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校园归属适应状况
2018-07-31田艳燕安莉娟郭倩倩戴可菡
田艳燕 安莉娟 郭倩倩 戴可菡
摘 要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校园归属、适应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河北师范大学652名少数民族大学生,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校园归属感问卷以及自编适应性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相结合,在地域、专业、年级和性别之间进行对比。结果:不同地域的学生在SCL-90的焦虑因子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专业和年级的总均分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专业、性别和年级的UPI测量结果差异显著(P<0.05);在归属感方面,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不同地域学生在环境融合和生活适应两个维度上及适应总分上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地域、年级、性别和专业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校园归属和适应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 少数民族 心理健康 校园归属感 适应
近年来,随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作为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的的重要力量日益彰显。在进入大学后,来自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适应崭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且面临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新集体的归属融入。研究表明,由于受传统教育、社会环境、宗教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概率相对较大。[1]因此,全面了解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他们的校园归属感及适应情况,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心理疏导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和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對象
针对河北师范大学所有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80份,有效回收问卷652名,回收率为95.88%。涵盖文史类专业228人、理工类专业 345人和艺术类专业80人,其中男生187人、女生465人,年级分布为:大一210人、大二168人、大三139人、大四135人;按地域划分:边疆地区233人,内地419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面对面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问卷采用Derogatis[2]等编制的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其次,采用中国香港学者Cheung和Hui(2003)翻译并修订的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中文版PSSM量表共18个项目,分为归属感和抵制感两个维度。其中归属感包括13个项目;抵制感包括5个项目。本量表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法,有“完全同意”、“同意”,“基本同意”、“基本不同意”、“不同意”、“完全不同意”6个分数段。分别对各维度下的所有题目分进行加总求和;所有项目的得分之和就是量表的总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学校归属感越强。根据文献研究和理论假设,参考卢谢峰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刘立新和刘秀艳[3]等编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问卷》等内容自编问卷,包括环境融合、生活适应、心理承受、学业自主、经济状况等五个维度,共计30道题,了解少数民族同学的校园适应情况,经检验编制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Z均大于0.7。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症状自评量表结果与分析
本量表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2.1.1 不同生源地和性别分析
对地区和性别做了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焦虑因子得分方面,边疆少数民族(M盨D=1.33?.44)与内地少数民族(M盨D=1.25?.39)有显著差异(p=0.03<0.05),其他各个因子,差异均不显著。在性别方面,男女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这三个因子得分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结果是:抑郁因子得分,男生显著低于女生(p=0.04<0.05);焦虑因子得分,男生显著低于女生(p=0.02<0.05);恐怖因子得分,男生显著低于女生(p=0.01<0.05);在其他六个因子得分没有明显差异。
2.1.2 不同年级和专业分析
在被试的年级和专业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由表1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6个因子得分和总分、总均分上均差异显著。具体结果是:强迫症状,F(3,648)=3.21,p=0.023<0.05;人际关系敏感,F(3,648)=2.70,p=0.045<0.05;抑郁,F(3,648)=3.54,p=0.014<0.05;恐怖, F(3,648)=3.93,p=0.009<0.01;精神病性,F(3,648)=2.62,p=0.05;其他,F(3,648)=3.75,p=0.011<0.05;总分,F(3,648)=3.30,p=0.02<0.05;总均分,四个年级差异显著F(3,648)=3.29,p=0.02<0.05。经过事后检验,在这几个方面显示:大一>大四>大三>大二。而在精神病性和其他这两个因子,大四>大一>大三>大二。
不同专业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总分和总均分得分中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F(3,648)=3.39,p=0.034<0.05;抑郁因子,F(3,648)=3.68,p=0.026<0.05;焦虑因子,F(3,648)=3.82,p=0.022<0.05;总分,(3,648)=3.06,p=0.047<0.05;总均分:F(3,648)=3.09,p=0.046<0.05。经过事后检验,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在焦虑因子上,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
2.2 UPI的结果与分析
2.2.1 地区和性别分析
根据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UPI筛选标准将数据进行分为三类,然后对UPI结果进行分类以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3可见,UPI得分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生源地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2.2.2 年级和专业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得到结果表4、表5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UPI的测量结果在不同年级表现出差异显著F(3,648)=5.51,p=0.001<0.01;经过事后检验,大四>大一>大三>大二。
由表5可见,UPI的测量结果在不同专业类型表现出显著差异F(3,648)=4.97,p=0.007<0.01;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
2.3 归属感和适应性分析
在归属感方面,边疆和内地少数民族的得分差异不显著,男生和女生得分差异不显著。四个年级之间差异显著。
在适应性方面,在环境融合、生活适应两个维度上,边疆和内地少数民族存在显著差异,环境融合这个维度(p=0.00<0.05),生活适应(p=0.05),内地少数民族学生得分高于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适应总分上,边疆和内地少数民族有显著差异,内地少数民族得分显著的高于边疆少数民族。在人际关系维度上,男生和女生有显著差异(p=0.00<0.05),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归属感方面,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四个年级表现出显著差异,大四>大三>大二>大一,三个专业类别的学生测量结果差异显著,文史类>艺术类>理工类,如表6所示。
在适应方面,学业自主维度得分在不同年级差异显著,大四>大三>大二>大一。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环境融合、人际关系、学业自主以及适应总分上都存在顯著差异。文史类>艺术类>理工类,而在学业自主因子上得分,艺术类>文史类>理工类。
3 讨论
3.1 不同地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校园归属及适应状况
本研究发现,来自内蒙、新疆、云南和贵州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焦虑、环境融合、生活适应等维度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经访谈了解,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内地学习,由于面临着环境、习惯、文化和思维等方面的不同,适应的难度和内心承受的压力比较大,再加上家庭经济压力,人际交流技能欠缺和学习基础薄弱等因素,容易形成自卑、封闭、敏感、焦虑的心态。[4]
3.2 不同性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校园归属及适应状况
本次调查发现,在症状自评量表中的抑郁、焦虑和恐怖三个因子得分上,少数民族女生均明显高于男生。在UPI量表结果中,男生得分略高于女生。在校园归属感和适应量表中,女生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得分高于男生。由于男女生在情感表达、思维方式和社会期望等方面有明显不同,他们在人际交往、学习及生活问题等应对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与高亚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5]女生相比男生而言,情绪情感丰富,容易焦虑和敏感,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他人评价。在校园归属感和适应评价方面,两者没有明显差异。另外,因为样本来自师范类大学,被试性别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男女比例的差异可能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校园归属及适应状况
本研究发现,大一和大四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因子得分均比其他两个年级高。在UPI结果、归属感和学业自主维度方面,四个年级差异均显著。相关研究也表明,大一新生在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时,归属感较低,自主学习方式和习惯还没有养成,容易出现心理不适,甚至是心理障碍。[6]
3.4 不同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校园归属及适应状况
在本研究中,文史类、理工类和艺术类的学生由于自身心智情况、性格能力和专业学习情况等各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因此,他们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总分和(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67页)总均分得分中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校园归属感、环境融合、人际关系、学业自主以及适应总分上都有显著差异。文史类的同学心思相对细腻、偏重于感性,理工类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强,比较理智,艺术类的同学思维发散,性格相对外向,所以差异明显。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发现,内地高校(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处于正常水平,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度过适应期,对校园和集体的归属感比较好。地域、年级、性别和专业是主要影响因素。在访谈中,有约30%的学生表示自己学习压力较大,在生活文化融入和人际交往方面,比较自卑和孤僻,还不够开放和主动,与其他民族交往较少。另外,处于大一和大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适应与发展的任务比较严峻,来自生活、学习和择业等各方面压力比较大,不同专业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压力状况和应对方式等也有不同,需要引起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高度重视。[7]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维持民族地区稳定团结和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他们能否迅速适应和积极融入,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和民族团结建设影响较大。建议高校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资助和关怀力度,尤其是重点关注来自边疆和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其次,要积极营造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重视少数民族的节日民俗,鼓励领导老师和汉族学生积极深入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现状,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重点学生予以及时帮扶和引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1,8]
参考文献
[1] 帕丽达·尼扎木丁.浅谈如何有效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园,2012.5(15):34-35.
[2] 王伟.少数民族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研究定性及定量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3)435-437.
[3] 刘立新,刘秀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校园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京蒙高校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5.2:59-61.
[4] 唐茜.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1):16-18.
[5] 高亚,乔昆,陈丹等.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4):613-617.
[6] 王小丽.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差异研究[J].校园心理,2016.14(4):250-252.
[7] 张晶,范筠娜.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的研究——以天津地区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30):28-30.
[8] 戴斌荣,周健.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24(4):54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