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胃肠间质瘤患者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
2018-08-06林俊快
林 俊 快
(惠东县妇幼保健院 惠州 516300)
胃肠道的间叶组织为胃肠间质瘤的起源,胃肠道间质瘤过去在临床上常常被认为是平滑肌肿瘤,而胃肠间质瘤在1998年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疾病类型,以此也提升了医学工作者的重视度[1]。直到21世纪初胃肠间质瘤的认识程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对其治疗的临床效果也较为满意,尤其是伊马替尼靶向治疗方法作为一种个性化治疗方案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本研究对个性化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进一步深入探究,将2015年1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分组实验,比照常规治疗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比照过程和结果作如下说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的实验样本选自我院收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50例,以2015年1月~2017年3月为样本选取时间段,抽签方法进行分组,常规治疗方法的25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包含15例男性患者及10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44~75岁范围中,年龄平均为(61.78±1.45)岁;而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的25例患者归为实验组,包含14例男性患者及11例女性患者,年龄均在45~75岁范围中,年龄平均为(61.55±1.36)岁。所有患者均对本实验知情,并自愿参与其中,对知情同意书进行了签订。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基本信息经统计学软件验证分析,得出P>0.05的验证结果,统计学未具有意义,两组比较数据可比性显著增强。
1.2 方法
常规治疗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即辅助性放疗等,而实验组患者则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即予以甲磺酸伊马替尼(Novartis Pharma Stein AG,批准文号:H20100264)进行治疗,3次/d,400mg/次,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30d的连续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照。
1.3 评价指标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除时间、住院天数为本实验的评价指标。
1.4 疗效评价标准[2]
若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消除,胃肠道功能得以恢复,间质瘤消失评价为显效;若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显著缓解,胃肠道功能也显著改善,间质瘤缩小>50%评价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和胃肠道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或加重,间质瘤缩小<50%评价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工具
本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比照数据整理和分析均选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为统计学处理工具,χ2检验表现形式为n(%)的计数数据,t检验表示形式为均数±标准差的计量数据,统计学具有意义判定以P<0.05为标准。
2 结果
2.1 比照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
相比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8.0%),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0%)得以显著提升,两组比照数据经统计学软件检验,得出P<0.05的验证结果,统计学具有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照结果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实验组2513(52.0)10(40.0)2(8.0)92.0%对照组257(28.0)10(40.0)8(32.0)68.0%χ2-4.5000P-<0.05
2.2 比照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和住院天数
对比对照组,实验组临床症状消除时间明显缩短,住院天数明显较短,两组比照数据经统计学软件检验,得出P<0.05的验证结果,统计学具有意义,见表2。
3 讨论
胃肠间质瘤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包括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及上皮样-梭形细胞混合型3种组织学瘤细胞形态,其中梭形细胞型胃肠间质瘤为梭形细胞形态,平滑肌细胞浅见于染色,没有清晰的边界,短梭形或杆状细胞核,空泡存在于细胞核的一端;而上皮样细胞型胃肠间质瘤为多角形上皮样或椭圆形或圆形上皮样形态,红色胞浆,椭圆形细胞核,可见核仁;而皮样-梭形细胞混合型胃肠间质瘤主要构成为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这两种细胞并没有规律的分布,数量差异也不大,一般情况会存在组织坏死、出血、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部分玻璃样变出现在血管壁,血管扩张情况出现[3~4]。胃肠间质瘤免疫组化标志物主要为DOG1和CD117,其中DOG1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而CD117有较高的表达率,因此,对DOG1和CD117进行检测可将胃肠间质瘤诊断率提升[5]。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和住院天数比照结果
组别例数临床症状消除时间(d)住院天数(d)实验组258.01±2.0810.22±2.35对照组2513.36±2.3616.45±2.02t-8.503410.0521P-<0.05<0.05
在胃肠间质瘤治疗中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治疗为一种个性化治疗方案,其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在体外甲磺酸伊马替尼于细胞水平上对Bcr-Abl酪氨酸激酶进行抑制,可对Ph染色体呈阳性、Bcr-Abl呈阳性细胞系细胞的新鲜细胞增殖进行选择性抑制,并对其凋亡进行诱导,同时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对干细胞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进行抑制,进而对干细胞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对细胞的介导行为进行抑制,该药品主要适应症为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发生转移的患者及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中,治疗效果较为理想[6~7]。本研究予以实验组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从本研究结果中显示:相比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8.0%),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0%)得以显著提升,实验组症状消除时间(8.01±2.08)d也明显缩短,住院天数(10.22±2.35)d也明显较短,两组比照数据经统计学软件检验,P<0.05,统计学具有意义。可见,与常规治疗相比较,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不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可将患者临床症状消除时间及住院天数缩短,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个性化治疗方案应用于胃肠间质瘤患者治疗中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大范围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