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温经散寒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2018-08-01张继红赵文武

新中医 2018年8期
关键词:寒凝经期血瘀

张继红,赵文武

1.渭源县中医院,甘肃 渭源 748200;2.渭源县人民医院,甘肃 渭源 748200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下腹疼痛,可伴随腰骶部酸痛、恶心呕吐、晕厥等,是妇科常见病。原发性痛经患者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器质性病变,常发生于青春期或未生育女性,治疗上主要采用阿司匹林、避孕药、可待因等减轻疼痛,但副作用大,且易于复发[1]。中医学认为,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由盛实而骤虚,机体易受外邪等入侵,冲任瘀阻、寒凝经脉,胞宫气血流通受阻,不通或不荣则痛,经期结束后胞宫气血渐复,疼痛停止,但病因未去除,表现为随月经周期而发生的腹痛[2]。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灌肠、针刺、穴位贴敷、中药内服、中药熏蒸等方式,且综合治疗有缩减治疗周期、提高治愈率等优势[3]。本研究采用针灸与温经散寒汤相结合,与单纯温经散寒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比较,观察中医综合疗法在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的治疗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渭源县中医院门诊治疗的118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年龄16~36岁,平均(22.37±4.01)岁;病程6月~8年,平均(2.96±0.38)年。对照组年龄16~37岁,平均(21.66±3.98)岁;病程7月~8年,平均(3.01±0.45)年。2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4]中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①月经前后或来潮时出现阵发性下腹疼痛,可伴腰骶部酸痛、恶心、呕吐、腹泻、面色苍白、乏力等,至少连续发作3次;②除外卵巢病变、盆腔炎症、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盆腔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

1.3 辨证标准 参考《中医妇科学》[5]中痛经寒凝血瘀证的辨证标准:①行经前1~2天,或行经时,小腹胀痛拒按,遇寒则疼痛加重,遇热则疼痛减轻;②经量少,行经不畅,月经周期后延;③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④面色青白,四肢冷,畏寒。舌苔白,脉弦或沉紧。必须符合①加②③④中任意3小项症状,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寒凝血瘀证。

1.4 纳入标准 ①年龄16~40岁;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辨证标准;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痛经者;②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等;③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④治疗前2月服用激素、镇痛药物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温经散寒汤治疗,处方:赤芍、川芎各12 g,茯苓、干姜、五灵脂、延胡索、当归、小茴香、肉桂、艾叶各10 g,炙甘草6 g,细辛2 g。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 mL,每次150 mL,分2次服用。月经前第7天开始服药,连续服用10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2.2 治疗组 采用针刺联合温经散寒汤治疗,温经散寒汤用法与对照组相同。针刺选取三阴交、气海、内关、中极、合谷、地机、足三里,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 min;艾灸关元,采用四联灸,时间为20~30 min。于经前7天开始,治疗至月经第3天停止,隔天1次。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②治疗前、治疗3月、随访3月的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制定中医证候评分标准。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剧痛难忍为6分,腹痛明显、影响工作生活4分,轻度疼痛、不影响工作生活2分,无腹痛0分;经量少或经行不畅:有2分,无0分;颜色紫暗:有2分,无0分;月经夹有血块:有2分,无0分;面色青白:有2分,无0分;四肢冷、畏寒:有2分,无0分。中医证候评分为各项评分总和。③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痛经持续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拟定。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末见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无效:疼痛未见改善。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1.03%;治疗组治愈率33.33%,对照组治愈率17.24%。2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3月,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随访3月比较,③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6058治疗前12.59±2.9712.55±2.88治疗后4.95± 1.44①②7.66±1.72①随访3月4.87± 1.45①③7.60± 1.75①

4.4 2组治疗前后痛经持续时间及VAS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2组痛经持续时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痛经持续时间均缩短、VAS评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痛经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痛经持续时间及VAS评分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痛经持续时间及VAS评分比较(±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n 痛经持续时间(h) VAS评分(分)6058治疗前8.78±2.818.73±2.85治疗后3.11±1.78①②4.88±1.90①治疗前5.93±0.996.01±1.02治疗后2.01± 1.08①②3.88±1.33①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若经前、经期冒雨、涉水,或久居湿地,则发为寒凝血瘀证。因此,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之法主要在于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使冲任气血运行流畅。

本研究采用的温经散寒汤由赤芍、川芎、茯苓、干姜、五灵脂等中药组成,具有经温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效。方中当归、川芎及赤芍活血祛瘀、养血调经,有祛瘀不伤正的作用;五灵脂可通利血脉、祛瘀止痛;延胡索具有祛瘀止痛的功效;干姜、小茴香、肉桂、艾叶温经散寒、理气通络;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针刺选取三阴交、气海、内关等穴位。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脾经与任脉交会于中极,脾经又与冲脉交会于三阴交,针刺三阴交可以调节冲任气血,温经通脉,活血化瘀;中极为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针刺可有益肾兴阳、通经止带等功效;气海在下腹部正中线上,针刺可生发阳气;针刺合谷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之功效;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针刺可理气止痛。艾灸关元(任脉与足三阴交会穴)可以治疗阳虚证、气虚证等。因冲任均起于胞中,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均与胞宫相关联,针刺可调节冲任二脉,从而达到温经通脉、活血化瘀、暖宫散寒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痛经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说明针灸联合温经散寒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提高镇痛效果,缩短疼痛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尚存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在今后可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第二,本研究疗效评估未纳入实验室指标(如雌激素、孕激素、前列腺素等);第三,本研究仅观察临床疗效,对其作用机制未能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寒凝经期血瘀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话说血瘀证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经期如何穿衣
掌心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