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信息加工与逻辑推论

2018-08-02福建张志强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论据论点原文

福建 张志强

一、问题提出: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得分情况及低效原因分析

1.得分情况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得分率一向很低,以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例,三题总分为9分,福建省的均分仅约3分,有的正确率甚至不足0.25。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基本是处于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尴尬境地。

2.低效原因

除试题本身的难度之外,要认真审视我们的复习思路是否科学,是否抓住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关键。

常规的教学指导,从答题思路来说,一般先从题目入手,弄清题意;然后找准答题区域,画出有效信息;最后进行认真比对,得出正确答案。教学者常局限在高考试题“设误”选项的探讨上,有的甚至列出十二种“设误”手段让学生识记。

如此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遮蔽了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无视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试题命制上的新思路、新方向、新变化,特别是忽视了文本背后的信息加工和逻辑推理内核,使学生陷入烦琐的迷雾中,结果是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这也是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低效的主要原因。

二、高考论述类文本的概念、特征及考点变化

1.高考论述类文本的概念及特征

郑桂华老师认为,论述类文本是以论述为主要表达手法,围绕一个话题表达自己看法的文章。也就是指作者从正面说出某些自己的观点及看法,也可以是反对他人的看法,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表明观点的一种文体。

论述类文本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阅读应关注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近几年高考论述类文本大多是由普通文本摘编而成的,所以形成了摘编文本的特殊文体性。它经过编者的信息加工,在整体感、结构布局及语言表达策略上与普通文本有所不同,文本只是相对自足,不能简单依照普通独立文本的阅读策略进行解读。

以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为例,其论述文本与原文本相比,对信息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处理:

①摘录部分内容

只是摘录原文第一章的第一小节【一、气候正义概述(一)气候正义的内涵】的部分内容。

②删除部分信息

原文为: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未来世代人设定义务,例如,将全球气温增长幅度控制在2℃以内。这里引发出一个气候伦理问题,即当代人是否有权利为未来世代人设定目标?本文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③改换措辞

原文为: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干扰,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传承给未来世代的地球居民;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未来世代人设定义务。

④调整结构顺序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整个内容来自其他章节部分。

当然,虽是摘编,作为一篇论述类文章,它仍然表现出鲜明的论述特点:中心明确突出(有些阐释性的文章,则较模糊),材料充实丰富,论述通俗易懂,思路清晰。考生只要掌握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基本特点,从议论文的要素及其关系出发,抓住中心句、重点句,厘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段落和文章的中心,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便奠定了解答的坚实基础。

2.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点变化

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如下:

(1)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与2017年“考试大纲”的表述一致,但与2016年相比,则有一定变化:

新增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表述,删去了“把握文章思路”的表述,突出了论述文的本质特点。

从考题看,“文章思路”其实悄然被替换成“论证思路”。这些变化,在2017年的高考题中基本反映出来了。

三、信息加工与逻辑推论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中,无论是考查理解能力,还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都离不开对文中相关信息的加工。各题的选项内容,或是对文本信息的间接转换,比如对某一概念含义的理解;或是以信息转换为基础的对思想内容的分析综合、对作者或文中观点态度的评价;或是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对事理的逻辑判断、推理,等等。

综合分析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三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36个选项,其设项方式可分三大类型:信息转述、分析论证、判断推理。

1.信息转述

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做正确或错误的解读。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转述,要求考生对这种转述的正误做出判断。

这样,对选项中信息转换正确与否的判断,便显得尤为重要。命题者在拟题时一般不是直接摘抄原文的句子,往往运用“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手法对原文的信息内容进行改头换面。

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一般为:读原文—审题干—找原文—比文题。其中的第四步“比文题”,就是将原文和答案选项进行比照,要特别关注、认真辨别形异意同、形似意异这两种选项,确认是否进行了等值转述。因此,要非常熟悉信息加工的主要方式。

①整合概括

所谓整合概括,就是对原文的有些内容,进行信息筛选整合,提取其主干或关键信息,进行压缩概括,然后让考生判断其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其特点是信息的多区块整合概括,特别是段内多区块信息整合概括。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A项: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解析】选项内容是由段内的多块信息整合而成的。

②关系错位

关系错位,是指选项在转述原文内容信息时,故意把原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弄错位,比如,原文句间关系是顺承,选项说成目的;原文是并列,选项为因果;原文为未然,选项为已然;原文为主宾关系,选项却主宾颠倒,等等。这需要考生细心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一致。考生如果把握上述信息转换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再对应干扰项设计的具体方法,规避陷阱的可能性非常大。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A项: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对应原文: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解析】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为:非政府组织承袭了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后,才开始审视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气候正义。选项却把“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理解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当成了“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的目的,把原文的先后顺承关系混淆成了目的关系,显然是不正确的。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D项: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解析】原文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③信息增删

信息删减或添加,是指选项在转述原文内容时,故意遗漏一些关键信息,比如遗漏一些条件,导致结果不能成立。或故意添加一些信息,依据上下文语境分析,这些添加的信息也不能成立。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1题B项: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原文: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解析】原文为乡村记忆“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而选项却说“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原文中无此说法,并且从现实生活来看,选项中的“必须”也不能成立;还删减了原文信息“进行综合甄选”。

④范围不一

选项在转述原文时,涉及的时间、空间、数量范围与原文不一致。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C项: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解析】明初—明代;原文: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

2.分析论证

所谓分析论证,是指围绕论点分析文本、逻辑论证的过程。这是一种新的题型,需要考生对论述类文本从论述文的文体角度对文章进行宏观及微观的解读,明确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不同的论据材料有何作用,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怎样,论证结构如何,等等。

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增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要求,进一步凸显了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2017年高考考的“论证”,除了涉及比较熟悉的“论点”“论证方法”,还有关注相对较少的“论证的内容”“论证的前提和旨归”“论证的主体”“论证的立场”“论证的逻辑层次”。因此,必须对论述类文本特征及相关知识有更加全面的把握。限于文章篇幅,下文只列举考点,不再解析。

①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有6个“设误”选项与论点高度相关___

_____________卷_别__题/项全国新课标卷Ⅰ -第1题B项第2题B项_全国新课标卷Ⅱ _第1题A项第1题D项_全国新课标卷Ⅲ -第1题B项第1题C项_______关涉主要论点

如此高密度地聚焦文本论点与分论点,是与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密切相关的:论点是统帅,是灵魂,论据的撷取组合、论证的缜密组织都以此为旨归。

找到论述类文本的论点与分论点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关注表述论点的“语词”,因为这是“设误”选项的命题关键点。

②论证方法、论据作用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

论据是在一个推论中,充当理由依据,以便推衍出结论的部分。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2题A项: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③论证的内容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2题B项: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④论证的前提和旨归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2题B项: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⑤论证立场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2题C项: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⑥论证的逻辑层次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2题D项: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论述类文本的论点与分论点是贯串全篇与全段的脉络,而运用论据进行逻辑缜密的论证又是以论点与分论点为旨归的。鉴于此,再结合上面对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分析与考量,教师教学论述类文本阅读时,只有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文体特征,紧扣文体特征,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的能力。

3.判断推理

所谓判断推理,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文本的某些内容做出分析判断,或根据文本内容做出分析推理,得出结论。需要在正确全面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判断推理是否正确。设项方式主要分为判断与推理两种情形。

①判断

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某一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D项: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②推理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3题B项(演绎推理):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第3题A项(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由此可见,要通过推理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推理的逻辑性和前提的真实性,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或只有其中一个条件,都不能保证必然获得正确的结论。

四、备考策略

策略一:多层面掌握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知识

包括:论点、论证的方法,论据,论证的内容,论证的前提和旨归,论证的主体,论证的立场,论证的逻辑层次。

策略二:教学基本的逻辑推理知识

1.概念

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最基本特征是抽象性和概括性。概念由内涵(性质)、外延(关系)组成。

一般来说,需要理解的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概念的内涵、外延与选项的对应关系,找出选项中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2.判断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包括直言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等等。判断的特征是必须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并且有真假之分。

3.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任何推理都是由前提和结论组成,前提是已知的判断,是整个推理的出发点,通常叫推理的根据和理由;结论就是推出的那个新判断,是推理的结果,作为结论的判断只能是一个。

逻辑推理的种类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类比推理。

4.注意逻辑语言的表述特征

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概念和词语、判断和语句上,也体现在推理和复句或句群上。复句是推理的语言形式,推理是复句的思维内容。

策略三:拟定科学教学计划

1.高中阶段有一个整体的论述类文本的教学设计

由于论述类文本涉及的内容包含了三大板块的内容,如果只放在高三阶段教学,就会显得仓促,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2.高三学年分散训练与专题复习结合

由于论述类文本阅读都是选择题,单次训练,可操作性强,所以可以搭配其他专题讲解,贯穿整个高三。

3.精练精讲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普通习题质量堪忧,命题不科学的习题负面效果大,会把师生思维搞乱。练习时要以全国新课标卷三套为主,其次是省卷,最后考虑质检卷。

4.学生心理品质指导

①树立一种观念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是要求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题时,不要受与选文相关的知识的影响,要依据选文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②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集中,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

二是仔细。虽然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项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

根据以上对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题研究可知,论述类三道选择题的侧重点分别是信息转述、分析论证、判断推理,除了第一题可以主要使用传统的信息比对方法外,后两题则要建构相应的文体知识与逻辑推理知识,并结合新题型进行训练。因此,关于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及复习,一定要根据高考的新变化,形成新思路,构建新框架,采取新措施。

附:论述类文本教学建议图

猜你喜欢

论据论点原文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