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翼手目(Chiroptera)动物分布名录
2018-08-02黄太福张佩玲龚小燕张佑祥王本忠刘志霄
黄太福,张佩玲,吴 涛,龚小燕,张佑祥,王本忠,刘志霄*
(1.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湖南吉首 416000;2.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国湖南古丈 416300)
湖南省简称“湘”,位于长江中游偏南,地处中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也是中国南北分界的重要过渡区域。境内山地广布,河湖众多,生境类型复杂多样,湘东、湘南、湘西山区的水系汇集于湘北的洞庭湖区,使全省的地貌构造呈现“马蹄型”的特征[1]。湖南省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使该省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湖南省省情介绍,http://www.hunan.gov.cn/jxxx/hngk/sqjs/)。
哺乳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动物类群之一,据李倦生等[2]2009年报道,湖南省境内计有哺乳类动物95种,但未给出详细名录,同时近年又发现了一些省内哺乳动物新记录种,并且《湖南省哺乳动物志》至今仍未出版,因而湖南省哺乳动物名录亟待整理。翼手目是哺乳纲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目,俗称蝙蝠,是真正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类群,大多数蝙蝠于夜间捕食农林害虫,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4]。
虽然蝙蝠昼伏夜出,研究难度相对较大,但21世纪以来,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一些蝙蝠种类在湖南省境内陆续被发现和报道[5~7]。早先,《湖南省志·第二卷·地理志·下册·修订本》(1987)记载有翼手目动物3科16种[1]。而后,国内外的哺乳动物学文献也对分布于湖南省的翼手类动物进行了一些记述,如:1997年出版的《中国哺乳动物分布》记录湖南省翼手类4科14种[8];2003年出版的《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记录4科16种[9];2005年出版的《中国哺乳动物图鉴》记录4科15种[10];2009年出版的《中国兽类野外手册》记录4科17种[11];2015年出版的《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记录4科21种[12]。尽管廖阳等[13]近期对潇水河永州零陵段蝙蝠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但迄今为止仍缺乏有关湖南省蝙蝠物种的完整名录与详细分布文献。鉴于蝙蝠的特殊生态价值与物种保护意义,项目组基于多年的野外调查和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湖南省域内的蝙蝠种类组成及区系分布特征进行了整理,以期为后续研究和物种保护实践提供支持。
1 研究方法
参考最新的翼手目分类系统和物种名录[4,14],收集截止至2018年1月1日发表的有关湖南省翼手目动物的科研论文,同时参考《中国哺乳动物种与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中国兽类野外手册》和《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9,11,12],初步编纂湖南省翼手目动物名录。之后,进一步查阅湖南省翼手类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湖南省各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等资料,同时结合项目组自2007年以来的野外调查资料及所收集的文献信息,整理形成完整的湖南省翼手目动物名录。此外,我们还综合相关文献[8~12,15]对蝙蝠的栖息生境、地理分布型和濒危等级予以归类整理,列于表中,以便今后深入研究及保护实践时参考。
2 研究结果
2.1 湖南省翼手目物种多样性与分布
截止2018年1月1日,在湖南省境内共记录翼手目动物 5 科 16 属 33 种(表 1)[5~8,13,16~40],占中国已知种类(135种[14])的24.4%,物种数低于云南省(75 种)、广东省(51 种)、广西壮族自治区(51 种)、贵州省(51 种)、四川省(43 种)、福建省(42 种)及海南省(37种),而高于重庆市(29种)、台湾省(28种)和江西省(27种)等省市[12,41,42]。其中,蝙蝠科是优势科,有12属18种,其次是菊头蝠科和蹄蝠科,分别为1属9种和1属4种,而假吸血蝠科和犬吻蝠科都仅有1属1种。依据《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43],分布于湖南省境内的翼手目动物有3种被评估为易危(vulnerable,VU),12种为近危(near threatened,NT),16种为无危(least concerned,LC),余下2种则未被评估。同时,本名录中被列入《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湖南省林业厅2015年12月29日发布,网址http://lyt.hunan.gov.cn/bsfw_71195/ggfw/ysdzw/201512/t20151229_2841425.html.)的蝙蝠有16种(占48%,其中VU 1种,NT 4种,LC 11 种)。
对这33种蝙蝠的地理区划分析显示:东洋界种类26种(79%),含3个分布型(东洋型15种,南中国型8种,云贵高原山地型3种);古北界种类2种(6%),仅古北型1个分布型;其余5种为广布种(15%)。对这些蝙蝠栖息生境的归类分析显示,洞穴和其他地下环境是蝙蝠的主要栖息地(表1)。
2.2 物种名称更正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湖南省翼手目动物的系统研究与整理,使得部分报道或报告中的物种名称存在误用或旧名再用的现象,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混乱或混淆。为了推进今后的相关研究,本文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其中的一些名称进行如下统一和更正:
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曾被视为鲁氏菊头蝠中华亚种(R.rouxi sinicus)[9,11],但近年基于染色体和形态差异已被提升为独立种[44],因而湖南省记录的鲁氏菊头蝠(R.rouxi)[18]和鲁氏(栗黄)菊头蝠(R.rouxi)[24]均应为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12,14,43]。
角菊头蝠(R.cornutus)和小菊头蝠(R.blythi)是同一物种[45,46],菲菊头蝠(R.pusillus)是小菊头蝠(R.blythi)的同物异名[47],而在最新的文献中学名R.pusillus的中文名为小菊头蝠,其余中文名和学名均未再记载[12,14,43]。因此本文将湖南省记载的日本菊头蝠(R.cornutus)[27]和小菊头蝠(R.blythi)[1,20,26]统一为小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
学名Hipposideros pratti的中文名应为“普氏蹄蝠”,因此将蹄蝠(H.pratti)[27]更改为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12,14,43]。
国内早期文献记载的双色蹄蝠(H.bicolor)应是果树蹄蝠(H.pomona)[48,49],而最新的文献中学名H.pomona的中文名为小蹄蝠[12,14,43],因此本文将湖南省记录的双色蹄蝠(H.bicolor)[1,18]更名为小蹄蝠(Hipposideros pomona)。
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和普通伏翼(P.pipistrellus)是不同的种,前者略大于后者,且前者腹部毛色较浅而后者较深[50]。从本课题组捕到的标本来看,其腹部毛色较浅,应归属于东亚伏翼(P.abramus),并且《中国兽类野外手册》[11]、《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12]等文献中均未指明湖南省有普通伏翼(P.pipistrellus)的分布。因此,保守考虑,本文将湖南省记录的学名相同但中文名称不同的普通伏翼(P.abramus)[1,27]、伏翼(P.abramus)[26]、普通伏翼蝠(P.abramus)[21]和东亚(普通)伏翼(P.abramus)[22]统一为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12,14,43]。
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1,21]的学名是Vespertilio sinensis的同物异名,且后者命名较早,中文名也多使用东方蝙蝠[51],因此本文依据文献记载[12,14,43]将其更改为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inensis)。
近年研究发现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i)并非单一物种,而是复合种[52],分布于中国内陆的是亚洲长翼蝠(M.fuliginosus)[53,54],因而本文将长翼蝠(M.schreibersii)[1]和小蝠(M.schreibersii)[27]统一定为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12,14,43]。
分布于湖南的中华鼠耳蝠华南亚种(Myotis chinensis chinensis)[9]曾被认为属于大鼠耳蝠(M.myotis)种下的一个亚种[8],但Wilson等[55]指出其有误,而后学者多采用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12,14,34,43,56]这一名称,本文也采用该中文名称及学名。
党飞红等[57]指出分布于中国的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的学名存在误用,应为渡濑氏鼠耳蝠(M.rufoniger),本文依据该意见将分布于湖南的绯鼠耳蝠(M.formosus)[12,25]更名为渡濑氏鼠耳蝠(Myotis rufoniger)[14]。
分布于中国南方的中华山蝠(Nyctalus plancyi)曾被误定为褐山蝠(N.noctula),但后者仅在中国新疆有分布[10,11],本文将湖南省记载的山蝠(N.noctula)[1,26]统一为中华山蝠(Nyctalus plancyi)[12,14,43]。
假吸血蝠(Megadermalyra sinensis)[16]学名中可能存在印刷错误,其属名、种名未分隔开,本文将其更改为印度假吸血蝠(Megaderma lyra)[11,12,14,43]。
短翼菊头蝠(Rhinolophus lepidus)和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虽然在湖南省未记录其具体的分布点,但是在《中国兽类野外手册》[11]、《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12]等文献中指明有分布,本文认可其在湖南省的分布是有效记录。
3 讨论
编制区域物种名录是区域生物多样性深入研究与保护实践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基于湖南省已有的翼手目动物研究资料,依据最新的翼手目分类系统,首次较为全面地提出了湖南省翼手目物种名录。省域内,现已知翼手目动物5科16属33种,约占中国蝙蝠种数的1/4,表明湖南省翼手目种类较为丰富。与《湖南省志·第二卷·地理志·下册·修订本》[1]相比,本文增补了17种;与最新出版的《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12]对湖南蝙蝠的记述相比,增补12种。另一方面,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省域内的绝大多数县域仍缺乏蝙蝠分布的记录,意味着在翼手类的资源本底及区系研究方面亟待进一步加深。现有的区系分析显示,在湖南省的蝙蝠区系中,东洋界种占主导地位,这与湖南省处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东洋界相一致,并且由于湖南位于中国华中、华南和西南3个动物地理区的交汇地带,省域内的翼手目种类与邻近区域如广东省[12]、贵州省[41]以及秦岭大巴山区[58]的相同种数均达到20种以上,表明湖南省可能是翼手目动物南来北往迁徙的一个重要的过渡区域。
湖南省翼手目动物的主要栖息生境为洞穴或其他地下环境,这与Arita[59]对墨西哥蝙蝠和Luo等[60]对中国蝙蝠的大体调查结果一致。省域内洞栖性蝙蝠的种类较多,而树栖性和宅栖性蝙蝠的种类较少,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溶洞等地下环境恒黑、温湿度较为稳定、天敌较少,适合于蝙蝠栖息,并且湖南省境内特别是湘西地区溶洞众多;2)近几十年来,曾出现过多次规模性的林木砍伐与植被破坏,适合于蝙蝠栖息的原生林及树洞越来越少;3)现今的人工建筑几乎全是水泥瓷砖式结构,而木质房屋瓦檐式建筑越来越少,使得宅栖性的蝙蝠失去适栖场所;4)由于人口密度的增大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残存的树栖性和宅栖性蝙蝠的栖点分散而隐蔽,不易被发现。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翼手目名录中有31种蝙蝠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43],但却仅有16种被《湖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收录,这一方面是湖南省长期缺乏对翼手目动物物种名录进行系统整理所致,另一方面我们就此也建议湖南省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翼手目部分予以进一步的评估与更新。
表1 湖南省翼手目动物名录和分布Table 1 Checklist and distribution of Chiroptera in Hunan Province
(接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