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平直肌移位术对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8-06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附着点共同性直肌

冯 芳 陈 洁

(温州医科大学 温州 325035)

斜视是目前眼科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斜视是指任何一眼视轴偏离的临床现象,可因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异常引起[1]。临床上主要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及A-V型斜视较常见。A-V型斜视可以理解为在垂直方向上有非共同性的水平斜视[1]。有人主张在退后或缩短内外直肌的同时将两眼同名水平肌肉附着点向上或向下移位来矫正A-V型斜视[2]。本文通过对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6例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术对该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6例斜视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斜视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符合水平直肌移位术的适应症。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次研究的5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最小5岁,最大为55岁,平均年龄为(23.67±10.25)岁;其中13例患者为未合并斜肌功能异常A型斜视患者,20例患者为未合并斜肌功能异常的V型斜视患者,23例患者为共同性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但未伴有垂直直肌功能异常。

1.2 方法

1.2.1临床检查方法

(1)术前检查:包括视力检查、裂隙灯及眼底检查、斜视度检查及眼球运动检查、眼底照相检查法。(2)术后检查:斜视度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及眼底照相检查。其中视力检查包括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裂隙灯及眼底检查排除眼部疾病,采用三棱镜遮盖法或同视机法测定斜视度,主要包括患者的原在位和相关诊断眼位斜视角。患者在实施手术前后,采用同视机法对患者同一眼上方进行单眼水平直肌移位术观察患者主观旋转斜视,采用眼底照相检查法评估患者客观旋转斜视情况,通过眼球运动情况检查,检查斜肌功能的亢进程度。

1.2.2手术方法

(1)共同性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患者采用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治疗:术中将患者的外直肌及内直肌行后徙或缩短术的同时,联合水平直肌的肌止端向上或向下移位以升高或降低眼球的位置,肌肉移位的距离为3~7mm。(2)对于A-V型斜视患者采用水平直肌垂直方向移位术治疗:术中将外直肌的附着点向A-V的开口方向移位,内直肌的附着点向A-V的尖端方向移位,附着点移位的幅度为5~8mm。

1.3 手术效果评价

患者术后垂直斜度低于2Δ,则表示满意;患者术后垂直斜度为3~5Δ,则表示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共同性水平斜视伴有小角度垂直斜视的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效果:此类患者均不伴有垂直直肌功能异常,共23例,其中共同性外斜视16例,术前水平斜视角为40Δ~120Δ,上斜视角4Δ~10Δ,共同性内斜视7例,术前水平斜视角为40Δ~90Δ,上斜视角3Δ~9Δ。在同一眼上施行内直肌或外直肌后徙或缩短术联合肌止端向上或向下移位3~7mm,矫正上斜视2Δ~7Δ,术后残余上斜视2Δ~4Δ,眼球运动均无异常。

A-V型斜视的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效果:13例为未合并斜肌功能异常A型斜视患者,单纯施行水平肌垂直移位术,可矫正垂直非共同性6Δ~14Δ。20例为未合并斜肌功能异常的V型斜视患者,施行外直肌的附着点向A-V的开口方向移位,内直肌的附着点向A-V的尖端方向移位,可矫正垂直非共同性5Δ~15Δ。所有斜视患者同视机检查未见主观旋转斜视,术前术后眼底照相发现客观旋转斜视变化不明显。

手术效果分析本次研究56例斜视患者采用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后53例患者满意,满意度为94.64%,见表1。

表1 患者手术满意度分析

组别例数构成比满意5394.64%不满意35.36%χ2,Pχ2=89.29,P=0.01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患者眼球处于原在位,外直肌和内直肌的作用平面与视轴保持一致,水平直肌可以维持其正常的作用机能[3]。一旦患者的水平直肌肌止端向垂直方向移位,此时患者的外直肌和内直肌肌肉作用平面与同视轴无法保证在同一平面,进而导致患者的水平直肌作用异常,导致垂直非共同性斜视的产生[4]。

水平直肌移位术指将外直肌和(或)内直肌的肌止端向垂直方向移位。这种手术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肌肉的作用平面与眼球旋转中心之间的关系来达到改变肌肉功能位置的目的,并可以改变肌肉与视轴的方向,转换原有肌肉的主次作用关系,从而达到矫正垂直非共同性斜视的治疗目的。

对于共同型斜视患者,患者临床特征主要为眼球无运动障碍[5]。当患者水平直肌附着点发生异常时,则会导致患者出现垂直斜视,通过采用手术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内外直肌附着点进行上下移位,进而有效的降低垂直斜视的发生情况。

A-V型斜视患者如果合并斜肌功能异常,首选的手术是斜肌手术[6]。一部分A-V型斜视不伴斜肌功能异常,有可能是水平直肌的附着点异常导致。1967年,Goldststein提出单眼水平直肌移位治疗A-V征;1971年,Knapp提出双眼水平直肌附着点垂直移位治疗A-V征。肌肉附着点向上或者向下移位之后,水平及垂直方向的肌肉力量重新调整,则可矫正垂直非共同性斜视的目的。

本次研究对56例斜视患者经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后,患者眼球运动均无异常。共同性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患者矫正上斜视2Δ~7Δ,患者残余上斜视2Δ~4Δ;未合并斜肌功能异常的A型斜视患者的矫正垂直非共同性6Δ~14Δ;未合并斜肌功能异常的V型斜视患者的矫正垂直非共同性5Δ~15Δ;所有患者在采用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后垂直非共同性均较术前有所改善。

综上所述,斜视患者采用水平直肌移位术,根据患者的不同分型选取最佳的手术方案治疗可以有效的矫正共同性垂直斜视和A-V型斜视患者的斜视度,进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附着点共同性直肌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合并附着点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肌肉骨骼超声在指导银屑病关节炎临床分型中的价值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异性原因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图像与风格——略论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MSCT评估钩突上附着点分型及引流途径的临床价值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