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众创空间的生态环境
2018-07-31徐全勇,张波
徐全勇,张波
[摘要] 近年来,浦东新区众创空间呈快速发展之势,具有体系化、国际化、专业化和溢出性等特点。然而,也存在整体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有待完善、众创孵化企业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众创孵化人才队伍难以适应新需求等问题。应从政策扶持、体制机制创新、资源聚集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完善和提升。
[关键词] 众创空间 孵化器 浦东新区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8)03-0097-04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推动上海高端人才空间集聚及制度创新研究”(2016EGL002),上海市党校系统课题“上海市开放式创新平台的网络结构与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 徐全勇(1969 — ),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教学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等;张波(1986 — ),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暨浦东区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讲师,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等。
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上海浦东新区正在加快构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进形成蓬勃发展的创新企业集群。浦东新区国际众创空间,已经成为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一、浦东新区众创空间发展现状
一是众创空间发展较快。据调查,浦东认定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共98家,实际运营在线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超过120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有23家,市级有43家,区级有32家。孵化面积约8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0多家。2015年以来,浦东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呈大幅增长之势。
二是众创空间类型日益多元化。其类型包括国际化导向型、活动聚合型、风险投资主导型、产业资本主导型、跨国企业参与型、专业技术型等,且大多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主。
三是创办主体多元化。房地产商创办的传统孵化器、投资机构兴办的孵化器和具有产业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的行业领袖主导兴办的孵化器占据着绝对优势,同时,还有由政府主导的功能型孵化器、基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创新孵化型、基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型的孵化器、基于提供专业化辅导服务的孵化器、引入国际资源型的孵化器。
四是众创空间主要分布在张江园区、临港地区、陆家嘴地区和金桥地区等产业功能区。众创空间孵化器涉猎领域较广,既有传统的优势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海洋科技等,也有“四新”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智慧医疗、物联网、智能软件、金融科技、新能源等。
五是众创空间具有体系化、国际化、专业化、溢出性等鲜明特征。历经数年,浦东的众创孵化体系已经相对完善,特别是在生物医药行业,创业者可以从创意到成熟的生命周期选择基础设施、创业辅导直至支持长期发展各类孵化服务;近年来,浦东开启“1+N”国际孵化模式,打造国际化孵化平台,基本形成了“走出去”、“引进来”以及“离岸孵化”三种模式。“走出去”,是指在国外设立基地,通过实体孵化或者投资孵化等形式,直接对接国际项目资源。“引进来”,指的是引进国外孵化器的先进理念,或是通过合作将国外孵化器的一些项目资源或者人力资源引进国内。“离岸孵化”,即依托目前正在试点的自贸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尝试利用自貿区“境内关外”的优势,吸引国内外创业团队,充分利用海外创新创业资源的溢出效应。这三种国家众创孵化模式探索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发挥大企业经济溢出效应,引进境外知名孵化品牌,集聚全球创新创业资源,进而将众创孵化推向纵深发展;浦东非常注重众创孵化基地的专业化建设。一方面,90%以上的孵化器都有自己偏重的专业方向,孵化器经营者会根据产业方向构建管理团队,选择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新区政府鼓励众创孵化器建设专业性技术平台,帮助在孵企业的成长;浦东众创孵化基地还有溢出性特征,即一方面孵化器为区内企业提供产业平台,推动区内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另一方面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引导,带来大量技术溢出效应。
二、浦东新区众创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
总体而言,浦东新区众创孵化发展已经非常明显,但与美国硅谷、以色列、中关村等孵化器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发展定位,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整体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有待完善。浦东以张江高科为核心,聚集了各类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要素,整体生态环境比较有利于创新创业,但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产城融合度不高。由于早期城市规划的缺陷,浦东张江高科生活配套缺乏,降低了处于初创期的项目和团队对张江的向心力;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匮乏;商务成本偏高,无论对孵化器经营者还是处于初创期进入项目的企业来说,都已经难以承受;作为粘合剂的科技中介服务行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导致很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相关创新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是众创孵化企业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国资孵化器资源多,但专业性欠缺,很多国资孵化器对孵化业务投入精力不够,甚至对毕业企业的后续跟踪、了解、统计等工作皆无,更谈不上配合政府建立与这些企业的纽带关系。同时,对孵化器服务人员的培训缺少针对性、系统性,服务还停留在招商引资、租金收取、物业管理,以及简单的牵线搭桥等层面。同时,大多数国资孵化器无法自己筹建种子基金、直接投资孵化项目,限制了孵化器的能力提升;民营孵化器成长快、专业性强,但实力偏弱。民营孵化器整体活力和能力都表现出高水准,也不存在体制上的限制,实现了持股孵化,但存在周期长、资金实力有限等问题,致使无法对看好的项目持续投资和跟投,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依靠房租和政府补贴的老路上,或推高入驻企业租金水平,不愿花成本精力去扶持预孵化阶段的创业项目和团队。
三是众创孵化人才队伍难以适应新需求。国资孵化器普遍存在服务人员少、入驻企业多的情况,不可能像硅谷、以色列、天使投资人等崇尚的小班化孵化服务,服务精度和深度有限,更不可能把本该有的“入孵、培育、服务、毕业及后续服务”全套服务流程做到位;对精英团队和人才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流失严重,很多国资投资功能缺失,导致孵化器回馈机制的缺失,国资孵化器对经营团队的奖励考核,主要停留在租金收入和少部分增值服务上,对服务人员缺乏诸如经营团队持股等有效激励机制,造成专业人才难以引进和留住。
三、推动浦东新区众创空间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众创孵化企业的能级和水平
为提升浦东众创孵化器能级和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众创孵化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跨国公司、高科技公司在张江的集聚发展,将创业者的激情和智慧、跨国企业的核心优势技术和本土优秀企业的资源资本打通对接,形成一个高效的联合孵化航母。一是加强引进海外著名孵化器引进工作,目前诸如微软、英特尔、GE、陶氏、霍尼韦尔等著名的国际公司基本都已经在张江布局了联合创新、开放式创新平台,或者正在与张江的公司合作进行孵化平台建设。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加强海外著名企业、孵化器聚集浦东。二是要增强国资孵化器与海外孵化器之间联动建设,用体制机制创新去激活国资孵化器强大的资源能力以及海外孵化器专业的孵化能力,比如可以采取委托等方式授权其经营管理部分国资孵化器、委托国资企业对孵化企业和项目开展股权投资,持股孵化等。三是降低孵化器专项资金补贴门槛,特别是对民营孵化器、创新型孵化器、知名企业家和知名天使投资人创办的孵化器,在孵化面积、在孵企业数等方面降低认定标准,并对其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予以一定的资金配比或专项补贴。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优秀孵化器扩大载体面积,鼓励优秀国资和民营孵化器品牌输出、管理输出、服务输出,发挥优秀孵化器的溢出效应。
(二)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认真梳理现有国家、市、新区和园区创业孵化政策,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做法,形成系统、全面、针对性的扶持孵化器发展的政策体系,在财政支持、国资投资、创业引导基金、民营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扶持、创业人才支持、综合考评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二是要建立科学的评审制度,根据创业团队力量、科技含量、项目前景等因素,区分和确定创业企业层次,给予差别化扶持;同时重点以按预孵化成功企业数、毕业企业数和加速服务上市企业数,以及投资成功率等确定奖励和补贴力度。三是加强孵化器之间、产学研体系、孵化器与外界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构建机制。不同孵化器之间要在场地、资金、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常态化资源共享和交流协助机制;鼓励和支持众创孵化机构与高校、园区企业、科技中介和各类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协同建设机制;鼓励众创孵化服务向两端延伸,设立“创业苗圃”,为初创项目和团队提供预孵化,设立“加速器”,对暂不具备购买场地和市场能力相对较弱的新毕业企业提供后续服务,并积极与加强国际对接,包括引进和合作建立几家国际化的孵化器,或将本土孵化器延伸到海外等。
(三)大力聚集创新资源
通过政府“有形之手”推动制度创新,吸引和聚集一批区域外的高校创新资源,通过完善科技型服务产业发展、孵化器建设以及风险投资等创新环境建设,促进外源性的科技成果实现本土化合作开发,并最终服务于张江科技城建设。一是为浦东的创新创业生态配备学术巨人,导入高校的智力资源输出和技术支持。以建设浦东大学科技园为契机,将不同区域内的高水平科技人才、研发成果以及社会资本吸引到浦东来,探索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二是落实与国内著名高校的合作协议,积极引入俄罗斯理工大学、清华启迪科技园、上海交大科技园、MIT校友会、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优质资源;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在浦东开展创新创业试点;三是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在浦东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政府和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成立发展基金。同时,浦东要充分发挥自贸区优势,突破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与运作的政策掣肘,一方面,在顶层制度创新、“跨界”制度方面进行尝试,从案例着手反推制度创新,并从海外高端创业人才角度考虑制度的突破可能,如在技术入股评估、加速器享受孵化器政策等方面做些许政策突破;另一方面,在离岸基地的政策中,设立专注于投资早期项目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避免造成“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的局面。
(四)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取向,持续优化浦东的人才生态环境,包括创业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城市环境等,将全球优秀孵化器、全球500强企业等海内外优秀人才吸引到浦东,最大限度放大优秀人才的溢出效应,为浦东创业者提供孵化平台和外部资源。二是要用改革国有孵化器内部体制机制,比如完善国资孵化器的考评机制,突出增值服务和投资效益,突出品牌、管理和服务输出、创业导师质量和能级、预毕业和毕业企业数、上市企业数等;完善激励机制,比如营运团队、职业经理人投资成功(回报好、溢价高),给予其一定的股份奖励,鼓励员工认购孵化器持股孵化企业的股份;在孵化器内部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比如技能培训、职业晋升、收入激励等。三是在区级层面要加强对专业人才培训和指导,真正激发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懂技术、懂产业、懂政策,懂市场、懂管理、懂投资的优秀人士积极到浦东新区从事创业服务业。
[参考文献]
[1]贾天明,雷良海.众创空间的內涵、类型及盈利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7,(6).
[2]徐茜,张体勤.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J].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2010,(9).
[3]李燕萍,陈武.中国众创空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7,(5).
[4]吴杰,战炤磊,周海生.“众创空间”的理论解读与对策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6,(13).
[5]王佑镁,叶爱敏.從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基于创新2.0 的功能模型与服务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
[6]滕飞,牛永生.宁夏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7,(S1).
[7]陈夙,项丽瑶,俞荣建.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 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1).
Optimi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Creating Space: Taking Pudong New Area as an Example
Xu Quanyong1, Zhang Bo1,2
(1. Pudong New Area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Shanghai 201203;
2. popu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Abstract: As a key functional area of Shanghai with a globally influent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Pudong New Area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ker space. Based on the actual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wnership, founder, space and industry distribution of maker space in Pudong New Area,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ystemat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spillover. At the same time,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re are such gaps and shortcomings in Pudong New Area a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overal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capacity and level of public of maker space are uneven, the incubators of public incubators are hard to adapt to new needs. The article hold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maker space in terms of policy suppor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source poo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alents so as to enhance the operational capability and service level of maker space.
Key words: Maker Space; Incubator; Pudong New Area;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收稿日期:2017-12-18 责任编辑:罗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