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事
2018-08-02羊白
羊白
1
有一年我去一所中學做讲座。并向这所学校的图书馆赠送了我的几本书。做完讲座,我留下了自己的通联,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扰可以和我交流。因为我有一颗童心,我沉迷于写成长小说。其实是当笔记来写的。我愿意和他们交流。也能体会他们的处境。成长,实在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同时又很残酷。每个孩子被上帝安置在不同的家庭。别无选择。但这别无选择里,一定有缝隙,让你从自己的处境里斜逸而出,开出别样的花朵。这是你的命运,也是你的财富,你独特的体验,必定会进入你的个性。
大概半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个女生的来信,她说她看了我的书很是感动。而且有了自己动手写的冲动。她说,原本苦涩的事情,写出来却是美的,她问我这是为什么。我能感受到她的激动,并初步断定这个女孩已经触摸到了文学的琴弦。我对她进行了鼓励,并简单讲了文学疗伤的意义,希望她能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写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的过程,发现自己的过程。
一周后。我再次收到了女孩的信,她写了下面这个故事:
我十四岁那年,父亲决定送我到县城读书。父亲说城里的教学质量高,考大学有保障。还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该花的钱就得花。心疼芝麻丢了西瓜,不划算。
起初。我住校。然而因为身体一直比较弱,再加上刚进入一个陌生环境,老生病。父亲一咬牙,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要给我陪读。
父亲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在城里找份工作并不容易。考虑来考虑去,他决定拉板车。父亲说,拉板车不用怎么投资,力气就是成本。再者,也自由,想拉就拉,不想拉就收摊,不用看谁的脸色。
在我们租屋不远处,有个大型家具批发市场。父亲就去那里找生意,越是刮风下雨天,父亲守的时间越长。父亲说,那里生意还不错,只要肯守,一天最少可以挣到五十块钱哩,让我一心一意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
家具市场在老城区,交通不好。因此一般不让机动车进去。买走的家具,主要靠板车来拉,因此市场门口拉板车的人特别多。有一次放学我经过那里,仔细数了一下,至少十五六辆,可见竞争激烈,父亲并不容易。
我心生好奇,父亲是怎么给人家拉东西的?听说,一般还要送上楼,父亲那么瘦小,他能背动吗?他在车把上挂了一个大杯子,渴了可以喝一口。饿了呢,父亲舍得在外面买个饼子吃吗?还有,没有生意时,他是怎么度过的,也和其他的车夫说笑,打牌?
我开始留意。可我每次放学经过的时候,几乎就没遇见过父亲。我想:父亲是有意在这个时间段躲着我吧,他不想让我看见他卖苦力的过程。父亲是个爱面子的人,这我知道。因此我虽然好奇,却从不过问他拉板车的事情。他也从来不主动给我说,就像与我无关,只要我好好读书,其他的都可以不用过问。
有天最后两节是体育课,体育达标后,我向老师请了假,打算早点回出租屋给父亲包顿饺子,好给他一个惊喜。
到了家具市场门口,我特意放慢了脚步。透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找见父亲正仰脸和一个身材高大的买家在进行交涉。我藏在一辆面包车的侧面,听见那男人说:“三十,三十就装货。”父亲坚持要五十元,说这么大一张床,还要上那么高的楼层,不好背。买家正犹豫,另一个拉板车的凑了上去,小声说:“四十元怎么样,我去。”买主指着那人说:“好吧,四十,你拉。”
父亲急了,冲到买家的身边诡“走走走,四十。我来拉。”父亲正准备装货。买家却神气地用胳膊把父亲挡住了,大声说:“去去去,不用你,一点不实在。”
父亲说:“怎么不实在了,我都跟你半下午了,做生意不都讨价还价嘛。”
买家轻蔑地说:“瞎扯,你拉个板车还算做生意?一边待着去!”说着,胳膊一挥,把父亲拨了个趔趄。
眼看到手的生意飞了,父亲无限懊恼,重重地踢了一脚板车。他斜靠在车把上,眼睛茫然地看着涌动的人群。
我平时很少哭,眼睛却顿时湿润了。父亲为了挣钱供我读书,低三下四地和买家讨价还价,如今生意飞了,被人嘲笑,他如果知道我看见了这一幕,必定会无地自容。那些我看不见的日子,他遭受过多少屈辱?他以为他不说我就什么都不知道。
我赶快躲了。我得给父亲面子,让他的自尊心有个安放的地方。我是他的女儿,不能给他安慰,只能是悄悄走开,在心里责怪自己的无用。
回到出租屋。我一边包饺子,一边告诉自己,等会父亲回来,我一定要装作什么事情也没发生的样子。而且,我一定要笑着,多给父亲讲讲学校里的事情,多说一些高兴的话题。因为,我能给父亲以安慰的,只能是这些。同时我清楚,我才上高一,父亲拉板车的日子还很长,很长……
信的末尾,这个女生对我表示了感谢,说幸亏我到他们学校去讲座,幸亏和我通信。把积压心中的故事写出来,她觉得坦然多了,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自卑难过。而且,她高兴地说,从今之后,她也有了自己的成长笔记。
2
那次讲座之后。先后有六七个男女同学和我书信交流,持续时间在一年左右。让我惊奇的是,五年之后,有个同学又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他在读大四,马上就要毕业。随信他附上了一篇文章,想让我看看。文章的标题是《我的第一次打工》:
在我刚上高二,父亲干活时不慎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幸亏不是很高,只是骨折而已,但发生如此变故,我的心里揪了起来。我意识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父亲都无法干力气活了。而母亲多病。除了种几亩田地,实在没有什么挣钱的渠道。挣不来钱,我怎么继续学业?整整三个晚上,我失眠了,不得不考虑这个严峻的问题。
思来想去。我认为自己必须得有所行动,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这高尚的想法让我激动,热血沸腾。可天一亮,一切皆散了。我会干什么?又能干什么?我一个学生,没有成片时间,只能是用课余时间打零工。打什么工呢?有人要我吗?
我想到利用星期天做家教,也制作了小广告,张贴到周边的几个小学,可我连电话号码都没有,留的是一个同学家里的座机,好不容易有个人打过来,听说我是一名高中生,当即挂了电话。
我想,我一个农村孩子,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吃苦,干不了家教,干体力活总该行吧。我去了几家工地。人家嫌我年龄小,重要的是只有星期天,人家不好安排。
我又到火车站的货场,看有没有搬运的零工可做。到货场一看,像我父亲那样的力气的人多的是,根本轮不到我。我沮丧极了,感觉自己真没用。走出校园。才发现世事如此艰难。我心灰意冷地往学校走,感觉日子是数着过的,再过不了多少天,家里就断粮了,我该从何处寻生活费?
走到学校外的饮食一条街上,我饥肠辘辘,想吃碗面条,却舍不得花钱。猛然之间,我灵光一闪:我可以给老板洗碗洗盘子呀,即便挣不到钱,挣回一碗面也行吧。我鼓足勇气,对老板说了我的意思,脸涨得通红。老板知道我是学生,兴许是出于同情吧,欣然答应了,说只要我洗够一百个碗,就能免费得到一碗面。
这次成功的尝试给了我莫大的鼓舞。第二天,我去生意更好的几家饭馆推销自己。一般来说,中午12点到下午1点30分这个时段吃饭的人最多,我们也刚好放学。我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打工。当时碗膜还没有普及,每个饭馆都有专职的洗碗工,尤其中午这个高峰期,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我不知道行情是什么,我的要求很低,只希望能管我一顿饭,至于能给多少工钱,我不抱希望。
我当时的样子肯定是可怜兮兮的。一家饭馆拒绝我,我又进了另一家饭馆。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小船,荡来荡去却找不到一个停靠的点。
让我无法理解的是,上次接纳了我的那位老板也拒绝了我,我很失望,不清楚他的顾虑是什么。我几乎都不抱希望了。就像故意要作践自己似的,命令自己必须把这条街走完,把该做的努力做完。也就死心了。
我走进一家面馆,机械地、结结巴巴地向一个短发的女老板表白起来,我说:在12点到1点30分的时间段里,吃饭的人最多,我可以洗碗端饭打杂,报酬是管一顿饭,再给一块钱,我会利用空隙时间吃饭,绝不耽搁生意……
女老板个子不高,身体发胖,她正在揉面,动作娴熟。她笑眯眯地看看我,不说话。我以为她在敷衍我,我正考虑要不要撤退时,她猛地把手里的面往案板上一扔,竟爽快地答应了。我几乎不敢相信,惊慌失措,喉咙发硬,欣喜交加。我敢說,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刻。我终于把自己兜售了出去,虽然只有一碗饭、一块钱,但这足够证明我是有用的,是可以挣到钱的。
接下来的日子,我的脚底像是装了滑轮,一下课就要往饭馆跑,快上课又往学校赶。有免费的饭可以吃,有一块钱的收入在那等着,我干劲十足,手脚勤快,嘴虽笨点,但态度还是蛮诚恳的。处处替老板着想。甚至,我的免费的午餐,我要求老板不必破费,就把顾客不要退掉的面给我煮一下就行了。老板看我实诚。也就有了长期用我的打算。
中午这顿免费的午餐,我会尽量吃饱,早晚吃个馒头,这每天的一块钱,几乎就是纯收入。我仔细算了一笔账,一个月可以挣到二十多元钱,日常的花销足够了,完全不必再问家里要钱了。
这份洗碗的工作我干了一年半。起初遇到来吃饭的同学心里紧张,表情不自然。但逐渐被同学们知道后,反而轻松了。毕竟,自食其力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相反,许多同学佩服我,老师也夸我懂事,还给我申请了助学金。
临近高考,学习越来越紧张。权衡之下,为了考出好成绩,考个更好的大学,我辞掉了那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说实话,我不合得,但我更清楚,在这个时间段,最重要的是什么。既然我是家里的希望,我就要让希望充分燃烧。
他这篇文章有血有肉,感情真挚,我读后很是欣赏。
我问他,为什么现在才想到写这样一篇文章。之前就没有想过吗?他说,不可能不想。但也就想想而已,从没想过要把这件事仔细写出来。因为临毕业,要找工作,他想自主创业,参加了一个创业计划大赛,专业考量之外,导师还布置了一份额外的作业,那就是写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第一次打工”。在写这段往事的时候。他也同时想起了我,因此寄给我看看,算是帮他审一下吧。
我问他,写出来之后,感觉怎样?
他说,感觉很好,很奇妙。你也许不信,那家我打工的面馆,那个女老板的名字我一直记不起来,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起来了,她叫巧云。你说怪不怪,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想起来了。
我本想说,这就是文学神奇的地方吧。但我最终说的是。缘分。他,和巧云,和我,我们能够走进同一个文本,这本身就是一种机缘。
3
这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女孩,告诉我的故事。
她是城市女孩,家庭条件不错。可正如她所说。条件好有什么用?条件好也有烦恼。成长总是有代价的。
这个聪慧的女孩。性格豪爽,但其实又蛮自闭的,我能感觉到,她有许多秘密没有告诉我,这是一个敏感的少女对自己必要的保护,我能理解,也从不追问。她在信中讲得断断续续。我竭力做一个倾听者,抛开猎奇心理。不为故事的完整去暗示、渲染、误导,甚至是压榨她,我在给她的回信中不提任何建议。因为我发现没有人能大言不惭地以“生活导师”自居。我没有能力介入她的生活,只好安静地祝福她,以一个隐身人的身份,陪着她成长。
为了方便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我以揣摩的心理,并沿着她大大咧咧的性格,写成了如下的文字:
那年我12岁,他13岁,被我们的父母硬生生地放置在了同一片屋檐下。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我妈是他的后母。他爸是我的继父。我们谁也不理谁,不得不说话的时候,我会叫他“姜疙瘩”,因为他姓姜,个头还没我高。而他会毫不客气地回敬我“菜包子”,因为我姓蔡。
“姜疙瘩”喜欢踢足球。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球场上跑。我气不过的是他每次踢完球回到家的那身汗味。尤其是他乱扔臭袜子的毛病。我抗议过多少回了。他依然我行我素。我见一双,就往垃圾袋里扔一双。有一次,他找不到袜子穿了,竟然偷拿了我的一双。我以不吃饭来示威。姜叔叔就掐住他的脖子,让他立即脱下来并马上给我洗干净。结果第二天早上,我写好的作业本不见了。我大闹。他美美地吃了他爸两巴掌。
这样的交锋不知发生了多少回。我们都有些控制不住。想置对方于尴尬的境地。父母也拿我们没办法。因为他们不过是我们彼此的叔叔阿姨,他们所能做到的便是小心翼翼地想尽各种办法来息事宁人,使这个拼凑起来的家庭尽量保持平衡。
姜叔叔曾多次和蔼可亲地说:你们现在是兄妹。要相互帮助,爱护对方,懂吗?
我们都埋住头,很懂的样子。姜叔叔一走,竟同时笑了,笑得稀里哗啦。兄妹!我们是兄妹吗?不是。我们承受不起。也不打算掺和在一起。如果非要我承认,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不要相信哥,哥只是个传说。
我们的交战除了对贫乏的爱的渴求外,更多的是日常的摩擦。比如他霸占了电视机,我就急眼;我抢先一步,他则坐卧不宁:哪里有什么谦让和宽容,有的只是硝烟。在这样一个拼凑的家庭里,我们都有点玩世不恭。不相信人与人之间会有真情。
为我们之间的战争。他爸和我妈没少伤脑筋。甚至于,后来都不抱怨了。承认这是一个组合家庭必然所面临的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又直溯原来各自家庭的罪孽,使他们对我们的教训也不能做到理直气壮。更多的是忍气吞声。
渐渐地。我们不再当着大人的面发生冲突。我们的叛逆也在成长。
我们可以不容忍对方,可总得顾忌一下自己亲爹亲妈的心情呀。看着他们小心翼翼的样子,有时候我坚硬的心也会柔软下来,承认他们确实不过是夹板里的老鼠。
我们开始热衷于玩那种桌底下的游戏。一方面可以锻炼智商,另一方面好以此来排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浓的孤单。
在我15岁生目的那天,“姜疙瘩”主动为我买了一个蛋糕,全家都很高兴。姜叔叔极力夸奖了他。当蛋糕切开,才发现里面裹着蜜糕。我讨厌一切甜食,这点“姜疙瘩”不会不知道。他明显是故意的,还肉麻地喊我一声妹妹。给我盘子里放了大大的一块。我尽量保持微笑。吃光了。他对我的“好”。我自然是要报答的。第二天早上,我主动出去买早餐。在他的豆腐脑里。我埋进了满满一勺芥末。看着他从餐桌上弹起来,翻江倒海地冲向卫生间,我的心里乐出了九十九朵花。我就是要他知道,姑奶奶不是那么好惹的,哥哥也不是那么好当的。结果,他的喉咙肿了半个月,声音都变了。他对我恨得牙痒痒,我對他的恨不屑一顾。
就这样,我们在彼此的折磨里又度过了一年。“姜疙瘩”16岁那年,姜叔叔考虑到他学习不怎么样,把他转到了一所足球很强的高中,准备走体育特长生的道路。新学校在郊区,离家远,须住校,每个周末回来一次。“姜疙瘩”一走,屋子变得空荡荡的,我既兴奋又失落。没有了对手,单调的生活让人感到疲惫。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我和一个男生发生了纠葛。那男孩比我高一级,是“姜疙瘩”原来的同班同学。因为和我家住一个方位,我们天天乘同一路公交车回家,时间长了,少不了说几句话。在某些同学看来,却成了不得了的事情。我们谈恋爱的事,很快被同学们传开了,一度闹得沸沸扬扬,让我很是苦恼。
这件事情,我不知道“姜疙瘩”是怎么知道的。一个周末,他在我的一本书里夹了一张卡片。我打开一看,上面写的是:有事告诉哥,哥是你的靠山。
我觉得好笑。我有事没事关他什么事?让他来教训我?我当即扔掉,又捡起来,把那个多事的“哥”剪下来,从门缝里塞进了他的房间。总之,我不稀罕他假惺惺的关心。我认为“姜疙瘩”是在看我的笑话。从此之后。我对他更是爱理不理。
后来,我们都顺利考上了大学,天各一方,偶尔通个电话。
在我大学期间,母亲突然病倒,住进了医院,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业,母亲瞒着我,“姜疙瘩”一直在医院里照料她。等后来我知道,赶回老家医院,我以为“姜疙瘩”要抱怨的,没想到他眨巴着疲惫的眼睛对我说:有哥在,你放心好了……
也就是在那一刻。失魂落魄的我有了那么一点感动。
岁月就是这样奇怪,出其不意地把两个不相干的人安排到了同一片屋檐下。我原以为,我们之间是不会有手足之情的。然而我错了。在两根木头的恩恩怨怨的打打闹闹里。终究还是生出了关爱的绿叶。
我把这个故事写好,寄给那个女孩。她看后很是吃惊。她说我篡改了时间,前半部基本真实,但后面的故事还没发生呀!你凭什么要这样写?虽然她读后很感动,觉得很温暖,但她对自己的故事依然没有把握。
我说,这就是小说神奇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等故事结束再写呢?人生有完整的故事吗?为什么不能在故事进行的途中,从前面的脉络和气息里,走出一个合理的结局呢。
她对我的观点表示认同,并坦言从我的文字里意识到了一些东西,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会珍惜的。
有意思的是,十多年后,这个女孩成了我的同事。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部门,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我们隶属同一个总公司。谋面之后难免闲谈。她非常激动地给她办公室的同事们讲,我是个了不起的人,用一个虚构的结局,竟然真实地影响了她的人生。
我说,此话怎讲?你可高看我了。我不过是个小文人而已。
她愉快地说,借你那篇小说的吉言,我和我哥后来的关系还真挺好的。虽然不是你写的那个版本,但大致相同,我们最终还是在岁月的长河里和解了。我们有各自的家庭,在不同城市生活,平时也很少往来,但心里真的很踏实,有什么事会在电话里讨论,过年过节和父母聚在一起……前前后后想想。这实在是奇妙呀!
看她笑得如此开心。我反倒难为情了。因为我当初写那个故事的时候,压根就没想这么多,不过是出于关心,通过文字让她看看自己的照影而已。影影绰绰之中,还真对她的成长构成了影响。
万物生长,世界空茫。人是被他人改变的,还是被自己改变的,谁又能说得清楚。所谓的神秘,不过是虚实模糊在一起,激荡在一起,分不清晨昏,辨不出你我,却惊奇地从对方的门里看见了自己。所谓的奇迹,不过是某些固执的东西穿透了时空,释放出了我们耿耿于怀的部分,就像烟花一样,美得让人恍惚。这几个故事虽然平淡,但对于当事人来说,的确是奇妙。因为,我这个不相干的人,和他们的成长有短暂的陪伴。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