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平等观教育的校园欺凌问题探析
2018-08-06辛汶璐
摘要:校园欺凌是指学生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面临着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等一系列复杂社会因素的重重困扰,如何维护校园和平,铲除校园发展不和谐因素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校园欺凌行为的构成要素为出发点,探讨从生命平等观教育的新视角化解欺凌危机的策略,丰富完善生命平等观教育的内容、方式,提供从家庭、课堂及校风建设中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学生;校园欺凌;生命平等;德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欺凌事件频繁曝光,使得校园欺凌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中,成为媒体聚焦的重心与公共议题。2017年年初,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2016年1月-11月全国检察机关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共计1881人次[8]。校园欺凌是一个在学生校园生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反社会行为。我国中学生生命平等观教育面临着层层阻碍,传统的思维模式,尤其是生存方式的影响、传统学校教育弊端的存在以及笼统的将生命教育解读为提高中学生安全意识的生命安全教育或者是预防中学生自杀的生死观教育,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命平等”价值取向的学习。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共生共荣,这样的时代背景呼唤着尊重自身与其他生命平等的个体的出现。为此,探寻学校生命平等观教育的有效措施从而减少校园欺凌发生,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二、校园欺凌构成要素
(一)核心要素——欺凌。
目前为止,学术界比较广泛认可关于欺凌一词定义的是挪威心理学家Dan Olweus的解释,Olweus指出:欺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出现的消极行动,包括打、踢、威胁、戏弄或是言语上的攻击”[9]。欺凌是指长期存在于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权利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是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10]
(二)地点要素——校园。
从我国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来看,我们对于校园发生的场所不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校园范围内,如教室、走廊、餐厅、操场、宿舍等地方,学生上下学路上、学校附近的场所也都出现了欺凌现象,而且多在隐蔽地点发生,这也增加了教师及时处理校园霸凌事件的困难性。
(三)主体要素——学生。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但不排除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人员之间存在的欺凌现象。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与自我混淆时期,身心的迅速而又不均衡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时期。
三、生命平等观教育的缺失是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形成专门、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而对于生命平等观教育的涉及更是少之又少,普遍的是将生命教育笼统的纳入到思想品德课堂之中,单一的将其解读为提高中学生安全意识的生命安全教育或者是预防中学生自杀的生死观教育,缺乏生命关怀内容和培养学生树立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态度。当前,部分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自然生命,对于人文生命的理解依旧处于空白阶段。学生们出现这种问题除了受到这一时期年龄、认知水平的限制外,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逐步普及的当代,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作为我们获得文凭、学位、社会地位和高待遇的工具,对于当代人理解把握生命的内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与生命目的物化,价值理性的衰落也使得教育的价值追求转向了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层面。通过合理规划生命平等观教育的内容,形成系统的生命教育观教育对于我们开展反欺凌工作也有着重要意义。
四、以生命平等观教育为切入点化解校园欺凌危机
(一) 中学生生命平等观教育的内容。
1.自我认同教育——珍惜生命的存在。
自我认同教育实质上是通过关注学生个体独立而豐富的精神世界,接触学生心灵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指导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重要性,了解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认同自我生命的存在。对此,可以通过课本剧表演排练方式,模拟欺凌行为发生的场景,鼓励学生发表反欺凌行为的观点,引导学生自信、熟练的运用肢体语言、社交技巧来应对欺凌行为的发生。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自我认同,
2.爱的教育——学会处理生命间关系。
教育需要关注人性,关注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整个教育事业的要求。生命平等观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是平等的,生命可以有长度的不同,但是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是无价的,帮助学生理解认同并建立共生共荣、互动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处理与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通过在班级中开展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民主性、讨论性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理性思维来看待和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加强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成为可能或已经出现的校园欺凌中自我护航的主人。
3.责任感教育——担当生命的社会责任。
责任感教育需要在真实的生活氛围中培育学生的责任。中学生生命平等观教育除了希望通过中学生意识到个人与他人、动物生命之间的平等性,更重要的是让中学生认识到自身担负的生命责任。任何人没有随意损害他人生命的权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完成自身肩负的对自己、父母、家庭、社会的责任。由于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获得的知识在一生中不断地进行着更新,关于生命平等观的教育也不应该局限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课堂中,而是应该作为一个个体一生的过程都需要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中来。
(二)如何有效开展防治校园欺凌的工作。
1.创设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直接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正面的情绪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谐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向孩子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的氛围,会在孩子的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反映出来,生活在不同家庭氛围中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同时,作为家长,应该抽出适当的时间,加强和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性格,能够敏锐的观察到孩子微小的变化,从而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校园欺凌行为。通过和孩子的接触过程中,家长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加深彼此延续在血缘中的联系;另一方面,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的理解、真诚与信任,愿意和父母谈论自己的观点和在校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倾诉自己的苦闷,而父母的建议也能够更易于被孩子接纳。
2.在生命教育课堂中传递正确的学生交往方式
根据2014版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与体验。因此有必要专门开始生命平等教育的课程,通过专门课堂的知识讲解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传递生命平等观理念,以此来减少和预防校园欺凌,增强生命平等观教育的实践性。
3.在校风建设中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
生命在本质上暗含着一种存在论的价值立场,生命平等观教育需要以崇高的生命信仰、丰富的生命教学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对学生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并且通过组织各种富含生命关怀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更高人生价值理想的追求和对生命关系的理解。不论是从宏观上的九年制的义务教育,还是微观上的一天中7~8个小时的课堂教学,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生命中绝大部分的时间,与个体生命存在着无法分离的联系。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享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价值观念、政治观点、社会规范,以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机构。Julie和James研究结果表明(precenting school bullying:):通过high structure和支持机制来改善校园氛围是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途径。着重培育校风建设中的宽容与尊重意识,同时遵守维护秩序公平的规则。在校园活动中,促使学生将学校的规范、信仰融入自身,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情理知行合一的中学生。生命平等观教育作为德育这一综合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分支,需要所有的教育部门与教育活动的参与人员共同凝聚心血才能够完成,并且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它应该仅仅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加强家校联系和周边社区、派出所的配合,加强对欺凌现象的监控与巡查,净化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国平.校园霸凌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1(08):17-19.
[2]熊和平. 重申学校教育中的“身体价值”[J]. 中国教育报,2016(06).
[3]向敏. 中美校园欺凌防治比较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2年.
[4]郭润.初中校园欺凌行为之个案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闫会莉.初中校园欺侮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严颢.中学生欺负行为的研究及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陈世平.中小学生欺负行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 中科院,2000.4.
[8]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R]. 长沙,2017..
[9]Dan Olweus. Victimization by peers: antecedents and long term outcomes[M]. Social Withdrawal, Inhibition and Shyness in Children. Hillsdale, N. J: Erlbaum,1993:413.
[10]Dan Olweus. Bullying victim problems in school: Facts and interven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997(7).
作者簡介:辛汶璐(1994—),女,山东烟台人,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