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2018-08-06查湘义
查湘义
摘要: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高校必须担负起大学生就业重任,与政府、社会、企业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制定相关就业体系,促进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保证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对策
大学生是我国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大学院校教学工作中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2002年145万的毕业生数量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毕业生数量,到2012年毕业生数量上升到680万,与此同时失业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企业用人供过于求,就业环境处于尴尬的窘境[1]。因此,想要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素养,完善和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其责任重大而深远。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供过于求
改革开放之后,教育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由当初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为大众教育,如今的大学录取率较2000年之前已发生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已经超过了社会的需求。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保持良好,但是增长率也有出现下滑,加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就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业局势不稳定。在700万大学毕业生中,仅有35%找到了工作,高校的扩招和企业的裁员形成了矛盾,造成就业供过于求的现象。再加上失业人数也出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01年的34万增加到2012年的70万,这种供给需求不平衡情况导致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前景异常严峻[2]。
(二)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不适应
随着大学的扩招,专业设置数量和专业招生人数上也逐渐增加,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在新增专业等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导致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不适应。同时,为了扩大招生数量,大学生录取分数线门槛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而高校的教育模式未得到质上的转变,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造成机械化学习,忽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与企业的需求是相脱节的。
(三)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就业偏好不均衡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促进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人才结构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但是高校的管理和教育体制落后,适应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就业环境受限。另外,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域时往往趋向于留在沿海城市、一线城市,造成发达地区人才过剩、人才竞争压力严峻。而在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人才资源不足。
(四)大学生知识储备、就业观念有待提升和转变
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松懈,特别是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的情况非常普遍,因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几年大学的学习,甚至根本记不清自己学过哪些课程,掌握了哪些技能,因此这样的大学学习根本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有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与人沟通、交往、语言表达方面表现较差,综合素质也未能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进入大学后发现与理想中的专业存在较大的落差,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而对于一些重点院校的大学生,同样存在就业困难的情况,原因之一是就业期望值高、就业观念不端正,如怕吃苦、不愿意从底层做起、眼高手低等等,使得许多高校的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境。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一)创建大学生就业平台,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政府部门应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创业环境和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制定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对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奖励、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参与就业。同时政府应该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企业优良的发展空间和政策环境,进而实现毕业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与就业的有机融合
对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加快学科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首先,应加快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针对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培养相应的素质和能力,使得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加快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大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校企联合,搭建校企合作的育人平台,制定校企合作有效机制,积极创造学生就业岗位。
(三)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学生就业意识
如前所述,大学生在就业时好高骛远,就业观念不端正、就业意识淡薄。因此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应该开设有关就业方面的专门性课程,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就业、该怎么样去就业、就业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求职观等等。一方面要努力钻研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業技能,另一方面要提高综合能力,能够面对与人沟通、协调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大学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在就业过程中要经历各种面试,难免有紧张和碰壁的现象,要在就业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3]。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于国家的发展、繁荣稳定具有重大的影响。作为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应该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和就业环境。作为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教育部门,对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多方联动,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才能逐步解决就业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志臣.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102-105
[2]徐宏,郝涛,孙雨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31(5):31-37
[3]刘志侃.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1):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