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考点分析(一)
——挖掘地理信息 谈试题分析能力
2018-08-02甘肃
甘肃 李 司
综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不论是全国新课标卷还是各省市单独命制的试卷都逐渐加强了对地球运动考点的考查。地球运动考点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教得费力,学生也学得吃力,尤其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花费很长时间,投入很大精力进行复习,但是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效果上裹足不前、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下面针对这一问题分析其原因。
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地球运动考点的考查,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1.考查的内容丰富。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晨昏线、地方时与日期变更、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日出日落的方位、四季与五带、光照图、太阳周日视运动、日影变化等。2.注重考查读图、计算、空间思维、综合分析能力。3.试题切入点多样化。传统文化(如二十四节气)、重要时事(如奥运会)、统计图表、文字叙述、图像展示等。由此可见,地球运动的试题之所以难,一是考查的知识点繁多,学生在短期内很难将其系统化、熟练化、应用化;二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读图分析、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三是学生对试题中所给的信息深度挖掘和深度分析的能力不足。对于这些问题,其中前两个方面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加强积累和逐渐培养,而第三个方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学会挖掘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一、运用地理工具演示地球运动的规律,将抽象的空间想象过程直观化,使问题化难为易
地球运动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定位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初始阶段最好用地理工具,如地球仪、经纬仪、三球仪、地图或者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把地球运动的图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直接观察,并渐渐形成脑中有图的效果。
【例1】下图中,L1为晨昏线,L2为北纬60度纬线,P,Q为L1与L2的两个交点,O为L1中PQ段中点。完成下题。
当O点与北京的地球表面距离达到最短时,北京时间可能为
( )
A.6月22日23时44分 B.12月22日12时16分
C.6月22日11时44分 D.12月23日0时16分
【解析】当O点到北京的地球表面距离最短(直线间距离最短)时,即过O点的经线恰好经过北京(116°E),L1为晨昏线,O为L1中PQ段中点,则O点到北京的经线为昼半球或夜半球的中点。这时据题目信息可知,北京时间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情况为与晨昏线所经昼半球,则116°E正好处于夜半球中央经线上,地方时为6月22日24时(6月23日0时),所以北京时间为6月23日0时16分;第二种情况为与晨昏线所经夜半球,则116°E正好处于昼半球中央经线上,地方时为12月22日12时,所以北京时间为12月22日12时16分,故选B。
此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晨昏线的特征以及时间的计算。其关键在于点破O点到北京的地球表面距离最短时恰好是过O点且经过北京的经线,这一点学生借助于地球仪演示便一目了然,同时时间的计算学生也可以借助晨昏线与昼夜半球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
二、结合图像深度挖掘题目中的信息,通过图文转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些地球运动试题中的文字材料包含了极少的地理信息,需要对图像进行深入挖掘,将隐含在试题中的信息一一提取出来,实际上就是图文转换,只有这样才能解答地理问题。
【例2】下图中,虚线MH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此回答下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该图表示北半球 ②该图表示南半球 ③MH为晨线 ④NH为晨线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此图为地球极点的俯视图,连接MN,设极点为O,首先,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说明OE和OF是两条日期变更线,假设OF为0时经线,则∠MOF=30°,则M点的地方时为22时或者2时,晨昏线MHN与赤道交点处的时间为18时或者6时,因此该假设为假命题,所以OF只能为180°经线,OE为0时经线。因为0时经线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而虚线MHN为晨昏线,所以MEN为夜半球,极圈内大部分为极夜,由于阴影部分时间为7月6日即夏季,根据极圈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判断此半球为南半球,顺时针自转,故MH为昏线,MN为晨线,所以选D。
此题综合了晨昏线、日期变更线、方向的判断、时间的计算,用极少的地理信息考查了大量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解题的关键就在于能从少量信息中挖掘出大量的相关知识,并使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熟练应用。可见,地球运动考点在选题时精选具有综合性的题目,信息量较大,包含较多的问题,学生能够准确地从中挖掘出地理信息并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试题只需要熟练掌握几道题就能巩固很多知识,并使学生学会如何挖掘图中的地理信息。
三、将地理信息转化为图像,图图转换,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试题中地理信息与所给图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准确提取和解读题目中地理信息以及图像信息的基础之上,能够建立起材料信息和图像信息之间的纽带,并且把材料信息转化为图上信息解决地理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例3】我国某城市居民小区,环境优美,楼房采光条件好,楼房之间对采光影响不大。小区内一栋楼房,在北京时间夏至日(晴天)14:40时太阳光线从南偏西30°方向射向阳台,该日阳台日照时间是10小时40分钟。读图回答第1,2题。
1.该城市的经度是
( )
A.100°E B.105°E C.110°E D.115°E
2.此日该城市的昼长是
( )
A.13小时 B.14小时40分钟
C.16小时 D.15小时20分钟
【解析】第1题。由题目推测可知太阳光线从正南射向阳台应该为当地地方时夏至日12时,当太阳光线从正南转为南偏西30°方向时,即地球自转转过30°,经过时间为2小时,所以此时当地时间为14时,结合题意此时北京时间为夏至日14时40分,由此可推算出当地的经度为110°E,故选C。
第2题。从上右图可知,太阳光线正好入射阳台到太阳从正南直射(中午12时)移动转过50°,而该日阳台日照时间又为10小时40分钟,即太阳光线在阳台上移动转过的角度为160°,所以下午太阳在阳台移动的角度为160°-50°=110°,而从图可知下午太阳一直照射阳台直至日落,所以此日该城市的昼长为(110°×2)÷15°=14小时40分钟,故选B。
此题考查了太阳直射点、太阳的方位、地球的自转、昼长的计算、读图能力、图文信息的转化。这道题难在如何将题目中的信息转化成有用的信息,其构建这一思维联系的恰好就是图文转化,所以只要能将题目中的信息转化为图上信息,这类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四、对题目中的信息分析必须面面俱到,缺一不可
任何地理试题,尤其是高考题,题目中给出的所有地理信息,包括标点符号都是极具有意义的,缺少了对任何一个条件的分析都是错误的,所以必须面面俱到,缺一不可。
【例4】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简图。此刻,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读图回答问题。
由图文信息可知
( )
A.M位于N的西北方向
B.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
C.此季节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
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
【解析】根据该图海陆分布和大陆轮廓可知此为南半球,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即可写出图中的经度。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说明北美大陆温度低,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南极圈以内大部分为极昼,而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说明MN为晨昏线,沿着地球自转方向判断为晨线。选项A,M位于N的东北方向;选项B,悉尼位于南半球处于夏季,悉尼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选项D,纬度越高昼夜变化的幅度越大,所以乙地昼长大于甲地,乙地日出早于甲地,故C正确。
此题考查地理空间定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考点。该题知识杂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只要学生将题目中的所有地理信息全部分析到位,此题就变得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