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心理效应的合理应用

2018-08-06刘晓燕

魅力中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心理效应初中数学教学数学课堂

刘晓燕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心理效应有显著的教学影响,所谓的心理效应是周围学习环境对人产生的心理效果,心理效应影响学习效率,对学生数学学习有双重的影响。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有效避免消极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心理效应;数学课堂

初中数学是初中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当前我国中学教学体系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同时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培养自身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能力。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应当合理应用心理效应,将数学知识和心理效应结合在一起,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一、心理效应及其重要性

(一)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场,心理效应是人们对事物认知而产生的心理作用,其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心理效应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即积极性和消极性,积极的心理效应能够激发人们对事物的求知欲望,而消极的心理作用则影响人们的认知,甚至会产生排斥的情感。心理效应在学术研究中的意义重大,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开展,心理效应由此衍生出和划分出多个效应概念,如近因效应、角色效应、光环效应、马太效应等。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较强,知识难度开始出现打幅度的提升,因此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了解心理效应,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二)心理效应的重要性

数学在初中数学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言,同时数学是基础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联性较大,当前教师重视初中数学教学开展,注重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初中生而言,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初中数学的思维跨越和逻辑变化,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排斥作用,数学学习成绩不乐观,积极心理效应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梳理数学学习思路,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再者初中数学教学中心理效应的合理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秩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要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同时要学会如何学习,这就对教师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的哟球,教师要敢于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心理引导融入到课堂中教学中,启发初中数学教学新思路,提升数学教学课堂质量。

二、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和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数学学科特点

初中数学的研究内容侧重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初中数学在教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其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学科的逻辑思维性较强,初中数学要求从概念和理论出发进行逻辑推理,正确认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其次是运算能力,初中数学涉及数据的处理和公式的转变,学生要具有准确的数字计算能力,对包含字母的解析式进行运算,并进行全面的算法优化;此外,初中数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初中数学开始学习几何知识,学生要认知各种图形的关系,并能够想象不同幾何图形的空间组合,以符号的形式对几何图形组合进行表达。因此,初中数学的学习难度较大,一旦学生学习进度和教学进度不匹配,很容易造成学习脱节,从而影响了数学学习成绩。

(二)初中数学学习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对未来学生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意义重大,因此学生要打好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通过对初中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发现,当前中国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压力较大,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数学学习面临着分数的压力,与此同时相应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的余地,从而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双重的压力。再者,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很多教学内容设置存在着偏难和偏旧的现象,数学理论学习和应用教学相脱节,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学习技能单一,同时数学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教学评价对教学模式的反馈效果较差,教师无法通过教学评价来评估教学效果,也无法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最后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心理效应应用较少,随着对学科教学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心理效应对教学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教学开展应当应用多元化的心理效应,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单一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展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心理效用的合理应用

(一)优化“关系效应”,打造和谐的学习关系

关系效应是指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重要的课堂关系,对数学教学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根据教学实验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展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的学习抱有信心,学生能够感知到教师的教学期望,从能够主动学习,唤醒自身的学习欲望,强化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激情,同时心理效应倡导积极的关系效应,师生之间要进行良好的关系沟通,彼此之间处于一种公平的学习关系,教师要合理的使用教学规章,以坦诚的态度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意向,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学习氛围。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关系效应体现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承担知识传授的教学任务,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优势和学习激情,将每一个学生都公平看待,建立合理的数学教学体系,秉承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和心理辅导的教学服务。

(二)增强“情感效应”,强调紧密的情感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依赖于情感维系,数学学习是一个探索新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认知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有着强烈的情感沟通和思想交融。心理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教师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关心,将高昂的学习激情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对教师而言,对初中数学心理效应的合理应用不仅局限在数学知识的学习方面,同时要展现教学的热情,善于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步,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引导学生突破固有的数学思维,扩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学习优点,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及时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和排斥情绪,用真挚的情感交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设置“悬念效应”,引发教学思维变革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悬念效应是心理效应的重要内容之一,悬念效应的合理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展中,要合理设置数学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例如在在初中立体几何学习时,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8根火柴棍能够摆出多个正三角形,这种问题设置能够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手动实验来了解对于几何图形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其空间想象力。再者,教师可以合理的进行矛盾问题设置,例如对三角形而言,△ABC三边关系是AB+BC>AC,但在平面向量中却有AB+BC=AC,这是否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矛盾問题涉及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针对章节知识中理解不全面和不透彻的概念进行主动的重新学习,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设置解题陷阱,诱导学生犯错,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错误认知的理解,从而改正自我的知识认知错误,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

(四)重视“疲软效应”,引导积极的教学心态

疲软效应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初中数学的学科难度较大,学科的知识逻辑性较强,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陷入到理解疲劳中,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习效率,而心理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打破疲劳效应的束缚,通过兴趣激发和学习机理的方式重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变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疲劳认知,让学生进入到新的学习思维中。心理效应的合理应用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将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灵活应用于教学中,通过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工具的转变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刺激,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教学心态中,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疲劳调节,培养其自我调节的能力,缓解学习压力。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将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引入到数学学习中,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和数学模型制作,组织开展辩论赛和知识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钻研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到真正的数学学习张弛有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改要求的背景下,教学开展应当重视心理效应的合理应用,在明确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和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创新,改善初中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合理应用心理效应,打造和谐的学习关系,增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合理设置教学悬念,重视教学中的“疲软效应”问题,激发学生团队合作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芳.初中数学教学中心理效应的应用与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2015(12)

[2]贾诗和.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心理效应的应用研究[J].启迪与智慧,2016(11)

[3]叶华.心理效应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新课程,2012(11)

[4]陈杰.心理效应在初中数学中的有效运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07)

[5]李桂蓉.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心理效应[J].语数外学习,2014(09)

猜你喜欢

心理效应初中数学教学数学课堂
让政治课紧扣“心”弦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探究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心理效应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