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腰腹部穴位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疗效观察
2018-08-01李慧玲张江山
李慧玲,张江山
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广东 新会 529100
腰痛已经成为当前全年龄段人群最多发的临床症状之一,近九成人一生至少经历一次腰痛[1]。以腰部疼痛不适,伴有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临床检查未能探明腰痛的产生原因,此类腰痛统称为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2]。NLBP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无病理学改变,缺乏影像学检查支持,不能作出明确的病理解剖学诊断,经常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有研究认为,NLBP的发生与腰背部、腹部肌肉力量减弱后,腰椎节段性失稳,躯干深层肌肉运动及耐力下降有关[3]。笔者通过在腰腹部穴位行电针刺激治疗NLBP,临床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期间在本院针灸科门诊及骨科就诊的NLBP患者共98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51.4±14.1)岁;病程(19.0±64.1)周。对照组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52.9±15.2)岁;病程(19.5±76.2)周。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欧洲非特异性腰痛治疗指南关于NLBP的诊断标准[4]:①肋弓以下至臀横纹以上部位的疼痛,伴或不伴有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或麻木;②无可识别的明确病理学改变。
1.3 排除标准 ①腹腔、盆腔内脏病或占位性病变引起的涉及腰背部的疼痛,包括肿瘤、妇科病、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胃肠病变等;②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等;③接受治疗期间自行服用药物;④影像学(CT、MRI)检查有明显异常,包括腰椎压缩骨折、腰椎滑脱、腰骶部裂、腰椎间盘突出、膨出等。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选穴: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次髎、腰部阿是穴。针具统一选用汉医牌规格0.30 mm×25 mm、0.30 mm×40 mm、0.30 mm×75 mm一次性毫针;电针治疗仪为中国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G6805-1的治疗仪。治疗时,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直刺进针,针刺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5/45Hz),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0次。
2.2 试验组 选穴:腰部穴位同对照组,腹部穴位选双侧章门、带脉、五枢、腹部阿是穴。试验组患者腰部、腹部穴位交替使用。针刺腰部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针刺腹部时,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均平刺或斜刺,进针深度达到真皮浅筋膜之间。针具、电针治疗仪及留针、电针波形频率及疗程均与对照组相同。
3 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项目 ①治疗结束后统计2组临床疗效。②记录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5]及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量表(OSW)[6]评分。VAS评分范围为0~10分(10分表示疼痛难忍,0分表示无痛),评分≤3分轻度疼痛;4~7分中度疼痛;>7分重度疼痛。采用OSW评分了解患者腰部疼痛程度及与日常活动行为:表中内容共10题,每题有6个递进式答案,计分0~5,合计10题积分最高为50。只回答9题,最高积分为45,本研究因考虑大部分患者对性生活的避讳,故共回答9题。计分方法:实际积分/45(最高积分)×100%。积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VAS值、OSW值均以(±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疗效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考文献[7]拟定。痊愈:疼痛完全消失,局部压痛Ⅰ级;显效:疼痛明显缓解,局部压痛Ⅱ级;有效:疼痛有所缓解,局部压痛Ⅲ级;无效:疼痛无减轻,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试验组为100%,对照组为93.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率试验组为52.0%,对照组为3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VAS、OSW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OSW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上述两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OSW量表评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OSW量表评分比较(±s)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试验组对照组n VAS OSW 5048治疗前6.78±0.916.81±0.79治疗后1.42±0.86①②2.02± 1.52①治疗前24.00±5.1724.00±4.78治疗后4.14± 1.85①②6.17± 2.92①
5 讨论
腰痛病因多样,除了腰椎结构或运动模式问题,肌群生物力学病理改变也可导致腰痛。因为当肌肉静力性负荷不足,部分肌群废用性萎缩,关节肌肉群的稳定性随即发生改变[8]。腰椎稳定性与腰腹部的核心肌群有关,但腹肌总是在日常诊疗中被忽略。腹部肌群中,以腹横肌为例,其肌纤维横向缠绕腹部,由胸腰筋膜与腰椎椎体的横突、棘突相连。腹横肌收缩产生环形应力,腹内压上升,增加腰椎的紧张度,稳固腰椎。由腹肌问题引起的腰痛,患者疼痛不可仰俯,转侧、久坐困难,弯腰跛行,直腰时疼痛加重。体格检查:腰背部肌肉板硬紧张,痛点弥散广泛,无局限性痛点。腹部按压松软,腹式呼吸障碍,腹部可触及局限性压痛点,双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当患者直腰时腹肌受到牵拉,腹肌保护性收缩,挛缩的腹肌迅速增加腹内压,这时胸腰筋膜和竖脊肌等腰部的肌肉张力变大,疼痛就会加重。这就解释了患者经腰部治疗后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加重症状的原因。因此,改善NLBP功能障碍、缓解疼痛,需要正确找到腹肌保护性肌挛缩的位置,针对性地松解,最终实现稳定腰腹部核心肌群,改善脊柱周围深层小肌群肌力和柔韧性的目的[9]。
针刺可以疏通气血经络,调理脏腑阴阳,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和微循环,纠正机体失衡[10]。电针既能够激发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主动收缩,促进局部渗出液的吸收和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减少肌糖元的流失,修复受损肌肉;又能够通过生物电场作用,促进神经生长,利于神经再生与修复。电针作用在穴位,穴位周围分布有更多的肌肉神经感受器,这些感受器接受到电刺激后,通过反射弧引起肌肉收缩和舒张,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致痛物质的消除和组织修复加速提高治疗效果[11]。《素问·调经论》云:“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传统针灸的缪刺巨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高病下取,前病刺后。针刺腰腹部的穴位,前后均刺是对“巨缪刺”理论左右交叉取穴针刺法的延伸和发展[12]。
治疗上选用腰部穴位以扶正祛邪、舒筋活络,腹部的穴位选择带脉、章门、五枢。带脉是一条在腰部横向的经脉,奇经八脉之一,约束纵行之脉,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章门,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五枢,气血既属胆经又属带脉,为足少阳、带脉之会。《奇经八脉考·带脉篇》曰:“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难经·二十九难》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三穴联用专治约束无力所致各种弛缓痿废、背强腰痛。另外,从穴位局部解剖可见,三穴均分布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群内,针刺还可以强化腹部肌群,相当于在肌肉的局部围刺,加强针感,毫针平刺达到深部,增大针刺面积。
综上所述,考虑到腹部肌群是脊柱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且这一因素在临床诊治非特异性腰痛中常常被忽视。本研究兼顾腹部因素,选择针刺腰、腹部穴位,通过电针活化腹部肌群,提高腰腹部核心肌群肌力,增强脊柱稳定性,从而有效缓解NLBP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相较于单纯考虑腰背部进行的治疗,该方法更具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