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修补”理念下历史街区历史建筑风貌保护与修缮研究

2018-08-06周召群

魅力中国 2018年19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

摘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城市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街区却没有得到相应地改善,历史风貌消逝,建筑物老旧且危险,不仅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对城镇的整体环境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双修”概念下的“城市修补”理念,作为近年提出的城市更新、修复的一种有效方式,其方法策略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风貌的保护与修缮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便以“城市修补”理念为策略依据,作历史街区历史建筑风貌的保护与修缮研究。

关键词:“城市修补”;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

引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逐渐扩大,这种扩大,更多地只是注重社会经济的提高,极少关注到人文特色的保护,这就造成了城市千篇一律的形象,城市本身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色逐渐消逝殆尽。作为城镇历史缩影的历史街区,对城镇的整体环境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何有效的解决这种问题,也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议题。目前,此种情况已经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城市双修”理念便成为当前社会、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城市治理方式,“城市双修”暨“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其核心含义是不断提高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服务质量,保护与发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全面修复城市功能体系,修复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遭到严重破坏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特别是“城市修补”,是作为未来城市,特别是老城区解决城市病重要的规划思路和手段,对城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桂林市境内,恭城镇历史街区,包括现在的太和街、吉祥街,作为曾经恭城起源所在,繁华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商业的颓败、街道建筑风貌杂乱且破旧,显然已经影响到恭城镇的整体环境,目前正面临着保护与修缮的难题。

一、“城市修补”的主要策略

“城市修补”强调“修”与“补”,反对大拆大建,主要策略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掘、保护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文脉,使其与城市的发展相结合,全面系统的完善城市功能以及它所承载的空间场所。

恭城镇太和街、吉祥街街区内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街区内的建筑风貌按年代划分主要为清末民初建筑、民国时期建筑、上世纪50-80年代建筑、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建筑;吉祥街清末民初建筑约为24%、民国建筑为10%,大量建筑均经过了改造或者重建。太和街的建筑年代比例与吉祥街类似,清末建筑约为28%、民国建筑为8%(如图1)。

(一)清末民初建筑

清末民初民居多为砖木结构,以青砖、原木、青瓦为建筑材料,多为硬山屋顶,出檐较短,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空间布局为天井院落式,通常是平民住宅,面宽较窄,进数较多,为狭长型的平面布局,之间仅留狭小的天井采光通风。另外,这一时期的民居建筑因为多是砖木结构的原因,受当地潮湿、蚁害的影响,又加上年久失修,许多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居住空间极度缺乏生活设施,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所需;当地居民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许多建筑的建筑入口外立面都经过一定程度的改造(如图2)。

(二)民国时期建筑

街区内民国时期的民居多受西式建筑的影响,建筑的外立面以三段式的青砖建筑为主体,融入了西式的圆形山花、三角形山花、拱券门窗等元素,浮雕装饰具有明显的欧式风格,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缩影,其特色可总结为为“山花青墙三段式”。目前除了一座教堂及少量民居外还在使用外,其它建筑大多荒废,建筑物脏乱、门窗破败(如图3)。

(三)20世纪50-80年代的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又可分为早期和后期,建筑其建筑结构及布局与现代民房并无太大差别。早期建筑的外貌受民国时期建筑的影响,墙面多刷白色,圍墙上有雕花装饰,现在所见到的这一时期的建筑 图4 20世纪50-80年代建筑(自摄)

大多经过改造;后期的建筑特别之处是在建筑的外表皮,多为那个年代流行的水刷石

装饰,围墙上有雕花装饰(如图4)。

这一时期的建筑多是三到四层的砖混结构楼房,是在原老宅的地基之上所建,面宽一间,与老宅相比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但建筑样式在街区里显得最为突兀,缺乏美感,与历史街区内其它具有年代感的建筑不协调(如图5)。 图5 20世纪80年代后建筑(自摄)

三、“城市修补”理念下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方法

(一)清末民初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大多是坡屋顶砖木结构建筑,因为年代较久远,所以存在着建筑结构老旧、外墙脏旧、采光不足、风格杂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以下相应的改造(如图6):

1.对老旧建筑部件进行更换或加固;

2.恢复建筑入口大门历史时期造型样式;

3.保留墙面斑驳的岁月感,清除脏乱的污垢部分;

4.大门二层处改造成符合老街历史建筑风格特色的花窗;

5.对于层高较矮的建筑,其二层空间采光不足,可在坡屋顶处开天窗。

(二)民国时期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受海外基督教的影响,具有中西结合的特色,目前除了一座教堂及少量民居外还在使用外,其它建筑大多荒废,建筑物脏乱、门窗破败,针对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出以下相应改造(如图6):

1.对老旧建筑部件进行更换或加固;

2.对有历史年代感的入口大门进行刷漆更新;

3.保留墙面斑驳的历史感,清除墙面脏乱的污垢;

4.更换严重破败的窗户,且窗户材质、颜色与大门保持一致。

(三)20世纪50-80年代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其建筑结构及布局与现代民房并无太大差别,相对于前两个时期的建筑,其风貌保存情况较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建筑外部有加建行为、门窗较为破旧、墙面脏旧等,针对这些问题做以下相应的改造(如图7):

1.拆除影响建筑外观的加建部分;

2.对门窗进行更新处理,但要符合其历史时期的面貌;

3.保留墙面斑驳的历史感,清除脏乱的污垢;

4.对于使用人能够直接接触到的内层墙面,做刷白处理。

(四)上世纪80年代以后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是在拆除老宅的地基上所建的,年代不远,是现代自建民居常见的建筑形式,虽然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但其建筑形式在历史街区里显得最为突兀,与历史街区内其它具有年代感的建筑不协调,同时缺乏美感,对其的改造方法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如图7):

1.首先是在认可街区建筑多样性的基础上认可这一建筑形式;

2.建筑外立面加入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部分元素;

3.建筑入口处加入门斗等结构,以完善使用功能,增加美感;

4.去除建筑外墙的瓷砖,做刷白处理。

四、结语

历史街区因其在一个地区绝无仅有的特性,其传统的空间布局、建筑风貌就是街区的价值所在,所以在改造时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街区的整体空间格局;另外一条历史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可能存在着不同历史时期风格的建筑,对建筑风貌的改造要以尊重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为前提,不应向某一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做统一处理,要保持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吴勇军."城市双修",又一个城市发展新理论[J].中州建设,2017,(12):18-22

[2]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研究——保护、利用与发扬的城市设计原则和方法[D].上海:同济大学,2003

[3]周卫.历史建筑再利用之新旧空间关联理论及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4]聂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类型学方法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作者简介:周召群,17877112771/15122090339,男,1992,汉,河南商丘,研究生,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反思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反思
空间设计思路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创造性更新
增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的必要性与发展动因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拆迁改造现状分析及保护研究
青岛信号山历史街区的街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