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建筑改造文脉传承

2018-08-06莫圣杨

魅力中国 2018年19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新型城镇化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求以人为本,对于历史街区建筑的改造要恩买传承,体现出当地古建筑独有的特色,重视原住民的利益。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古建筑越来越稀少,仿古建筑的设计成为了现阶段关注的重点,而如何在改造历史街区建筑中体现出文脉传承,是改造历史街区建筑设计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现实,首先对历史街区建筑改造文脉传承的内涵进行简要概述,其次分析当前历史街区建筑改造现状,最后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历史街区建筑改造文脉传承的设计,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历史街区;建筑改造;文脉传承

随着国家对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在建设中的核心内涵集中在了人是城镇化立足的核心,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我们在现阶段要走的是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和文脉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保证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文明和谐进步[1]。从建设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为出发点,就需要根据当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对于历史街区建筑的改造要自觉承担原住民改造前的物质条件。比如广西的几个少数民族县,包括有融水县、三江县和忻城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建筑改造文脉传承要求中一方面是展现历史风情的画面,带给人们传统回忆中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作为新时代下的实用财富被延续实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因此对于历史城区建筑改造文脉传承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需要,既包括文化艺术问题,同时还包含社会和经济问题。

一、历史街区建筑改造文脉传承概述

文脉传承表达的是一种传统与现代之間的内在联系,通常是指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的系统性关联。建筑的文脉传承主要强调的是设计概念,历史街区建筑是属于整体建筑的一部分,这种建筑之间的联系和周边环境、历史底蕴和文化背景有深刻的关联。建筑的文脉传承更加强调的是连续性,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历史街区建筑个体无法单独存在,还是要统一于中国整体建筑的大环境中。随着历史的推进,我国古镇开始不断进行修整和改进。这种情况就会对历史遗留的街区建筑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已经建筑或者是推倒重新建筑的设计中,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文脉传承的问题,以此保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筑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改造设计历史街区建筑不仅仅是简单保留传统历史遗留下来的相似建筑就可以了,也不是直接继承历史建筑的原貌,在设计改造过程中更加需要重视历史建筑的内涵。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提到建筑设计思想,我们应该遵守的是“输血打针”而非“涂脂抹粉”原则[2],在这里强调的便是重视继承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历史街区建筑改造大多是富有浓厚的历史气息,带有古代遗留的文化积淀,在保证建筑保留原有核心元素下,还要关注到新时代下社会发展额积极元素,富有社会主义文化气息的时尚元素,尤其是将当代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和建筑风格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使得历史街区拥有更多深厚的意蕴。

二、分析历史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的现状

(一)历史街区建筑改造文脉传承的重要性

历史街区象征着当地特有的文化气息,是城市生活中的元素符号,讲述着这个城市的过往历史和过往故事,让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城市风貌,加深对当地城市的深刻印象,建筑是城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物,使得人们产生对城市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占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区的重要地位。建筑作为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街区的整体空间布局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整体建筑的风格、造型、样式和色彩构成了历史街区独一无二的风貌,比如广西的少数民族县忻城县有当地独有的莫土司衙署,是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聚居的地方,是我国当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风貌,主要有明清和民国的建筑,真实反映出忻城县土司文化的历史和地方特色[3]。

(二)历史街区建筑改造的现实问题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承其中优秀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就是各种文字、书籍和各种古建筑,这些都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组成古镇的主体就是街道和建筑,被成为历史街区。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历史街区的旅游价值被发掘,我国多个著名的文化古镇都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虽然促进了地方人民的经济收入和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也严重破坏了历史街区的建筑原貌。尤其是近年来旅游行业蓬勃发展,导致历史街区建筑文脉传承意识薄弱,在改造和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现代建筑对历史具有广阔的包容性特点,最终在改造传统遗留建筑时造成了无法补救的错误。这种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是错误认识了历史街区建筑改造和传承之间的关系,文脉传承应该是新型城镇化改造历史街区建筑的着力点,需要给予重视。

(三)历史街区建筑改造核心诉求

国家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在2014年规划出台,李克强总理对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概念给出答案,要求推进城镇化建设,以人为城镇化的根本核心,所有的建设活动都要以人为前提,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4]。这种深入层面的理解是优化城镇布局、改善生态文明、注重文脉传承等多项方面的体现,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产业经济的快速转型升级,保障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需要考虑到当地历史街区建筑百姓的利益,维护当地百姓生活的正当权益,对于历史街区,在原住民承受着落后的物质条件,保护传承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当首先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始对历史街区建筑开始改造,在此复兴的时刻,最先获得优先话语权和受益的也应该是当地原住民,为了传承保护历史街区建筑做出巨大贡献的原住民。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历史街区建筑改造文脉传承设计依据

(一)注重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底蕴

由于我国历史街区建筑大多带有传统历史意蕴、人文价值和地色彩色,这使得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古代文化的显著特点。地域化的文化内涵元素,是历史传承的结果,也是展示地方个性化风貌的重要方面,从它们具有的鲜明特征来看,是富有张力的深沉表现[5]。注重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底蕴是对建筑改造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历史街区建筑改造文脉传承中应当全面考虑到最大限度保持历史场景的原貌,使其具有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二)把握历史街区建筑改造设计中的空间布局

我国现存的历史街区,其宽度和现代化城市街道相比较往往较窄,因此对于建筑的改造设计就会加大其宽度,但正是存在这种改造误区,因此使得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为中断。如果盲目對道路的空间进行拓宽,或者是直接对临街建筑群改造成为高大、高层的样式,就会失去原有的历史感受。因此新型化城镇背景下对于历史街区的空间布局影响深远,在兼顾生产生活和旅游经营多项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尽量引入建筑中的自然生态元素,在改造住户居民环境时,尽量表达出文脉传承的意味。

(三)研究和维持历史街区文脉肌理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商业街模式被迫改造外,还应该考虑到当地的地方特色,将时尚前沿中富有时代气息底色和不同历史街区保留的建筑群特色两者相结合,整体设置历史街区整体构造和空间布局,打造出历史街区建筑改造文脉传承的肌理,为文脉继承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许多具有中华老字号的商店,富有浓厚的民国气息[6],从商业利益的角度考虑,商业活动充斥着社会发展浪潮中,而通过分析历史街区的文脉肌理,可以将这种富有特色的文化气息历史传承下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越来越重视到对历史街区建筑的改造文脉传承,这对于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深远影响。作为历史街区建筑的改造设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精髓,并且和地方风俗和民情相结合,将历史街区建筑改造文脉传承成为古建筑改造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樊少鸣.浅谈历史街区仿古建筑设计中的文脉传承[J].装饰装修天地,2017,(23):163

[2] 王丽珍.浅谈历史街区仿古建筑设计中的文脉传承[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7,(6):140-141

[3] 丁佳欢,耿涛.苏州古城改造下的建筑语言分析 ——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J].艺术科技,2017,30(9):309

[4] 周宁,范熙晅,吴龙杰等.历史街区的文脉传承与复兴——南京南捕厅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J].新建筑,2017,(3):88-93

[5] 吕渊.浅谈当代仿古建筑设计中的文脉传承[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1087

[6] 胡俊. 基于地域文脉传承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浙江横店万盛街改造为例[D]. 浙江工业大学, 2016

作者简介:莫圣杨 男 1981.9 广西 本科 副教授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装饰设计与施工 民族文创产品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新型城镇化
增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的必要性与发展动因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