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背景下传统乡村的振兴之路
2018-08-06周子康刘佳伟
周子康 刘佳伟
摘要:在城镇化浪潮中,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它将人文与自然景观要素融合在一起,凭借自身独特的发展资源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乡村旅游呈现多种发展模式,旅游产品也日益丰富。但是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调整发展规模,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人文与自然景观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潜力拉动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在旅游业中的比重日益提高。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不同的地理单元赋予不同区域发展的基础,丰富的民族风情、恬静的田园风光,舒适的农园采摘。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乡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乡村的土地资源日益被侵占,如何在新背景下,乡村依然保持传统的景观风貌,保留最纯真的文化氛围,力求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利用发展政策和社会有利资源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完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乡村不能单纯地依靠财政补贴来应对市场冲击,而是在新兴的市场经济下转变发展方式,采用不同的发展思路。而乡村旅游为农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乡村旅游是在广大乡村地域内,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依托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古村落景观,农村生活场景等乡村景观的资源条件,通过科学的规划与景观设计,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乡村旅游体验有机统一,贯穿于整个乡村旅游中。自然性和人文特色的景观在乡村均有分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极具乡土气息的鄉村景观。在不可改变的自然条件下,人文景观在地理相关要素的共同促进下,与自然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居建筑,带有时代印迹的民俗民风,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乡村旅游是一种带入性体验,游客很容易融入当地的地理氛围,乡村文化的包容性给游客一个机会去真实体验到乡村文化的魅力,真正投入到农耕活动,去体味最传统的耕作文化。乡村旅游不是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它包括观光,娱乐,科考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游客有多种途径可以参与到生产活动中,体验农民的生产劳动活动的快乐,获得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改变了自然景观,真实的民风民俗是人们在适应地理环境所体现出自身内在的文化精神。在乡村旅游的模式下,人们的行为特征没有过多地破坏生态环境,而是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前提下,进行有规律,有秩序的开发。在旅游模式开发中,总体上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在特定地域上形成朴实、纯真的独特性特点,使乡村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的乡村旅游特点。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是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群,他们对于乡村旅游的目标期待是为了在假期里彻底放松自我,体验最原真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借助乡村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以及衍生品,通过展示当地的文化氛围和历经岁月沧桑的民居建筑,吸引来自外地的游客。基于上述定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力求保持乡土气息的原真性,展现历史的发展脉络。没有对传统的自然景观进行相关改造,总体上呈现出乡村景观的朴实的一面。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传统古村落是最早映入大众视野的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它依托当地悠久的历史和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文景观发展起来。在传统的古村落观光旅游过程中,游客主要体验各个地理单元在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所呈现出的地理风格。它用最朴实的民居建设,加入充满现代意识的景观配景达到历史与现实的最恰当的结合。传统古村落强调的是一种历史情愫,它保留着历史的对于景观的印记。同时,当地独特的人文习俗也是传统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当地的文化习俗充分体现出当地丰富的文化内涵,脱离原有的风俗无法真正展现出传统村落的美感和历史厚重感。
随着农副产品日益市场化,乡村采摘游也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城市居民在快节奏的生活过程中,没有真实体会到亲身耕作的乐趣。农业观光采摘便符合市场发展的潮流,目标群体即是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群,农业观光采摘游主要分布在市郊,通勤时间不长,具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和服务的配套设施。在观光游中,游客更加能够真正的体会到旅游的乐趣,它赋予游客更多的活动空间和体验机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地位日益凸显。
相较于前两种乡村旅游模式,现代乡村风格游是近几年崛起的新的发展模式,它与传统的村落相比,它是农村就地城镇化的产物,它凭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准确的发展定位,乡村的传统景观加以改造。但是,现代乡村依旧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其本质特征依然被保留。它借助现代技术去体现乡村模式的多样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现代乡村也逐渐成为游客新的旅游方向。
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协调人地关系,自然和人文关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几种发展矛盾体一直贯穿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在总体发展规划中,需要充分认识三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因地制宜,合理评估乡村旅游的开发强度和开发项目。在许多乡村旅游区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各个功能区混杂。无法真正体现出乡村内在的和谐性。规划是对一个地区总体上的认识,它基于乡村的地理位置,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发展愿景综合考虑,提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乡村发展规律的方式。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乡村旅游仅仅是一个地域面对新背景下的自我救赎,它是我国现阶段乡村崛起的新方式。乡村旅游不能破坏乡村内在的发展机制,做到各个要素的完美结合,形成一个整体。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许多乡村想要借助旅游业市场的整体态势谋求自身的经济的发展。但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域优势的乡村发展模式是无法真正体现自身的特色。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每个村落应该立足于当地的民风民俗,促进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利用大数据的统计和合理的推算合理预测当地的游客数量和发展规模。在许多村落,由于科学技术和人才的欠缺,对于景区的游客容量设地、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等研究论证不足,使得一些优质的旅游资源因为使用不当或过度开发而失去原有的价值意义。在之后的发展中,乡村旅游应该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对具有潜力的发展资源要充分保护,提高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游客的旅游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乡村旅游客源定位主要是城市人群,他们对旅游地的服务水平要求较高。但是,乡村的发展受制于乡村经济的提高。在发展初期,乡村的基础设施面临巨大的挑战。从而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中的旅游产品要为游客提供对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亲切接触,并使游客参与到乡村本土的活动。由此可见,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乡村性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特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当前中国一些地区乡村旅游的人工化、城市化过于明显,从本质上破坏了乡村的乡村性。在今后的发展中,乡村应该立足自身的市场价值,充分利用无法比拟的乡村性形成自己的品牌竞争模式。同时,针对不同的乡村旅游的地域类型,发展阶段和产品模式,乡村应该采取正确的发展方式。政府对乡村地区的帮扶,完善基础设施均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提高村民对乡村自然生态、生活活动、遗产建筑、民俗文化的价值认识,激发内生动力是乡村旅游的突破口。中国典型的乡村旅游仍然处于开发阶段,为了保障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推动乡村地区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乡村基础设施薄弱,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财政投入,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切实保障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约束性法规与制度,管理市场运行条例。通过这些政策规范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相关服务,保护乡村旅游资源和净化市场环境,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如何发展已然成为时代的热点话题。我们在思考乡村地区如何发展。精准扶贫下的乡村如何寻求自强之路显得尤为重要。乡村在城镇化的浪潮,如何保留传统的建筑风貌,如何守住绵延数千年的民俗民风,是乡村发展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巨大难题。新背景的下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给了乡村一个新的突破点。它是建立在乡村性的基础上完善当地的服务设施,把握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共处的规律。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并不是每个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所需要资源的禀赋和政策的支持,在我看来,乡村旅游是多样化的模式,每个地区均需要合理定位自然条件来满足自身发展条件。乡村振兴,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