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二聚体鉴别诊断急性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和社区获得性肺炎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2018-08-02陈宏海赵晓倩

重庆医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危组肌钙蛋白二聚体

李 锐,陈宏海,马 跃,赵晓倩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 110000)

众所周知,D-二聚体作为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反映了纤维蛋白降解活动度,是一项评估静脉血栓的重要标准,对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诊疗评价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密切相关,参与AMI 的病理生理过程,对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或出血事件,评估AMI 患者中期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2-3]。此外,研究表明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由于急性肺损伤引起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4-5]。因此,本研究拟检测APE、AMI及C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APE、AMI 和CAP间及其不同严重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探讨血浆D-二聚体鉴别诊断APE、AMI和 CAP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临床诊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12月100例APE患者(APE组)、100例AMI患者(AMI组)及100例CAP患者(CAP组)。APE组需行螺旋肺动脉CT明确诊断,AMI组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CAP组需符合以下标准:(1)社区发病;(2)肺炎相关临床表现;(3)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肺炎影像学征象。3组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血液相关疾病;(2)慢性肝、肾衰竭;(3)影响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疾病(如严重创伤、手术等)。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APE组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1.32±12.18)岁;AMI组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65.54±13.32)岁;CAP组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2.86±19.58)岁。3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疾病危险程度分组 APE组依据肺栓塞严重指数简化版评分标准(sPESI)[6-8]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中危组。其中,中危组患者右室功能障碍伴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为中高危组,而肌钙蛋白水平正常则为中低危组。AMI组依据全球冠状动脉事件登记(GRACE)评分标准[9-10]进行分组,通过年龄、收缩压、心率、肌酐、ST段改变、心脏骤停、心肌标志物、Killip分级综合计算所得,≤108分为低危组,>108~140分为中危组,>140分为高危组。CAP组依据CURB-65评分标准[11-12]进行评分,共5项指标(年龄大于65岁,意识障碍,呼吸频率大于或等于30次/分钟,尿素氮大于7 mmol/L,舒张压小于60 mm Hg或收缩压小于90 mm Hg),满足1项得1分,0~1分为低危组,2分为中危组,3~5分为高危组。

1.2.2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 收集所有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室温3 000 r/min离心15 min,收集血浆储存于-20 ℃,备用。采用免疫比浊法(CA-1500,SYSMEX)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血浆D-二聚体正常值为0~550 μg/L。

2 结 果

2.13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APE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 646.75±356.78)μg/L,AMI组为(792.43±112.34)μg/L,CAP组为(358.56±43.97)μg/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a:P<0.05,与AMI组、CAP组比较;b:P<0.05,与CAP组比较

图1 3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2.2APE组不同危险程度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低危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 114.23±278.87)μg/L,中低危组为(3 532.34±376.23)μg/L,中高危组为(8 012.56±402.56)μg/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PESI得分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675,P<0.01),见图2。

a:P<0.05,与中低危组、低危组比较;b:P<0.05,与低危组比较

图2 APE组不同危险程度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2.3AMI组不同危险程度血浆D-二聚体、肌钙蛋白Ⅰ水平比较 低危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32.65±36.33)μg/L,中危组为(831.61±72.23)μg/L,高危组为(1 712.11±234.43)μg/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AMI低危组肌钙蛋白Ⅰ水平为(83.54±15.32)μg/L,中危组为(87.22±23.14)μg/L,高危组为(91.00±24.65)μg/L,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Ⅰ无相关性(P>0.05),但与GRACE得分呈正相关(r=0.213,P<0.01)。

a:P<0.05,与低危组、中危组比较;b:P<0.05,与低危组比较

图3 AMI组不同危险程度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2.4CAP组不同危险程度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低危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62.24±43.71)μg/L,中危组为(534.11±71.45)μg/L,高危组为(1 432.33±122.12)μg/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

a:P<0.05,与低危组、中危组比较;b:P<0.05,与低危组比较

图4 CAP组不同危险程度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3 讨 论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激活标志物,是血栓形成过程中纤维蛋白裂解的直接产物,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负荷或纤溶激活活动度有关[13]。虽然APE与AMI发病机制不同,但临床表现相似,故常规方法鉴别APE与AMI较困难[14]。本研究结果表明AP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AMI患者,为鉴别APE与AMI提供了新方向。APE是指各种血栓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所致的一组疾病,其中来源于下肢深静脉的血栓最为常见。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较大,引起APE患者继发性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增多,以致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15]。然而,AMI主要因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该血栓相对较小,最终致使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轻微升高。

本研究发现APE中高危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低危及中低危组,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肺栓严重程度sPESI得分呈正相关,表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APE严重程度或肺血管阻塞程度具有密切关系。虽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APE灵敏度较高,但其特异度较差,以致单独采用血浆D-二聚体诊断或鉴别诊断APE的临床价值有限。然而,对于已确诊APE患者,则可以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评估APE严重程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AMI主要病理生理过程,而纤维蛋白则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部分,血浆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裂解产物,故血浆D-二聚体水平体现了体内血栓栓塞的活动程度;即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越重。因此,血浆D-二聚体水平具有评估不良心脏事件的可能性。本研究结果显示AMI高危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而中危组又显著高于低危组,且与GRACE得分呈正相关,表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堵塞严重程度具有联系,可预测 AMI 梗死灶面积。然而血浆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Ⅰ水平无相关性。考虑因为AMI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最早于发病2 h开始升高[16],而血浆D-二聚体在AMI发病开始即可升高。因此,针对胸痛待诊患者,早期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评估AMI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CAP不仅与炎性反应有关,还与体内纤溶系统及凝血有重要联系[17]。一方面,CAP患者血管内血液瘀滞,以致肺泡腔内有较多纤维蛋白、酶促降解产物,引起血浆或肺泡液D-二聚体水平升高。另一方面,病原体感染肺组织可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激活凝血和纤溶系统,导致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18]。此外,CAP患者可因细胞坏死释放大量有害物质,造成血管损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引起D-二聚体增加[19]。本研究表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A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CAP 严重程度或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采用CURB-65评分评估CAP严重程度,其具体操作过程较为复杂,而血浆D-二聚体检测简单、快速、准确。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1)样本量较小,尤其是CAP高危组仅12例,可能导致统计学差异,未来需加大样本量;(2)属回顾性研究,纳入对象基线资料可能存在某些不可控因素或干扰因素,未来需设计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危组肌钙蛋白二聚体
心肌肌钙蛋白T启动子经两步转录扩增系统提高目的基因表达的腺相关病毒载体构建
肌钙蛋白升高也有可能是这些疾病
血液相关标志物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超敏肌钙蛋白T与肌钙蛋白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心脉隆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