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人才培养标准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研究

2018-07-31田野赵美芹姜安娜

科教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新研究体育教学高职院校

田野 赵美芹 姜安娜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讨论热点进行总结研究,对现行体育教学创新教学手段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长期发展规划和学生自身条件,研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创新路径,从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的继承与创造;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外延;学校体育改革的纵向整体推进三个方面进行理论论述,寻求体育教学改革在适应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下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创新研究

0 前言

高校学校体育教学的建设,既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环境与教育发展的改革过程,也是一个自身不断调节完善的发展过程。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和课程自身发展的变化两个视角来审视高校体育教学3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历经四个主要阶段:“传习式、军体化教育阶段→建立与完善的三基教学体系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科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贯彻学生为本、终身体育、素质教育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在政府主导下,强化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高职教育发展,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促成学校、企业共同培养机制。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发展在体质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的提升。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不断要求高职院校在优质资源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学科建设、信息化技术应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使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化优质发展。

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工业技术型人才已经不适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的需求,建立与市场、企业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正确思路。学校教育发展路径的转变必然带来其内部各因子发生形式上的改革与创新,学校体育教育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也必须在大环境下不断调整优化,使得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都要适应大环境下的变革。

1 学校体育教学在新的人才培养标准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对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

2011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就提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同年 9 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1]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文件明确了学校教育办学方向,也对职业教育自身有别于其它高等教育的因素做出了界定,坚定了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对于行业、企业引导、学校先行先试,尊重学校自主权都做了明确解读。

学校体育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临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劳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需要我们对现有教学形态进行创新改革,在围绕“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评价等方面向“产业需求”、“应用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倾斜。

另外,人才培养质量优劣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态息息相关,人才培养取向也同样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动脉;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教育体系顶端,是人才输出的最末端,把好教育质量关、维护好、培育好国家建设人才的后备军,是职业教育需要担负的责任。

1.2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向

中国体育教学改革已经经历了 8 次不同程度的洗礼,如今的体育教学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视。“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体育教育理念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实践中得以落实和贯彻。可以说,通过多次的体育课程改革使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上得到了凝聚性的转变,体育课程改革主旨呈现多面化,各级学校体育课程呈现多变化。[2]但是,当前学者追求的体育教学变革大部分局限于阶段性的转变,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是较为全面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性文件,对于培养具备一定体育技能、体育素养的专业性人才制定了培养规格标准。以及后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等一系列高等教育发展文件都在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等方面做出方向指引。反观文件落实方面,参照现实的教育困境,很多学校依然难以达成目标,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高素养人才的责任。在实际运作中,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追求,教学组织形式固化,教学资源更迭落后,教学评价手段单一等方面,偏离了纲要中提到的“增进健康”、“具有一定體育素养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

2 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创新

2.1 创新教学形式

兴趣是参与任何活动的前提,对比室内教学和学生参与课外锻炼,学生更加倾向于参与户外,但是体育课程设置单一、枯燥又打击了学生进一步主动参与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的创新有着其它学科不具备的优势,学生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体育健身俱乐部都有着体育课堂同样的运作目的。充分改造好、利用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变革,使教学媒体能够参与到学生自发形成的体育团体中,将大大增加传统课堂教学并不能及的教学效果。

2.2 重新审视教材

注重教材的开发创编,在贯彻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同时,试行开发校本教材,根据地域特色,依托当地教育资源优势,可以创造性地发展颇具民族色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互联网+”时代的驱动下,在继承保留传统的纸质教材、教案设计的同时,适当引入试用“慕课”教学,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资源的共享充分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

反观现行的体育教学,教材、教案、教具作为教学不可缺少的载体,被利用到体育课堂的几率却在逐渐减少,传统的运动技能授课形式,使得部分教师疲于利用这些教学载体,仅仅为了教出运动技术,而不在于学生是否掌握该项运动技能,利用教具创造性的开发教学手段的机会逐渐被省略,教师缺乏主动探索、创造与学生兴趣紧密度更为贴合的教学形式,从而学生对于体育课表现出来的最初热爱逐渐丧失。

3 体育教学“双轨”运作

传统体育教学正在经历不停的转化和演变,普通的技术技能传授难以适应当前学生“多样化”的体育兴趣需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完全排除,针对当前部分中等、高等院校试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结合传统授课方式,双轨并行。学生可以以协会、体育俱乐部等形式参与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协会制定章程,年度体育计划,对参与人数、参与组织方式,最后的评价指标进行规定,参与学生主体按照最后的协会评价可以到学校体育教学部门进行学分认定,作为学生体育课的最终学业成绩计入学生档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对学生自发组织的协会、社团所使用的教学资源统一配置或者学生自筹,制定与之适应的教学文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发体育项目,培育新的体育教学结合点,真正将学校体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4 体育教育内涵、外延的延伸拓展

4.1 体育教学的外在表现形式

体育教育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体育课堂、可以是体育比赛、游戏编排、课余活动,甚至于普通的身体锻炼,闲暇嬉戏都可以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3]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引领思想,一定时间内实现和落实难度可想而知,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育素养不是一项运动成绩的提高或是体育竞赛的获奖能够实现的。

4.2 纵向层级的变革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不能单独作为评价单元出现,作为改革參与主体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一个整体,单独一个环节的努力和变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中阶段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而大学阶段《纲要》中明确了在掌握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提到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主要教育目标。因此,体育课程的改革不是某一阶段的自主性变革,应该是“全盘”、“系统”的优化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买琳燕.高职“具国际竞争力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初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5):14-18.

[2] 周永平.美国体育教学改革对我国体育课改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9):154-156.

[3] 庄弼.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J].体育学刊,2007.14(3):5-8.

猜你喜欢

创新研究体育教学高职院校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