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2018-08-06刘素云

魅力中国 2018年15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加强了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于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的基本特征入手,进一步就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展开了相关探讨,以期为全面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出谋划策。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的基本特征

1.经济发展格局呈现两端高中间低,互补性强。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板块,西部板块同欧洲相邻,因工业文明起步早,科技先进,经济繁荣,具备发达的制造、产权及品牌优势,牢牢掌控着经济全球化环境下高利润的收入链。然而受资源、能源贫乏所限,在工业转型基本达成之后显现出科技推动增长的状况,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因而急需扩展对外开放发展的力度。东部板块同亚洲相连接,具备丰富的人、财、力资源以及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处于经济飞速发展阶段,增速快且稳定持久,其中许多国家为颇有名气的制造品、零件部件的供应源头,例如中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中部板块位于南亞同中亚之间,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经济主要依托于石油贸易,加之工业化起步晚,科技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因而同东、西部板块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也正是因为如此,经济带三大板块显露出较大的发展差距。

2.三大板块产业分工互补性强。

经济带东、中、西三大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互补性[1]。东部板块诸多国家是全球制造工厂,具备较为健全的制造业系统,不管是资金、劳动力亦或是制造技艺均较为发达,拥有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全球范畴内大量工业、生活必需品都是由东部板块国家生产外销至全球各国的,例如服装、工艺品、汽车零部件等等,然而多数产业仍处于最为基础的加工、制造阶段,需要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西部板块国家工业发展史悠长,较早的开展工业革命,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牢牢掌控着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品牌、产权等高端环节,但其发展受到资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制约,局限性大,急需面向全球大力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中部板块大部分为依靠石油外销为主体经济收入的国家,除石油产业以外其他行业的发展普遍不足,经济结构趋于单一化。这一版块内只有东南亚、南亚些许国家工业化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从整体来看正处在产品简单的加工制造、自然资源外销的低端领域,却拥有丰饶多样的自然资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开展合作的关键领域[1]。

3.城市化发展特征明显。

丝绸之路经济带内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格局已基本确立了以大陆桥为发展主轴,以“沿路、沿海和沿河”的城市为空间的发展格局[2]。经济带地域内诸城市于水平空间上呈现出西北区域高、东南区域低的趋向,而城市人口数量则完全与之相反,东南区域城市人口密集,西北区域人口较为稀疏。

二、大战略步骤,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1.构建区域共同市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各国家针对经济发展问题展开广泛探讨,商洽拟定规范科学的区域协作策略和计划,基于各国政府间的政治信任及同务本协作为前提,不断探寻于经济带内达成人民币的自由承兑和核算的方式。其一,拓展人民币支付结算业务的规模和目标,其中能源范畴的人民币国际承兑业务是重中之重,特别是我国同中、西亚及俄国于石油方面的货币结算;其二,加快推动我国同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同东南亚地区货币地区化、同欧洲地区的货币清算制度及双边结算制度的达成[2]。

2.构建核心—边缘发展模式。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心之处在于依靠发达地区的繁荣经济拉动落后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优良的带动作用来调和亚欧非国家之间经济、能源的全面发展,带动经济带周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1]。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除了要再接再厉全面加快自身经济的发展步伐,也应当同其余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强化交流和协作,发挥带头联动作用同其他带头国家一起引导经济带周边国家充分把握好契机,发扬自身优势一同推动经济结构的逐步完善,均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3.构建交通经济带模式。

逐步优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各国交通运输条件,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国家基础性设备的完善工作上,囊括资源管道、信息通道的构建等方面[3]。继而立足于交通基础设备逐步优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促成经济带内各国之间的有效联通,让各国间的贸易交流朝向更为有效,更为便捷的方向发展。交通经济带的构建,一方面可以将经济带内各国所拥有的劳动力、财力、能源、技术等特色化优势连同繁琐的博弈关系进行更新架构,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区域内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协作,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效策略。

此外,还需要全力建设全面化、多元化的交通网络系统。例如,设立更多的航班航线、强化对中部板块落后国家的帮扶力度,建设专门用于资源、能源输送的通道等,只有如此,方可以不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进步伐。于货币层面,创设协作国家相互优惠的环境,取消不必要的货币壁垒;于人才培育上,为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板块国家供以规范化、科学性的人才培育规划,给与优惠政策鼓励这些国家的优秀学子进入相关专业的优秀学府进行交流和研修,与此同时,还可以由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国家派遣高素质人才到这些国家指导和工作。

4.构建自由贸易区模式。

各国家之间要积极寻求政治友好关系,主动化解问题和冲突,推动商贸投资的便捷性,强化科技交流和协作,促进劳动力、科技、能源等因素的有效流通,创建一个联合性强、开放度高的整合性市场。协调经济带沿线国家一同拟定相关贸易协定,商定在有限年份内一步步缩减商品进口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解除对服务业关税的约束,进行公正、无拘束的能源交易。

参考文献

[1]李嵘.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分析[J]. 资源科学,2014(01).

[2]哈丽努尔·哈兵.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 [J].科技经济市场,2016,11(04):41.

[3]董锁成,黄永斌,李泽红等.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J]. 资源科学,2014,10(12):2451-2458.

[4]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作者简介:刘素云,女,1965年12月出生,汉族,辽宁朝阳人,大学学历,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企事业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丝绸之路经济带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有何冲击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借京津冀一体化东风助力石家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