,党中央有12年主要设在上海。中共中央的领导机关设在上海并非偶然,城市的多元性格局为中共在上海的孕育与繁衍提供了生存空间。而“一市三制”的特殊环境给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的长期存在提供了先决条件。
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到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迁往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除有几次为时短暂地迁离上海外,中共中央领导机关都设在上海,并且与静安有着密切的联系。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中央设在上海。辅德里625号成为中共中央局集体办公地点之一。1920年1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成立,局机关地址为原大沽路356、357号,施存统担任负责人。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邓中夏5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中央领导机关由北平迁到上海。党的机关都转移到宝山路和宝通路一带。[5]7月,中共中央机关由广州迁到上海,其领导机关设在中兴路三曾里。[6]中共四大后,中央局机关设在宝兴里。1927年9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从武汉迁到上海,中央机关设在爱多亚路(今延安路)附近。政治局联络处在同孚路柏德里700号,中央组织部在成都路丽云坊54号。1931年9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成立,政治局常委会议机关设在陕西北路332弄29支弄云上邨1号。
静安的红色资源,既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人在血雨腥风中浴血奋战的记录和见证,也成为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共中央在静安的驻扎,是中国共产党在敌情严重、社情复杂情况下艰苦斗争的探索,反映了共产党人在革命的道路上践行理想、睿智拼搏的决心和斗志。
然而,中共中央在上海并非一帆风顺。大革命失败后,身处上海白色恐怖之中的中央机关、党组织及共产党人的安全同样受到极大威胁。1928年4月15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罗亦农被捕,后壮烈牺牲。这是中央迁至上海后遭到的第一次严重破坏。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告密,设在新闸路经远里1015号的中央军委机关遭到敌人破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农委书记彭湃,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军事部长杨殷等4人不幸被捕,不久于龙华英勇就义。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在武定路修德坊6号召开,自此开始了“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4年的统治。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对党的工作造成极大威胁。6月21日,向忠发叛变,导致中央机关的陈琮英等被捕。
面对种种挫折与损失,中央没有气馁,而是及时加强领导,调整组织,改变工作方法,继续开展工作。一方面,中央决定将陈赓、李克农、李强、钱壮飞、胡底等尽快撤离、转移。另一方面,中央决定由陈云协助周恩来处理危局,在隐蔽战线与敌周旋,继续保障党中央安全、撤离暴露同志、调整内部组织、获取情报、惩处叛徒、支持与配合红军和根据地的斗争。
当时的中共中央对于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农民运动、军事活动等问题已经十分关注。中共中央依靠召开党的会议、健全军事组织、制定文件、发指示信等组织形式,实施了对军队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的组织和领导。静安,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共中央梦想启航的地方。
五、百折不挠:党的宣传出版机构的重镇和集聚地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发展过程中始终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结合。静安,因革命志士的汇集,前沿信息的聚拢,精粹思想繁衍生息等诸多因素,成为当时党的宣传出版机构的重镇和集聚地。
加大党的宣传工作,办好党报党刊,创办党的专门出版机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1921年9月,“人民出版社”应运而生。12月,《妇女声》半月刊以中华女界联合会的名义创刊出版。1922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其最早的发行所设在宝山路宝山里。1923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出版领导机构迁址宝山里邓中夏住所,封面“中国青年”出自邓中夏之手。1923年11月,上海书店正式营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第二个出版发行机构。后因影响逐日增大,转移至宝山路。1924年8月,上海书报流通处在浙江北路华兴坊上海店员联合会内成立,实为上海书店最大的分销处。1925年6月,宝山路宝兴里郑振铎住所成为《公理日报》编辑部。同月,《热血日报》创刊,其编辑委员会短暂入驻宝山里,瞿秋白任主编。这一时期,中央宣传部创办的国民通讯社设在华兴坊56号,也曾成为《公理日报》《热血日报》发行所所在地。1925年6月,崇文堂印务局(又称国华印刷所)成立。1925年10月,因扩充筹办印刷所之需,印刷机构一分为二。其一专事浇版印刷,地址设在新闸路鸿祥里,取名中兴印刷所。另一处为全能机构,设在新闸路西斯文里,改名文明印务局。1927年2月,上海总工会的机关报《平民日报》创刊,发行所设在会文路湖州会馆。1927年3月,中央决定在上海恢复一批公开出版发行机构,上海长江书店成立,宝山路宝昌路口设临时发行所。1928年2月,《布尔塞维克》印刷所在西藏北路开封里创办。1928年8月,中共中央最大的秘密印刷机关——春晖里协盛印刷所创立,毛泽民兼任负责人。
当年,静安的这些进步的出版发行机构所处的环境险恶,但它们却在困难中坚守,在曲折中前行,虽然存在的时间都不算长,却成为党中央生生不息的宣传阵地,也是共產党人执着信念和顽强意志的极好见证。
商务印书馆,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曾扮演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它出版发行大量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影响诸多革命志士从事革命。茅盾、陈云、郑振铎、叶圣陶和徐梅坤等从这里开启革命生涯。很长一段时间,商务印书馆是中共中央秘密联络点之一,各地党组织寄给中央的函件均由这里转交处理。商务印书馆还是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地方之一。1925年5月,商务印书馆“三所一处”建立党支部。1925年6月下旬,商务印书馆工会成立。商务印书馆建立支部时有30余名党员,到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商务印书馆共产党员发展到100多人。[7]商务印书馆,曾一度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镇。
面对静安丰厚的红色资源,如何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成为静安区红色文化品牌打造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2011年7月,中共中央早期在沪革命遗址纪念标志揭幕仪式在静安雕塑公园举行。2016年7月,“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启动,提出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彭湃在沪革命活动地)辟为纪念场馆向公众开放。静安区委、区政府将以推进“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为契机,进一步保护开发红色资源,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参考文献
[1]李忠杰.中共二大:第一部正式的党章[M]∥党章内外的故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11.
[2]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七十九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16.
[3]沈以行,江沛南,郑庆声.上海工人运动史(上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225.
[4]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大学(下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784.
[5]许德良.关于早期上海地方党的一些情况[M]∥党史资料丛刊:第四辑(总第十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5.
[6]徐根义.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上海[J].观察与思考,2015,75(4):88.
[7]肖甡.中共早期历史探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18.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