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地球卫士奖”
2018-08-02广东庄春梅
广东 庄春梅
【热点新闻】
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颁奖现场响起了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名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此次获得的是2017年“地球卫士奖”的“激励与行动”奖项。
一、塞罕坝的位置
北纬42°02′~42°36′、东经116°51′~117°39′。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毗邻京、津、内蒙古,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坝上山地、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北方地区向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二、塞罕坝的地形
“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地势分为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草甸为主,海拔1 500~1 940米;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 010~1 500米。坝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平均海拔1 500米。
三、塞罕坝的气候
塞罕坝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秋季节短,夏季不明显,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0.9℃和-42.8℃,年较差大。年均降水量438毫米,集中在夏季,蒸发量大,属于我国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年均积雪日数169天,年均无霜期仅72天。全年有10个月主风向为西北风,只有7、8两个月主风向为东南风。年均大风日数为73天,年均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47天。
四、塞罕坝环境的演变
塞罕坝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清朝康熙大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师,北控漠北,山川险峻,里程适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将其划为“木兰围场”,成为皇家猎苑。
随着清王朝历史的推移,因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到解放初期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1962年,为了建成华北地区中小径级用材林基地,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经验和大型国有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原林业部决定建立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
同年,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自此塞罕坝定名。
1993年5月经原林业部批准,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2007年8月1日,河北塞罕坝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此间55年,林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142万亩(1亩≈666.67平方米)经营面积上,塞罕坝人建起了110万亩人工林,成为北半球最大的人工林林场,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满蒙民族风情,形成了华北地区面积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观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五、塞罕坝林场的效益
一批批年轻人将青春奉献给了塞罕坝林场,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一)社会效益
一是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劳动就业岗位,强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带动了旅游、山野资源采集等产业的发展;三是扩大社会影响,有效地传播了生态文化,弘扬了生态文明;四是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国际治沙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和经验。
(二)经济效益
建场以来,林场向当地财政纳税7 000余万元。目前,林场森林覆盖率75.6%,林木资产约18亿元,每年林木蓄积增长62万立方米,每年增加林木资产近2亿元。林场累计为社会提供造林绿化苗木2亿株,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收入9 500多万元。森林旅游、风力发电、山野资源采集等产业的发展,每年可给当地带来5 000多万元收入。
(三)生态效益
林海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塞罕坝机械林场已成为储蓄财富的绿色银行。
1.提高生物多样性
林场内树种按起源分:人工林75.8万亩,天然林30.2万亩;按龄组分:幼龄林41.6万亩,中龄林51.7万亩,近熟林12.7万亩,树种主要为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云杉等。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自生维管植物81科、312属、659种;有野生动物100余种,珍稀动物有豹、鹿、天鹅、黑琴鸡、细鳞鱼等。
2.净化华北空气
塞罕坝机械林已有森林碳储量约为721.9万吨,每年森林固碳新增约14万吨。将其还原为二氧化碳,则总量约达2 647.2万吨。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以来累计释放氧气约752万吨,每年新增制氧量约37.5万吨。
按照河北省森林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滞尘的标准计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森林每年可吸收约458千克二氧化硫、14千克氟化物、27千克氮氧化物、68 938千克滞尘等有害物质。
森林释放的负离子,经医学实验表明,具有改善肺功能、改善心肌功能、改善睡眠,增强记忆力、杀菌、清新空气等作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负离子浓度远超北京市区和郊区。
3.涵养和调节水源
森林的枝干和叶片以及地上的杂草落叶能够截留水分,延长下渗时间,减少地表径流,将水体储存在植物体内以及涵养在土壤中,在雨季时,有利于减少河流水量,起到防洪的作用;而枯水期时,森林土壤中的地下水会补给河水,可以说森林发挥了与水库一样的作用。上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塞罕坝机械林场面积达百万亩之多,涵养和调节水量可想而知,其对滦河和西辽河径流量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阻碍风沙入侵
塞罕坝地处内蒙古与河北交界处,属于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一旦被破坏难以恢复。林场阻滞了北部的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防止了本地区森林向草原退化、草原再向沙漠退化的演替进程,减轻了京津地区的沙尘暴现象,成为京津地区的生态屏障。
5.调节当地气候
植物的蒸腾以及土壤中水体的蒸发,使得林场里空气湿度较大,有利于形成更多的降水。夏季时白天的林场里气温较裸地低,夜晚气温较裸地高,昼夜温差比荒漠时期要小;而冬季时,树木能够减弱冬季风,清晨林区易出现大雾。
六、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高考地理中都是新材料新情境,在某一区域中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问题探究。这一热点新闻,说的便是塞罕坝这个区域植被变化的问题,涉及“荒漠”和“森林”两个主题,有“荒漠化”和“植被恢复”这两个过程,其中植被变化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影响可作为高考命题预测点。
【考题演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坝上山地、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界处、北方地区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过度地带。2017年12月5日塞罕坝获得2017年“地球卫士奖”。
材料二 清朝时康熙皇帝将塞罕坝划为“木兰围场”,成为皇家猎苑。这里植被类型多样,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草原、草甸和沼泽等;动物种类丰富,珍稀动物有豹、鹿、天鹅、黑琴鸡、细鳞鱼等。
材料三 同治二年开围放垦,后来日本侵略者抢夺采伐,加上连年山火,塞罕坝退化成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材料四 1962年,为了研究治沙方法,塞罕坝机械林场应运而生,55年时间里,成千上万的务林人建起了110万亩(1亩≈666.67平方米)人工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林场内风景优美,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成为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下图为塞罕坝的位置和气候图。
1.分析清朝时期塞罕坝植被茂密且种类繁多的原因。
2.简析塞罕坝“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的自然成因。
3.简述塞罕坝退化成荒丘之后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影响。
4.说明塞罕坝林场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评价目前塞罕坝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
【解题思路】第1问
从设问中发现了两个关键词“植被茂密”和“种类繁多”,限定词“原因”,行为动词“分析”,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答题要求。
植被的生长状况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自然方面来说,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随着水分的减少,植被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景观,而水分条件主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从气候图中可以发现,塞罕坝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满足植被的生长需求。从材料中也可以发现,塞罕坝主要位于我国半湿润地区,适合森林的生长。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小,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植物种类多样,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同,可以推断出当地有着多样的自然环境,当然主要还是水分条件的不同。辽阔的森林区域其气候往往有一定的差别,另外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改变,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塞罕坝位于我国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既有森林又有草原,另外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处,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相对高差大,垂直方向上植被变化显著。
【参考答案】第1问
①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适中,适合植被的生长。
②地处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既有森林又有草原,植被种类多样。
③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处,地形以山地为主,垂直地带性显著。
④清朝时期,成为皇家猎苑,人为破坏小。
【解题思路】第2问
“黄沙遮天日”说明塞罕坝变成了沙地。其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结合材料三中提到的“连年山火”,可能是气候异常,降水减少使得森林干燥发生火灾。另外该地位于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比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参考答案】第2问
①当地可能气候异常,连年干旱,空气干燥,森林起火。
②地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比较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
【解题思路】第3问
塞罕坝由森林退化成荒丘,也就意味着当地及周边地区失去了森林的生态作用。本题既考查了荒漠化的影响,也考查了森林的作用。
森林退化成荒丘后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下降,动物失去栖息地,动植物数量锐减。植被稀少,土壤沙化,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发展农业生产,产量下降。雨季时,地表径流变大,易发生山洪;旱季时,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容易出现水源短缺情况,作为河流的源头,失去了涵养水源调节河流径流量的作用,当地气候随之变得更加干旱,旱涝灾害多发。土壤沙化,加之该地距冬季风源地近,容易产生风沙现象,增加京津地区沙尘暴的次数。
【参考答案】第3问
①动植物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
②土壤沙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作物减产。
③涵养水源调节河流的作用减弱,易发生旱涝灾害。
④当地气候变得干旱。
⑤使周边的京津地区沙尘暴次数增多。
【解题思路】第4问
从材料中可以找到相关的信息,“成千上万的务林人在林场中工作”,也就是说提供了就业机会。塞罕坝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带动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另外林区可以发展向市场提供树种和木材,增加当地收入。此次获奖让世界知道了中国河北有个塞罕坝成功治沙,提高了国际影响力,为世界治沙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参考答案】第4问
①提供了就业机会。
②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③林区发展园艺业等现代农业,提供树种、木材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提高了国际影响力,为世界各国治沙提供经验。
【解题思路】第5问
评价某地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①旅游资源种类、集群状况、价值以及是否具有吸引力;②距离客源地的远近;③交通通达性,关系到旅行时间;④周边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到游客数量;⑤基础设施(交通,水电,住宿);⑥当地经济状况,关系到开发资金。
【参考答案】第5问
有利:①塞罕坝被赞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自然风景优美;还有满蒙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较丰富,组合状况良好。
②距京津唐城市群近,适合城市居民短期旅游。
③京津唐地区居民收入较高,游客数量有保障。
④有高速公路经过所在县,交通便利。
⑤有国家以及当地政府的扶持,资金相对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