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教材阅读方法
2018-08-06定州市第二中学马静辉
定州市第二中学 马静辉
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认识的过程,对于已经成为过去的客观历史事实本身,我们往往通过阅读的方式来进行了解和认识。阅读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历史阅读能力的重要地位被充分强调。阅读能力作为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之一被放到了首要位置,可见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新课程历史改革的首要目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把握背景线索,同时能够拓展历史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和阅读记忆量,远胜于其他学科,历史教科书以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将丰富的历史知识浓缩到薄薄的几本书中。同时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对阅读的要求也进一步深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教材阅读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阅读目录,总揽全局
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是贯穿全书的“链条”,把握住这根“链条”,就能从宏观上掌握全书结构和基本体系,现行高中历史三本必修教材分别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划分模块,又分别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为线索串联。
同时每本教材中各章、节、目构成了“链条”上的“扣、环”,它们又独立构成了各自章节的分“链条”,把某一主题按演进顺序串联起来,通过阅读课目可以形成这一历史发展主题的清晰脉络。
例如,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划分了先秦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生、演进、强化历程。必修三第一单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主题,将教材设置为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一课“百家争鸣”)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儒学受打击和复兴(第三课“宋明理学”)到最后的自我批判(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几个环节。在新课教学前、教学中以及教学后的反馈阶段都要引导学生对书本目录进行阅读,通过阅读紧抓线索,扣住环节,系统地了解历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二、设计提纲,整理线索
历史记录,大都是根据时间线索展开叙述的,在历史事件分析中突出了因果关系,一般构成为:背景(原因、条件),过程(内容、表现),结果,影响(意义、作用)。教师要理清楚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设计一个合理的阅读提纲,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例如,在必修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中,可提前给学生列出主要线索,让学生自主阅读、总结各个时期出现相对应“主题”的原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如图1)。
图1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不难得出结论,如“夹缝产生”可以从第一节前两目内容得出,“初步发展”可以从第一节第三目总结,“短暂春天”至陷入绝境对应第二节内容。而新中国成立后的“获得新生”则需要拓展知识来补充,可以让学生课下检索资料、自主探究。
三、 设置问题、善学多思
在一些知识点比较密集、重难点比较集中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在阅读中思考问题的答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对于直接阅读可以得出的结论可以前置问题,需要在分析、比较和迁移的基础上才能掌握的内容可后置问题。
以“启蒙运动”教学为例,教师对本课基础知识进行整理后,设置前置问题:为什么要“启蒙”(背景和目的),为什么能“启蒙”(条件),“启蒙”是什么(内容),“启蒙”后发生了什么(效果和影响)?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直接得出结论。但是让学生仅思考这些问题,本节课则会变成流水账,想要学生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形成知识的迁移、情感的升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后置的问题,例如:自然科学和理性的相互关系是如何体现的,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关系如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联系和区别、启蒙的启示等。在思考后置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必要时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
教材上本身就设置的“学习思考”问题,能够对教材中部分重点内容的学习起到强化作用,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堂上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习惯。练习是一种经常性、系统性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复习巩固的实践活动,教材后所附习题“自我测评”和“材料阅读与思考”,起到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和归纳、对表述能力的考查的作用,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作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
四、细节处理、知识迁移
(一)注意图片、数据阅读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相应的数据表格,这些信息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学生在阅读历史知识时,要重视图片和数据的作用,仔细阅读、认真分析,从中获得相关的历史信息和知识,做到图文转换,学会运用图表展示问题,对图表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要能够准确论述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二)注意引言、小字、注释
教材中部分专题的引言囊括了本专题历史的基本线索、基本特点、主要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地位与作用。置于课文之首的课前提示,对一课的内容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和短评,点出了重点知识,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学生在学习中易忽视小字部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教材中“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内容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因此阅读小字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丰富历史知识,开阔视野。
(三)注意比较阅读
将具有相似内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阅读,寻找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一般规律。例如,在学习“资产阶级代议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代议制形式进行对比阅读,并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如政体形式、法律文献、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元首与议会关系、政府首脑及产生、共同点);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可以将其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比较。这一阅读方式利于学生的认识和记忆,也能在对比的过程中寻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四)注意迁移扩展阅读
人民版教材后附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阅读,教师也可以提供或推荐一些其他书目或文章,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已经学过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感受阅读的乐趣。
五、结语
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中的基本能力,而其他如观察、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基础。历史阅读能力的提升是高中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和必备条件,加强历史教材的阅读指导,是我们教学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