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改革历程下村干部角色的演变

2018-08-06刘萌

魅力中国 2018年15期
关键词:村干部

刘萌

摘要:从人民公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再到新农村建设以及现在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村庄发生着全面却又具体的变化,村干部正在实现从“代理人”到“服务人”的转变。本文结合实地调研,通过村干部在不同时期下角色的演变,探讨每个时期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乡村改革;村干部;角色演变

一、人民公社化时期村干部的角色定位

这一时期的生产大队是衔接公社和生产队的中间纽带,大队干部是农民身份,拿生产队的工分,参与生产活动的过程,而且还要负责大队以及各生产小队的经济和行政工作。他有权对生产队员的不良行为予以处罚,当然,也必须接受社员的监督。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生产大队干部是村干部的雏形,管理着基础一级的各个生产小队并且由公社领导,真正承担起“上情下达”的责任。

H村在建国以前,以垦荒种植,并用古老传统的作业方式捕鱼来维持生计。主要用小舢板靠摇橹出海钓钩,放小网为生。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开展,H村也走上了互助合作化的道路。据当时的社员回忆,每户家庭要有至少一个青壮年参加海上作业,其他成员可以选择留在岸上。生产队长没有特殊情况必须领船出海,这关系到全村的经济利益。

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国家对党政干部和人民公社的干部要求十分严格,并下发过“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 在这种强国家,弱社会模式下的村干部,没有适当的社会自由,坚决执行上级布置的任务,更不敢以权谋私,生产队长一般是从优秀的劳动者当中选出,对生产劳动十分熟悉,这更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所以,这一时期的生产大队干部是党和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和传达者,而且是基层生产劳动的带头者和组织者。

二、改革开放前期村干部的角色定位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深入,“82宪法”提出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由此确定了“乡政村治”的新体制模式,由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共同治理。村委会的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管理公共事务,乡镇政府没有权力对村委会干部和所作决定进行干预,当然,村委会可以对乡镇政府的问题提供帮助。村党组织负责政治领导工作,成员由上级任命或党员选举。二者的关系是否协调关系着农村的发展。

H村响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号召,将各生产队的船网鱼具承包给渔民经营,原生产队的财务,资产和资源一并收回,将渔船网具打价归个人,从而激发了群众的创业热情,有力地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1992年,村两委决定投资300余万元,建造185马力的钢制渔船4搜,这为H村的经济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大马力钢制渔船不仅可以对船拖网,还能远海作业,机械化的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渔民的收入节节攀升,集体积累大幅度增加。

从H村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村两委的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村干部俨然是从村民的利益出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村庄致富的带头人。从另一方面来看,村民对村干部的依赖减少,对公共事务关心程度降低,这加大了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距离,导致村干部的工作特别是税收,计划生育以及资源索取回收等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同时,乡镇政府为了尽快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通常会对村干部施加压力,或者容忍村干部的某些错误,这种不良循环导致村干部对村务的工作热情下降,甚至有时候会利用权力谋取利益,引起村民和村干部关系的紧张。这时候,村干部的角色更倾向于上级政府的代理人。

三、城乡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村干部的角色分析

2007年开始,中央在全国选取了304个试验区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根据地缘,居民的认同感,或是具有特定的社会组织和制度的村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这一时期的H村进入渔业发展的快车道,两委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思路,进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港口,码头和工厂的建设,H村于2007年拆迁上楼,并于邻村共同组成社区。目前,H村的很多居民因为社区环境的恶化,搬至别处,也有一些空房被附近工人租住,这就对以后H村的管理特别是选举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已经搬离社区的居民对原居住地的村务并不在意,而一些外来人口,却无法在社区行使选举的权利。

在H村的社区建设过程中不变的是:第一,社区村委会和党支部的领导地位没有进行改动,村委会主任经推荐和征求村民意见,仍由H村原村主任担任,而党支部书记由上级委任。第二,村民身份保持城镇户口,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有变化的是:第一,村民委员会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取代,管理社區公共事务,提供社区服务,社区居民委员会没有财政权力,需要上级下拨。这与之前的村庄有很大不同,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分离。第二,村干部变为社区干部,在人数和职能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H社区的村委会成员有为4人,村主任管理整体业务,一人管渔业,一人管相关副业,还有一人服务于村民日常琐事。第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建成,两个村民组协作办公,为整个社区服务。第四,每栋楼有专门的负责人,作为村民代表,可以及时与村委会沟通。

以上的变化可以看出,村民和村干部的联系有所加强,关系较紧密。而村干部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民生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延续了村委会时期的工作,村干部仍要带领村民发展经济,但有所不同的是,村干部管理的范围在扩大,管理对象流动性也相应地变强,不仅包括原来的村民,还有外来人口。服务型的工作内容增多,比如社区卫生,医疗建设,调节纠纷等等。从这一阶段可以看出,村干部依然会完成乡镇政府下达的任务,但这种政府代理人的角色明显弱化。村干部更趋向于维护村民的利益,为社区服务,更是村民利益的维护者和公共事务的服务者。

参考文献

[1]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J].二十一世纪.2002(7).

[2]刘祖华.村头官僚、政策变通与乡村政策的实践逻辑——— 村干部政策角色的一个解释框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2).

[3]杨善华.“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J].社会学研究,2002(1).

[4]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思斌.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1(4).

猜你喜欢

村干部
前郭县严抓善管强保障促村干部担当作为
好书推荐:《中国村干部》
驻村干部后勤保障“三举措”
驻村干部拼命干,村干部靠边站?
吾心安处是吾乡
驻村干部切勿“喧宾夺主”
村干部的收入变局
七台河市扎实做好村“两委”换届后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