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中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2018-08-06不海丽且木·阿不拉

魅力中国 2018年15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

不海丽且木·阿不拉

摘要: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其监护功能逐渐弱化,留守中学生在身心发展、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思想品德教育兼具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重任,研究两者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接着提出了农村留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又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本土化原则、疏导性原则以及因材施教、互补性原则,最后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几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农村留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工作模式。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整合工作

一、前言

随着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在闲暇之余会选择进城务工。受到经济条件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农民工会选择把孩子留在老家,留守中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群体。由于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关爱,必然会对其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部分留守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对于初中学校来说,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两者整合的有效措施,这样才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首先,存在自卑心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在身边,他们在心理上觉得自己缺少依靠,也没有一个坚强的后盾,跟父母在身边照顾的儿童进行比较,就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伴随着家长外出务工时间的增加,这种自卑体验会变得更加泛化,对其身心健康不利。

其次,性格比较孤僻,有人际交往障碍。当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又因为年事已高或其他情况不能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愿意跟他人诉说自己的心事,就会出现沟通不到位,孩子把心事埋在心底,久而久之,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内心的委屈长期得不到释放,压抑的情绪让他们不愿意跟周围的老师和同学过多的交流,导致性格内向,人际关系紧张。

再次,存在厌学心理。隔代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最为普遍,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由祖辈照顾留守儿童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农村地区的祖辈老人除了照顾孙辈还要承担农活,加上隔代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有限,不能有效的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很多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般都只是关注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是老师的事,自己不用操心也无能为力。加上一部分留守儿童的自制力不是特别好,连学校布置的最基本的家庭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厌学情绪,不愿意去学校。

第四,生活敏感,情绪容易波动。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陪伴,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得非常的敏感,一点不愉快的事情就可能让他们发脾气,甚至出现仇恨心理。隔代监护人过分的溺爱留守儿童,孩子是他们的心头肉,老人还心疼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于是只要是孩子提出要求,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还会袒护孩子的错误,就会导致一些孩子任性、不礼貌,甚至出现行为问题。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与原则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两者之间的现实交叉性。初中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正在形成期,但是并没有完全成熟,在思索与选择的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上的困惑。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要准确的掌握不同类型的中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通过正确的引导,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两者工作的交叉性。初中生的思想与心理属于统一的有机整体,要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必须要兼顾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跟心理教育的整合,符合两者相互联系的特征,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与人本观念的一致性。两者整合之后的教育变得更加的全面和具体,对受教育者的本质把握的也更为有效,在形成合力之后才能发挥出整体效益,这是单独进行一种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思想品德教育的完整性表现在中学生的人格塑造,还有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等,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度,在“育德”的同时达到“育心”的成效。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原则

1.本土化原则。在留守中学生群体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本土化原则。要认清多元化思想影响下两者教育的定位,注重把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价值观融合其中。面对多元化文化带来大冲击,积极探索出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是以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传统根基为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在教育学生对待中西文化方面,本土化原则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疏导式原则。作为教育工作者,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要坚持疏导式的原则。首先,要明确中学生在不同階段所关注的不同热点,要因势利导,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热点问题,以此求得正确的认知,实现教育目标。其次,避免出现简单粗暴的以压代教的方式,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理论实现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成效。

3.因材施教原则。要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工作成效,就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明确教育的阶段性,还有不同对象的差异性,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也就是说,在两种教育整合过程中,不同的学生由于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可能会导致出现不同的教育成效。古希腊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了解得病的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了解这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每个人都有主动适应环境的欲望,但是性格特点不同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整合教育所选择的教育内容也要紧密贴合中学生群体实际,基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来提出措施。

4.互补性原则。第一,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的互补性。中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密切相关,只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指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也是正确思想形成的保障。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心理思维活动的过程,只有良好的心态支配下才能更好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第二,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的互补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更为灵活,可以把这种灵活的模式应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通过个性化交流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方便深入的教育和渗透。

四、农村留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策略

(一)健全农村留守中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留守中学生档案制度。各级学校在认清留守中学生底数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联系卡片和档案。在档案建立过程中,实施低年级向高年级负责制,要根据留守中学生的变化,积极变更档案。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时时刻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其次,由思想品德教师牵头实施关爱留守中学生帮扶计划,可以签订相应的责任书,建立关爱学生校务计划,让有条件的思想品德老师担任留守中学生的“代理家长”。再次,还可以实施留守中学生的“谈心”计划。由学校组织定期召开留守中学生的专门会议,通过思想品德辅导老师积极引导,让留守中学生明白家长外出务工挣钱的不容易,教导学生要认真学习,不要胡思乱想,用良好的成绩来向父母汇报。最后是要积极转变思想品德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实施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精神载体的一种,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隐性教育功能。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思想政治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日”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形成人人注重追求心理健康与正确价值观的局面。

(二)注重课堂理论教育中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思想品德课教育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其年龄段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理论教育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课堂知识传授,把人类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识、经验等传递给学生,变为其精神财富,进而内化为思想价值观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模式来深化教学成效。所谓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应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属于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这种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传授者转变为了引导者,学生从接受者变为了参与者,体现了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在初中思想品德中运用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也就是上文我们所述的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以“调控情绪”的相关知识学习为例,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潜能,认识到潜能的作用,运用有效途径去挖掘潜能。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研读,编写案例教学教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主题上。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的问题要把教学难点和重点突出出来,要具有很强的层次感,逐步把案例引导到教材中。第一步,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人类的情绪可以调节吗”,接着提出马加爵杀害室友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向学生提问:马加爵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室友痛下杀手?假如你是他的朋友,发现了他出现不良的情绪的时候会为他疏导情绪吗?等问题。第二步,提出问题“怎样培养良好的情绪?”引出案例,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老师曾经被下放到艰苦地区进行劳动改造,但是依旧保持着乐观的情绪。针对案例设置疑问“我们怎么才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呢?”,这些问题结合案例,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进一步的讨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作为祖国民族事业未来建设者的中流砥柱,农村留守中学生要具备坚定的人生信念,这需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为基础,同样这也是他们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必须素质。在思想品德工作中,要将农村留守中学生的现实性要求作为立足点,将利益的观点与之强化,才能有奋发成才的动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首先,组织心理测验,为不同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心理档案。定期为学生发放一些心理健康手册,针对七年级新生在开学的时候就要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调查,方便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通过一些量表找出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备案,主动介入引导。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入校门起就有心理健康意识,对有心理健康危机的学生起到防范和及时干预的作用。其次,组织思想学习与心理学习团队,注重团队活动的有序开展。团队中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和咨询,以此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协会、思想品德拓展小组等,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同时,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感悟生活,起到升华思想的作用。由于教师要对此提供理论支持,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说,还要逐步培养一支既掌握留守中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又掌握心理咨询知识技能的教师队伍,来确保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把子女留给老人或者其他监护人照顾,农村留守中学生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里,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传统的中学生思想品德工作中,其运行的体系相对比较稳定,思想工作的内容也是固定的,也可以说,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成效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在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區教育形势的改变,留守中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因此,要认真研究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依据本土化原则、疏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以及互补性原则,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进而提供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宋国强.浅谈心理过程在思想教育中的效能[J].郑州大学学报,2016(5).

[2]王利军.浅谈现代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

[3]王海霞.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和途径[3].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

[4]梅海鹰.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史地,2015(3) .

[5]李应芬.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6(6) .

[6]任黎红.巧用案例做文章———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应用[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6(21) .

[7]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一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5(9).

[8] 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0).

[9] 李颖,李道敏.预防“留守幼儿”社会性异常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6(05).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心理健康
选择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中学生思想品德意识与行为的培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