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等风来》的“半成品”主题
2018-08-06王睿
王睿
摘要:随着当下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愈加缺乏情感的交流,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导演将目光投向了情感片的市场。导演试图通过清新治愈的影片,让年轻的观众群体从文化经济高速旋转的社会中,找回本真的自己和从“心”面对未知生活的勇气。此时电影《等风来》的出现,正如一阵清风,吹开了青春旅行系列影片的大门。
关键词:等风来;情感;奋斗;梦想;治愈
《等风来》是由滕华涛执导,鲍鲸鲸编剧,继《失恋33天》后又一力作。导演对于影片的介绍是一部治愈系升级的影片,在上映之前,宣传海报上的“风来运转”四个字可谓赚足了观众眼球。影片改编自鲍鲸鲸小说《游记,或指南》,讲诉了美食专栏作家程羽蒙、想要“寻找人生意义”的富二代王灿、刚遭遇失恋的女大学生李热血和一群中国大妈共同寻找“幸福之旅”的故事。
《等风来》可以说是一部小清新电影,但其中又存在着一些真真实实的东西,来撞击观众的内心。对于治愈系电影,导演总会安排一些因素来给予观众慰藉。比如爱情,又比如喜剧。但如果是抱着这样的期待去观看这部影片,一定会大失所望。这些在《等风来》中都没有,没有旷世的爱情,没有生离死别的结局,也没有人生的大彻大悟。虽然没有以上情节,但100分钟的《等风来》也还算好看。
影片试图表现人在城市的困惑焦虑和追寻幸福路上的心灵转变,一个人物设定是程天爽,她独自在大城市奋斗,被轻视、遭遇不公、虚荣孤独;另一个人物是王灿,有钱、空虚、不被理解。两个物质差距极大的人最后相互救赎,得到心灵净化。影片中两个在都市生活中迷失的青年,在旅行的过程中完成找寻自我的过程,在艰苦的旅程中找到该有的人生态度,在当下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处。这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又恰恰是当下年轻人经历的缩影,被电影《等风来》波澜不惊的表达出来,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影片一出来,各路观众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这不算是一个故事,有的人看的过程中潸然泪下。原著本身就是旅行游记,所以说《等风来》岑参定位就不是故事片,潸然淚下观众的情绪大概是感同身受的原因,她们可能像程羽蒙一样独身一人在外地摸爬滚打,像程羽蒙一样半夜加班回家,整个楼梯里只有昏黄的灯光和落寞的高跟鞋的声,像程羽蒙一样经历着一些不平等的待遇,像程羽蒙一样有一个刻薄强势的上司,像程羽蒙一样不开心的活着,仍旧向上努力。主人公程羽蒙因为主编临时突然改变方案,去不了意大利,只能去尼泊尔,内心是失落的,高傲的自尊心使其在开始的旅行中极力掩盖自身的失意。上流社会的失败者王灿在旅行中随心所欲狂妄且目中无人。在拜访尼泊尔活女神时,王灿的无礼使当地导游气愤,“你没有信仰吗?”,这个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当脑子被金钱权力所主导,那信仰应该早被抛到耳后了。
电影《等风来》没有狗血的爱情,甚至他们连友情都算不上,导演没有给电影中的男女主角设定太多的情感,也是我认为做的好的一方面,因为这样才更贴近真实的生活。在生活中,我们匆匆的从别人的生活中经过,然后再消失在车水马龙里,冥冥之中,总有一种缘分将彼此牵引,这样也会让更多的观众对生活充满期待。程羽蒙和王灿看互相不顺眼的情绪,是在经历了一些困难后才有所缓和,他们代表了当下社会中一群过着“快餐生活”的人。程羽蒙和王灿在尼泊尔这场旅行中完成各自的使命,让影片看起来舒服自然,又不矫揉造作。没有俗套的爱情,他们照样活的精彩,仍旧可以等到各自的风来。
影片中有个场景对主人公程羽蒙的内心进行了深度的展示,她在黑暗中拍打陌生人的门,因为害怕恐惧请求对方开门跟她说说话,特写镜头下其声嘶力竭的面部恐惧和毫无反应的房门形成强烈的对比。房门口被风吹得飘忽不定的蜡烛火苗映衬了主人公的内心,无力改变困境只能迎面面对的无可奈何。就在主人公快要绝望时出现的小象代表着希望,是对光明的指引,也为接下来影片的发展做了铺垫。
影片的主题在电影的最后的十分钟才点题,缓缓道来,从女主的低潮中慢慢浮出主题,情节时间的安排也是这部电影的不足之处。它通过王灿的嘴来告诉程天爽,也告诉我们这些观影者,“别瞎折腾,没什么用。”这句话其实跟等风来异曲同工,程天爽为了自己梦想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却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失败与挫折。这其实代表了一大部分现在的年轻人,他们都曾怀揣着伟大的梦想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也曾不惜一切地努力打拼着属于自己的未来,实现曾经的梦想。但是十个人里面可能只有两个人走到了自己曾经渴望实现的愿望,还有八个人生活不尽如人意。他们内心委屈:我们不曾比别人少付出分豪,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总是给予我们失败。女主内心也充满了这样的委屈,尤其是每次听到家人关心的话语,看见别人有亲人簇拥的时候,这种委屈感愈加强烈。但是其实她离梦想已经很近了,就像王灿说的,她已经站在了山顶。这时候想再走一步接近梦想,着急,焦躁,害怕或者委屈都是没有用的。她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平心静气,深呼吸,静静等风来。
影片的结尾,导演以滑翔的形式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做好准备,风来的时候我们就能翱翔于蓝天大地间,自由无拘束。为什么要采用飞翔的姿态呢,在电影《阿甘正传》中,影片开头的羽毛从天空中飞舞,它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自我的救赎,即摆脱生活中的种种束缚。《等风来》中隐喻的,是当下生活频率过快,车水马龙的轨迹让很多人迷失了自我,心灵蒙上了一层灰尘。等来一阵风,吹开就好了。好在王灿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帮助程羽蒙找到接下来要飞的方向。影片中迷路的牛和结尾挂在阳台上的风铃两个隐喻尤为重要,也揭示了主题。程羽蒙就像那头与群体 脱离的牛一样,丢失了自己的铃铛,也与群体脱离。风铃的出线的下个镜头就是一群牛共同生活的场景,编剧给出了答案,程羽蒙最终找回了自己。
为什么说《等风来》是半成品的心灵鸡汤,一方面是因为电影在叙事上出现了拖沓,电影中的矛盾冲突出现和爆发的时间太晚,导致了电影头重脚轻,节奏有些杂乱,结构没有把控到位。还有一个方面是导演在影片中并没有告诉观众该怎样去过好自己的人生。答案到底有没有揭示,只有看过的感同身受的观众才知道。程羽蒙回到出租屋后,挂上风铃,微风吹来,铃声悦耳,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屏幕上出现的是她充满希望的笑脸。也许你也正在经历低谷,也许你还未经历低谷,这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启发式影片。我们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好,只是因为风还没来。既然风没来,我们就别瞎折腾,因为那并没有什么用。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在山顶等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