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亮爱之心灯

2018-08-02李凤红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学理何谓余秋雨

李凤红

黑色的封面,上面赫然印着“何谓文化——余秋雨”几个鲜亮的红色大字。这样的封面设计,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位庄重、严肃的老者,心中顿生敬意,却也油然而生畏怯之心:我能读得懂吗?打开书,读下去,余秋雨先生对文化内涵深入浅出的阐述可谓字字珠玑,目光在字里行间流连,反复咀嚼,愈见滋味。

余秋雨先生从四个方面回答了“何谓文化”: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我认为学理的回答最专业,生命的回答最震撼,大地的回答最令人景仰,古典的回答最不容置疑。学理的回答部分余先生将文化的最终目标定义为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我深表赞同。文化不是多么高不可攀的知识顶峰,文化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有没有文化不取决于学历的高低。文化关乎着整个社会的温度,文化是深深植于我们内心的爱和善良。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他个体,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远离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进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地对待工作和生活,清晰地处理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掩卷沉思:作为一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我如何践行文化的学理内涵呢?我想郑重的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便是“点亮爱之心灯。”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以当教师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可见其对培养人才之热爱。是啊,爱,自然会衍生无穷的快乐。點亮爱之心灯,爱工作,爱学生,以朝拜者的执著,以爱和善良为双腿,行走在教育学生的路上,终将引导自己和学生走向文化。1997年,我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走上了三尺讲台。爱是师生心灵交融的彩虹桥,没有爱的教育本身就是缺失的教育。教师的爱应该是清辉一片,撒播每一个角落。“我们做教师的,永远是一片叶子。”韩静霆笔下的人物赵老师的这句意蕴深邃的话时刻激励着我,我自知我就是一片绿叶,但绿叶也应该有自己的颜色。有价值的生命,无不为自己的选择而苦苦追求,其生命也因此增加了厚度。参加工作二十一年来,我始终奋斗在一线,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我愿意做一个不懈的追求者。

“爱出者爱返”,我喜欢这句话,我对工作对学生的爱总会在不久之后得到回应。爱人者,人恒爱之。教师乃一校之魂,教师用爱和责任送一只只雏鹰翱翔于蓝天上,用爱和责任催一朵朵花蕾绽放于晨曦中,用爱和责任书写着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谁连续多年带毕业班,长年坚持上晚自习,很少有时间正常下班?是谁将生了病的仅仅三周的孩子扔在家里,只为不耽误学生一节课?是谁总带差班,凭着不懈的努力、出众的教学技艺,年年都能扭转劣势,反败为胜?是谁月子还没坐满就将嗷嗷待哺的女儿撇在家中而义无反顾地走上工作岗位?是谁自从走上三尺讲台便不再享受漫步街头的闲情逸致、徜徉湖畔的浪漫情怀,而一心埋头案前、奋笔疾书?我无法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子,我已经不记得这些爱之赞歌是由谁唱响,也不必记得。

“历尽艰辛终不悔,此生只爱孺子”,且不去回首古代,只看眼前,多少人用生命在诠释这句话,用一辈子的时间在诠释爱和善良,诠释文化。比如,谢晋导演,比如,巴金老先生,比如,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该时时翻阅,常常品读,提醒自己人生的方向不要偏离。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世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敬仰,一是我们头顶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而我最敬仰的道德准则即善良、有爱,无论关系亲疏、远近,无论是对他人、对工作、对事业,都能用爱和善良去指引并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想此时,“文化”已在我们心中。

猜你喜欢

学理何谓余秋雨
笑一笑 唱一唱
镜子里的白胡须
余秋雨投其所好
余秋雨投其所好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偷猪”引发的血案
选择
旅行梦想促就科学新知
学理支撑,目标精准,评价引导
余秋雨究竟捐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