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空间尺度看城市 培养思维方法呈价值
2018-08-02浙江马海波赵丽英
浙江 马海波 赵丽英
尺度思想是地理学思想的要义之一。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尺度思想包括尺度划分、尺度匹配、尺度关联、尺度效应、尺度选择和尺度推绎六方面。这六方面内容要点对地理教学有着不同的指向性要求。尺度思想在帮助学生建构地理知识结构、提升地理学科能力、培养地理思维方法和形成地理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空间尺度及其转换”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地理学思想,其主要内容为地理空间尺度有大有小,并有一定的等级,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要对尺度大小进行选择。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去分析地理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概括性与普适性是不同的。教师增强对尺度大小敏感性的教学策略是从高考试题中得到的启示。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展开的比较及其原因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对地理区域尺度识别占有一定的比重。例如浙江省2017年4月选考第27题关于重庆城镇空间布局特点的考查引发热议,究其原因主要是时空尺度差异导致的认识差异。由于观察的尺度不同,实际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也不同。例如,一个城市,若从宏观尺度考虑,它往往被视为一个点,而若从较小的空间尺度观察,它则表现为不同功能区组成的空间,其内部又有空间结构,如扇形结构、星形结构等。尺度大小关系到对细节与整体的把握。从一般情况看,随着尺度增大,空间异质性将会降低,因为其间的很多细节将会被忽略。也就是说,大尺度区域一般关注整体,忽略细节,注重“普适性”;小尺度区域一般关注“具体”,注重细节特征的描画。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能提供深入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的洞察力,能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一、大尺度看城市分布特征
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在地理试题中遇到大尺度的范围,城市表现为点状分布,可以把城市看作点,通过分析其他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与城市的关系,来分析其区位。
【例1】(2016年10月浙江省选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略图。2015年中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材料二 淮河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猛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
图中太行山东麓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廊,分析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参考答案】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
【反思与提升】从设问来看是分析城市的区位条件,并限定为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来分析,而信息主要来自于图中,由图可知古都长廊的位置,西面为太行山脉,东面为华北平原,地处山前冲积扇上。
【构建知识体系】城市区位因素
二、中尺度看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一经形成,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因素(地形、河流等)、人为因素(交通等)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用地轮廓形态,这种形态称为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其类型分为平面形态和立体形态。平面形态又分为集中形态(团块状、带状城市、星状城市)和分散形态(一城一区、串珠状城市、城镇组群、分散成组等)。
城市空间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城市形状主要指城市外部轮廓所呈现的图形,是城市形态的低层次研究内容;城市形式主要指城市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的特点;城市空间形态则是城市集聚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反映。
城市空间形态是由不同范围内的多层次子系统所组成的复杂系统,由小到大三个不同范围的地域形态体系所组成,即城市空间内部形态、城市空间外部形态和城市空间区域形态。
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用地扩展和空间结构类型是可以不一样的。一般规律是,早期城市是集中式,连片地向郊区扩展;当城市再扩大或遇到“障碍”时,往往又以分散的“组团式”去发展;到了第三阶段,由于能力加强,各组团彼此吸引,城市又趋集中;最后阶段,城市规模太大需要控制时,又以分散的方式,在其远郊发展卫星城或新城。
【例2】(2017年4月浙江省选考)(节选)读中国某区域略图(图1)及重庆市示意图(图2),回答问题。
图1 图2
重庆自古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参考答案】人口密集区;河流交汇、铁路枢纽处;大规模商品集散地。
【反思与提升】从阅卷信息反馈看,不少考生是从城镇分布特点回答,典型的错误答案如沿河分布、沿铁路线分布。最主要的原因是考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不到位,没有运用合适的空间尺度来认识地理事物。试题设问指出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强调城镇分布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如城镇与人口、交通(河流、铁路、公路等)、商品集散(商业贸易)的关系,而城镇分布特点更强调“位置、组团状况、形状、疏密”等,要转换空间尺度应从本质上理解和区别相似的概念。
【考点溯源】湘教版必修Ⅱ第28页明确指出:城镇空间布局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三、小尺度看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又称城市内部结构。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但城市的性质、规模不同以及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差异,使城市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也不同。在城市地域结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一般说来,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动的地方;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枢。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布局上虽然可以划分出功能区,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交叉和混杂在一起。如在居住区内往往布局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无污染的工业企业;而在工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过程加速,城市人口大大增长,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内部的工业、交通、商业和居住区等布局结构日趋复杂。为了揭示和解释城市成长的规律,各国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对城市地域结构作了种种理论概括。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同心带学说、扇形(楔形)学说、多核心学说。
【例3】(2015年四川卷)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第1,2题。
1.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2.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
(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参考答案】1.C 2.B
【反思与提升】第1题,读图可知,0:00时为休息时间,甲地带人口密集,10:00时为上班时间,甲地带人口较少,应为住宅区,C项正确;而行政区、商务区、工业区人口集聚状况与住宅区相反,故A,B,D项错误。第2题,该城市地域结构大致以中心商务区为圆心向四周呈同心圆模式扩展,形态为团块状;而山地、丘陵、河谷地区城市往往呈条带状,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方法技巧】“六看法”辨别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数量差别最大,白天人口数量多,晚上人口数量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指出,“地理学者以不同的尺度来界定区域,从本地和国家一直到大洲和全球。对全球系统内各个系统的结构和过程的认识,有助于形成对区域和国家的认同和国际观点”。这里强调了通过尺度划分来认识区域的方法及其重要性。因而,各个阶段选择区域时应遵循“尺度均衡”原则,即所选区域应包括从本区到全球大小不同的尺度。文件中还提出了,理解不同空间尺度之间依存的前提是认识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