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2018-08-06李兰

魅力中国 2018年15期
关键词:学生思维问题情境小学科学

李兰

摘要: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探索。为此,科学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关注、反思社会生活,特别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世界,并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事件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及时地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教学的最鲜活的素材。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情境;学生思维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把“知识”构建在问题之上,让学生根据材料和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有效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一、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实验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动手做实验、动脑思考,创设寓教于乐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索的动力。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首先让学生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說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接着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的情况及原因;最后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而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他们会提问:为什么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而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它们这是什么性质?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让电流通过,哪些物品不能让电流通过?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象铜丝这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品叫导体,而象塑料这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品叫绝缘体。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导体和绝缘体,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吧。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实验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创建积极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发积极思维

(一)师生关系平等。

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在科学教学课堂中,他们的求知欲强,可以从中体现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交流,不能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压制学生。其次,教师要平等看待班级中每一位学生,不以喜好评判学生,做到不偏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每位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有充分的意识培养学生质疑的观念和兴趣。以《水往高处走》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了解毛细现象,能解决水往高处走的秘密,那么在教学中就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培养质疑的精神,在学习时主动质疑、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教学中创建这样的教学氛围,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与赞赏。

教育心理学表明,积极的赞扬能够引导学生对事件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的将自己的情感与教学相结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赞扬与肯定,引导学生积极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赞扬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实验方面存在不足,能够有耐心讲解、纠正,并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赞扬及鼓励,尤其是班级中平时不善表现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培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三、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听故事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老师一说要讲故事了,学生就会马上坐好,集中精神,认真听故事,并会投入到故事的情境中。用学生喜欢的故事方式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如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的导入,我讲了“宝刀传说”的故事(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它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它被侠客们称为“宝刀”!提问:同学们,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这把宝刀是磁铁做的)为什么呢?(因为磁铁能吸引铁)同学们说得对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磁铁有磁性。这样的导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

四、通过具体实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究、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案例:我们周围的空气。

老师一上课就拿出一个马铃薯和一根吸管,笑眯眯地说:“同学们,谁能把这根软软的吸管扎在马铃薯上?”孩子们一听,争先恐后地举手。当一个孩子好不容易才把吸管扎在马铃薯上时,老师一把拿起吸管毫不费力地扎穿了整个马铃薯。一下子,孩子们惊呆了,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老师告诉孩子们他只是利用了一些空气的特征而已,再顺理成章地抛出要学的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孩子们对“空气”的兴趣空前高涨。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完成了一个个实验,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通过当场实验演示操作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奇异的实验现象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促成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使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为后面主动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探索。为此,科学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关注、反思社会生活。特别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世界,并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事件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及时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作为教学的最鲜活的素材。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科学概念的建构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教育科学,2017,01.

[2]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12,03.

[3]张景焕.学生的学习——由建构走向创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猜你喜欢

学生思维问题情境小学科学
贯注方法引导 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思维起点出发
基于学生提问的小学英语教学探究
数学教学怎样运行“教”的过程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