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对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析

2018-08-01吕发凯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规则性胆道胆管

吕发凯

(中江县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100)

临床上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常进行手术治疗。此病患者多为老年人。研究发现,进行传统手术治疗的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病情的复发率、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石的残留率均较高[1]。近年来,随着对肝内胆管结石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对治疗此病的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良,常用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对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为了进一步探讨用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对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中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在治疗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龄为60~76岁,平均年龄为(68.8±6.6)岁;其中,结石位于右肝前叶的患者有12例,位于右肝后叶的患者有8例,位于右肝尾状叶的患者有7例,位于左肝外叶的患者有6例,位于左肝内叶的患者有10例。在治疗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年龄为62~78岁,平均年龄为(69.1±6.2)岁;其中,结石位于右肝前叶的患者有10例,位于右肝后叶的患者有10例,位于右肝尾状叶的患者有6例,位于左肝外叶的患者有7例,位于左肝内叶的患者有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进行非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进行非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的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根据结石的具体位置在其同侧的肋骨下缘处做一个切口[2],用电刀在距离结石位置1~2 cm处设置好切除线,沿着切除线切除肝脏,最后缝合切口。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进行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的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根据患者结石的具体位置在其同侧第10或第11肋间做一个斜切口,显露其向右上方旋转移位的肝门及萎缩的肝实质。探查患者肝门部位的胆管,对其肝部与腹后壁及下腔静脉间的粘连组织进行充分的游离处理,参照患者的肝叶及肝段实施规则性的切除操作。切开患者的胆管,使用T管对此处进行引流。在手术后的2~4周,对患者进行胆管造影检查,检查其胆管内结石的排出情况。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胸腔积液及胆道梗阻)的发生情况及病情的复发情况[3]。

1.4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接受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其未出现并发症,其病情未复发。2)有效:接受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其出现轻微胆道感染的症状,其病情未复发。3)无效:接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在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手术的总有效率为95.35%,常规组患者手术的总有效率为79.07%。治疗组患者手术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进行手术后,在治疗组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有1例(占2.33%),出现胸腔积液的患者有2例(占4.65%),出现胆道梗阻的患者有1例(占2.33%),该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30%。在常规组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有2例(占4.65%),出现胸腔积液的患者有3例(占6.98%),出现胆道梗阻的患者有2例(占4.65%),该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28%。治疗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

2.3 两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和手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治疗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为2.33%(1/43),常规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为16.28%(7/43)。治疗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治疗组患者手术中平均的出血量为(522.7±72.3)ml,常规组患者手术中平均的出血量为 (724.7±76.3)ml。治疗组患者手术中平均的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患者(P<0.05)。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一种常见的类型。此病是指出现在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近年来,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肝内胆管结石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目前,临床上关于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4-5]。有学者认为,肝内胆管结石的出现与患者的胆道出现细菌感染、寄生虫及胆汁滞留有关。也有学者认为,胆汁中的黏蛋白、酸性黏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及炎性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寄生虫、胆汁中的金属离子等均参与到了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过程中[6]。

根据病程及发生病理改变的不同,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差异。在早期,此病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发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肝区及下胸部疼痛不适、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肝区压痛和叩击痛等症状及体征。此外,全身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胆管炎、胆源性肝脓肿、肝叶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能失代偿及迟发性肝胆管癌(与长期存在胆道感染和胆汁滞留有关)都是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研究发现,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胆管梗阻,其局部胆管可出现感染、管腔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此病的发生是导致良性胆道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过去,临床上常用肝部分切除术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研究发现,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病变部位会以肝段或肝叶为单位出现区域性分布的情况。因此,在对此病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应根据其实际病情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手术治疗[7]。

近年来,临床上多用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由于肝内胆管结石属于良性病变,对此病患者进行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可以以肝叶及肝段为单位对其肝脏进行规则性的切除,从而有效地清除其肝内胆管内的结石,防止其病灶发生癌变。研究发现,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可有效地降低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情的复发率[8]。

在本次研究中,对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应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对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在进行手术前,医护人员应认真评估此病患者是否存在进行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的指征,从而确保其手术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规则性肝部分切除术对老年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

猜你喜欢

规则性胆道胆管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非熟练汉英双语者英语过去式的加工机制研究
新时代下武学创新需重视其历史性、游戏性、规则性
人工胆管
规则与非规则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对比分析
无痛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梗阻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胆道镜的应用技巧
规则性肝叶切除术对肝癌的疗效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12例
胆管支气管瘘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