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之现实检视及提升路径
2018-08-06唐文艳
【摘 要】民族地区在新时代迎来了良好的全面发展契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灵魂和根基,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增强国家认同的必由之路。基于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体制引导力以及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力”分析结构,研究分析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形状。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当突出问题导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增强文化价值吸引力,以科教兴区战略为依托增进文化知识生产力,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优化文化体制引导力,以协同发展为指引夯实文化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 者】唐文艳,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3-0117-009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指向就是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族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阵地,能够将中华文化以最便捷的方式向外传播,事关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形象。同时民族地区也是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文化资源集聚地,是众多中国故事、中国智慧的发端之地,因此其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既有与其他地区共同的价值意义和发展路径,更有其浓烈的区域特色——民族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事关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文化软实力提升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使命
1.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文化成为衡量社会主义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尺,文化强国建设也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维度。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只有通过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就是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推动建立更加公平的全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开始由量增到质变,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将由硬实力向软实力转变,包括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
2. 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十八大以来中央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项基本方针,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应各族群众新期盼,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建设物质方面,也包括文化精神方面,还包括政治、社会以及生态等方方面面。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为“五位一体”,这标志着党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思想和内涵。“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是一种可持续的协同发展。“五位一体”背景下,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赖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独有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价值。文化建设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民族文化,凸显文化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功能。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好地沟通民族感情、理顺民族情绪、化解民族矛盾,对改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提升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认同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当今中国所有信仰信念、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党风民风、国家认同、社会治安等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问题,说到底,都与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2 ]民族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民族和地理因素,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视角出发,增强民族地区民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既十分必要,更是非常迫切。新时代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就是要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知,搞好民族团结、争取人心。[3 ]通过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全面展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大的说服力和感知力,打牢意识形态基础,使得各族群众能够在其内心生成中华文化的肯定性体认和归属感,自觉地保持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文化软实力强大的凝聚功能得以发挥。
二、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之检视
现有文献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日趋完备,学者们对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做了多方位的解读和研究。Joseph S.Nye最早基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构建了软实力的两构成说:吸引力和同化力,其来源是民族文化、国家外交政策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观。[4 ]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学者们对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内容和测量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软实力研究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研究员熊正德、郭荣凤结合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特色,从形神兼备、虚实相生、软硬结合等视角提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四力”模型,即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由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体制引导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四个作用力构成。[5 ]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新近研究成果构建了文化软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测量要素见表1。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国家官方数据,收集整理出2017年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国内省份数据库,通过标准化数据处理,本研究将对四个文化软实力构成部分进行主要成分分析、对我国31省文化软实力进行评估聚类分析。本研究对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分析是建立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建设现状的综合比较基础之上的,在定量分析基础之上,辅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个案的建设实际来剖析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
1.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宏观评价
通过对数据库数据的整理,本研究首先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整体性评价,对“四力”不同的测量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按照统计算法进行总体评价(见表2)。
通过表2可以发现,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较大的差异,得分最高的上海市是最后一名西藏自治区的4倍多。5个自治区(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内蒙古)整体情形不容乐观,新疆、西藏、广西在全国处于落后局面,宁夏处于中等水平,内蒙古属于相对较好的状态。民族地区有异常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聚居生活的状态使得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文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风貌,而且传统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在民族地区得到较好的保存,这些都是民族地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但是现实检视发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并没有有效地转变为文化产业,没有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凝聚起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这赋予民族工作更高的历史使命。同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工作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近年来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团结稳定面临新挑战,暴恐案件接连发生并向内地延伸,受其影响,我国民族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众多,但其根源在于民族地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还存在问题,没有形成对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一致认同的社会局面,民族凝聚力有待加强。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征程中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要全面推进、持续深化,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地区的整体风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地方资源,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繁荣昌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民族地区文化价值吸引力评价
文化价值吸引力主要体现出某一区域所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资源对其区域民众能够产生向心作用的强弱。文化吸引力的基础性资源主要是历史文化资源与时代价值观,其影响力强弱主要取决于文化资源与文化传播方式方法相结合的现代化程度。文化价值吸引力研究主要通过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藏品、旅游创汇、过境旅客(万人)、国际旅游收入、对外文化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等指标进行测量。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的文化价值吸引力建设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形,近半数的省份文化价值吸引力的统计结果为负值,从西藏自治区的-8.16到中部地区的山西省为-0.09,而与此相反得分最高的省份是北京市,其文化价值吸引力的分值为11.66,是西藏自治区的两倍多。5个自治区的文化价值吸引力分值均为负:西藏自治区为-8.16,宁夏回族自治区为-4.0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3.25,内蒙古自治区为-1.47,广西壮族自治区为-1.12(见表3)。整体而言,民族地区的文化价值吸引力建设的结果并不乐观,尚未将本地区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形成的独特文化资源有效地对外传播,形成向心力。5个自治区文化价值吸引力方面的指标仅仅在极个别指标上超过全国平均值(新疆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和广西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绝大多数指标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较大(见表4)。尤其是在文化软实力的对外传播和影响方面,5个自治区确实还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5个自治区除宁夏外均是边疆地区,对外交往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和基础,而且多受到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大力扶持与影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作为“橋头堡”的广西与东盟文化合作的目标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最近几年来,广西抢抓机遇,与东盟各国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的文化交流合作。广西受惠于中国—东盟一体化战略,过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创汇、对外文化项目都领先于其他自治区,具有民族地区文化价值吸引力。广西在建立旅游合作机制、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与东盟各国进行的交流合作广泛而深入。广西还通过与东盟国家举办一系列“文化年”“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展”“电影节”等对外文化项目,促进彼此间的文化理解,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但就整体而言,无论是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是仅仅就文化机制吸引力的体系来说,以广西为代表的民族地区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3. 文化知识生产力
文化知识生产力主要是指将文化资源运用于生产过程而产生的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的知识素质、知识产品、智能化生产设备等表现出来的生产力,主要存在于教育、科研、设计等方面。人掌握了文化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就“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6 ]220。参照知识生产力的概念并结合国内相关文化知识生产力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文化知识生产力用地区研发机构总量、区域单位研发人员数量、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出版发行量、广播节目综合人口/万人、电视节目综合人口/万人、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要素进行测量。统计结果表明,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文化知识生产力概况来看,民族地区文化知识生产力整体水平较低,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全国倒数第二(-4.85),与排名第一的四川(8.56)相差近2倍,西藏(-3.49)、新疆(-1.21)、广西(-0.9)、内蒙古(-0.4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的文化知识生产力差距较大。自治区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广西的文化知识生产力多数指标高于或者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研发机构数量和图书出版量高于全国水平)。其中,最能够代表一个地区文化生产水平的指标是专利申请量,即专利机构受理技术发明申请专利的数量,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之和,反映技术发展活动是否活跃,以及发明人是否有谋求专利保护的积极性。专利申请数量越多,表示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越高,社会就越有活力。广西在这一指标中表现最为突出,2016年专利申请量为43696件,而其他4个自治区仅有新疆超过1万件,为12250,其他3个自治区均未超过1万件。这一成绩体现了广西实现文化强区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广西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过程中,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7 ]但如果将视野扩大到全国,广西的发展成绩就显得不甚突出,差距明显,这要求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努力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推动文化科学大繁荣,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区(见表5、表6)。
4.文化体制引导力
文化体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营管理制度,规定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各自的责任,划分各自的权利,分配和调节各方面的利益以及规定不同的经营方式;二是管理形式,包括根据行政区域划分而设立的各级政府文化管理机构以及按照国家文化管理职能与文化生产、传播方式内在联系所建立起来的文化行政管理机构;三是文化生产、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文化事业生产方式、产业生产方式和文化事业产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政府主导的文化传播方式和市场主导的文化传播方式等等。[8 ]50-52文化体制是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保障和基础。参照知识生产力的概念并结合国内相关文化体制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文化体制引导力用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机构数、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文化体制引导力、文物文化机构数、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机构数、文物机构数、区域教育经费以及占GDP比重等指标进行测量。由表7可见,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体制引导力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文化体制引导力基本与区域经济分化相似。全国范围内,文化体制平均水平仅略高于及格线,且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东部城市好于中西部,部分西部城市仍处于落后状态。2016年度评估中,得分最高的城市为首都北京市,得分较低的主要以中西部省份为主,5个自治区得分均为负值,西藏的得分在全国倒数第一。具体而言,5个自治区仅在极个别指标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虽有多个指标高于全国,但主要是由于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使得其文物机构数量庞大,而在更能体现文化体制对教育引导力的教育经费投入和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两个指标中并不高,其他4个自治区表现均不太理想,尤其是宁夏、西藏的教育经费投入偏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和23%。群众文化机构是文化体制引导力中权重较重的一个指标,主要包括文化馆、综合性文化中心、群众艺术馆、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普及文化艺术知识、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文化艺术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文化机构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文化资源和群众的生活习惯而言,民族地区有非常好的群众文化基础,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并未将良好的民族文化基础发挥起来。
5.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9 ]32-35我国的文化产业分为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本研究立足于现有研究成果,从数据的可得性角度出发选取了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文化娱乐业收入、文物业经营收入、文化产业法人数、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文化产业从业人口、文化产业利润、文化娱乐消费总额等指标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测量。由表9可见,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最后一名西藏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仅为第一名北京市的27.1%,5个自治区均为统计负值,民族地区与其他大部分中西部省区一样,在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处于落后水平。在具体的统计测量指标中可以发现,仅内蒙古在文化消费一项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余民族地区所有文化产业测量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值。本研究认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體现在文化产业法人数量较低和文化行业从业人数少两个方面。文化产业法人数全国平均为36783.55个,民族地区中最多的是广西,为22016个,但是也仅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8%,还有3个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法人数未超过1万。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因,种类多样、数量庞大的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基。纵观民族地区文化企业数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较大,更难与发达地区相匹敌。
三、民族地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1.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增强文化价值吸引力。
“十三五”时期是民族地区打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民族文化建设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快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进向西开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民族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有利。民族地区要坚定地执行中央对文化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尤其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加突显民族文化资源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是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建设两个极其主要的维度,将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与大力发掘民族文化资源有机地统一起来,提高各省域文化传播能力,讲好民族故事,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视角融合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价值吸引力,彰显各省域的文化魅力。[10 ]
2.以科教兴区战略为依托增进文化知识生产力。
文化知识生产力主要驱动力就是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民族地区建设“四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应当秉持教育是基础,科技要先行,人才是关键的发展观念,应特别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巨大的助推作用。把科教兴区作为民族地区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民族地区应当针对现存问题,明确导向,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较之发达地区,作为后发的民族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创新体系和较高的创新水平。因此,民族地区发展实施科教兴区,提升文化软实力不能仅仅依靠于民族经济的内在力量,而是要采用政府强力助推的外向型发展方式。使政府成为文化知识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扶持作用,从宏观到微观,从上至下,从体制机制到组织实施,从资金保障到能力建设,从法律法规到配套政策。
3.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优化文化体制引导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民族地区高举改革旗帜、聚焦“四梁八柱”、锐意攻坚克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纵深拓展,争取开拓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在文化体制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以国家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为基础,制定完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建立起现代的文化治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起市场活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4. 以协同发展为指引夯实文化产业竞争力。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要培育为国家支柱型产业,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既要突出市场产业属性,更要凸显其文化责任属性——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因和内容,还要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更致力于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宏伟目标。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目前主要问题在于发展的观念落后以及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具备。这两个方面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依赖于政府化解。广西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独树一帜。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时代特征、开放包容的和谐文化,形成特色鲜明的八桂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全面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截至2016年,广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11家,国家文化产业基地有8家。到2016年,广西广电网络公司首次发行A股,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5个自治区第一家上市的文化企业。千年传说公司成为广西首家成功挂牌“新三板”的动画制作企业。广西文化产业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自治区政府在文化强区战略指引下,紧紧抓住东盟市场交流合作,在政策、资金、组织等多个层面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合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新时代广西的一张亮丽名片。发展文化产业的广西模式可以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5-10].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yikikata=da1a61f1-3d8b5bc59603183d759cdb13f7e39c84.
[2] 张国祚. 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大思路[J]. 红旗文稿,2014(20).
[3] 习近平.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上重要讲话[EB/OL].(2014-09-24)[2018-05-10].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14-09/29/content_2758816.htm.
[4] Joseph S.Nye.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J].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2005(1).
[5] 熊正德,郭荣凤. 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9).
[6] [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 黄伟京. 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N].广西日报,2017-07-25(006).
[8] 王晓刚. 文化体制改革研究[D]. 中共中央党校,2007.
[9] 国家统计局和中宣部. 中國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10] 郭永园,施瑾. 生态化技术创新:民族经济生态化的必然选择[J]. 广西民族研究,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