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18-07-31罗强邹立君

科教导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审美能力美育

罗强 邹立君

摘 要 在国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美育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蕴含着如此重要育人功能的美育,却是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甚至是严重缺位的部分。各学科教师仍片面认为美育仅仅只是艺术教育,忽视了美育的多学科属性及渗透性,美育流于形式,直接影响校园美育的实施。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深刻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在完成学生语言文字积累和运用的任务的同时,还应承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任务。

关键词 美育 语文美育 审美能力

1 语文美育的概述

1.1 语文与美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2015]71号)明确指出:“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指培养人们识美、爱美和创美的能力的教育,不仅能提高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1]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艺术教育、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及与美育相关的各种校园活动等。但在课程美育中教师往往认为美育责任仅在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却未能意识或重视美育的多学科属性和美育的渗透性,忽视了其他学科课程也有美育功能。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课程内容包罗万象,且入选语文教科书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在完成智育目标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的培养,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因此,语文教育具有美育的功能和任务是毋庸置疑的。

1.2 语文美育的必要性

为了进行美育,学校要设置专门性的课程。但是美育任务的完成是不能仅靠这少数艺术学科的。在升学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忽视美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甚至为了给语数外等考试科目让路,而取消了艺术课程。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一种综合性活动,需要多方面学科的支持和配合,所以语文美育应运而生,语文这一门蕴含深刻人文性的学科更应该肩负校园美育的重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方法经常处于变革更新之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交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若不将美育渗透进语文教育中是很难适应这种变革要求的。中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知识储备也不丰富,对美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对他们不应当进行生僻的美学分析,或者机械地灌输一些美学概念、术语。在中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中,可供美育的资源很多,只要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方法和途径,美育渗透的目的就会实现。

2 語文美育的艺术构思

当今社会,在人们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命和个体的价值,从而使得美育的地位更加突显出来,教育专家们提出必须要把美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充分挖掘教育过程中的美育资源,重视教育过程的审美设计。语文美育的审美设计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它不仅要遵循美的规律,还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两者不可偏废。这种审美设计是运用美学和现代教育技术学的成果,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美的设计和建设,以形成和调整教学过程的环境、氛围和各种关系,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求得教育与美育的高度统一。[2]语文美育强调提炼、升华教育内容的美,强调在完成教育的智育目标的同时渗透美育,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式的审美感知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是以备课艺术为前提的。语文美育特别强调备课艺术,即教师在备课时,在有限的范围内所表现出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当教师真正像对待一门艺术那样精心备课时,会发现每一篇课文都是待开掘的宝藏,都有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去巧妙编排的审美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学生学得开心,教师也会感到一种审美的愉悦,师生都会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一种艺术享受。

3 语文美育视角下的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3.1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3]作者通过外化精神世界、生命意志等来塑造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运用生动的语言,经过组合、提炼和刻画出来的。作者用优美的语言,自然能勾勒出“美”的形象。作者也常用烘托的手法,通过侧面描写“丑”的形象来突出“美”的想象,使读者更易于把握作品的主旨。如此,我们可从中把握住相反的两方,将两种相反的事物进行明晰的对比,在对比中要教会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课文《爱莲说》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百花争艳的画面,而作者却唯独喜爱莲花。教师可以抓住莲花这一“美”的形象,从描绘莲花色彩、特点等的词语出发让学生去感知莲花的形象,让学生体味莲花所生长的自然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此诗句中的“淤泥”与“莲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莲花的美得到了感情的升华,学生们认识到在这样一个污染嘈杂的环境中,莲花依然能亭亭净植。作者在此处通过赞扬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将莲花与淤泥作对比,来彰显自己为人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风亮节的思想情感。通过把握莲花这一美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了莲花的“美”,在此不仅完成了托物言志写法的教学目标,还升华了本文的感情主旨,学生不仅仅感知到了美的事物,还感受到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

3.2 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语文美育中通过对审美对象进行品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将文本呈现的内容在大脑里想象出相关的画面,甚至可以手脑并用地把想象到的场面用笔描绘出来,这样,学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学到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用美的眼光去创造美的事物。儿童时期是培养审美想象力的黄金时期,但是对少不经事,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来说,如何去深刻地鉴赏美还是一大难题,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可供学生发挥想象的美育资源,如教材中的插图、选文等,结合这些审美对象,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审美想象。如在《春晓》这篇古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音乐导入法导入课文,播放一段春意盎然的音乐让学生侧耳聆听,听这段音乐的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所听到的声音的画面,学生在鸟鸣、风声、潺潺流水声中感受到春天的鸟语花香、春光明媚,以声动情,学生便能想象到诗中“处处闻啼鸟”及“夜来风雨声”的画面,也可以在课后布置学生完成给诗句画插图的作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古诗朗朗上口的音律美,还使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画面美,体验到创造美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音乐是人类审美情感的重要来源”。[4]在悦耳动听的音符中,学生放松了心态,思维和想象在音乐里徜徉。心灵在音乐与审美对象的碰撞中产生了“美”的火花,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与提升。

3.3 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入选教科书中的课文都蕴含着充沛的情感,语文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深刻的人文性。课文中有赞扬舍己为人的伟大,有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景,有追忆童年生活的快乐往事,有赞美老师的谆谆教诲……这些课文中典型的事物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能力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要抓住描绘这些素材的词句,通过分析这些事物的“美”,揭示它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事物为什么是美的?它的“美”又体现在哪里?在《邓稼先》一课中,课文描写了海外赤子邓稼先历经千难险阻,从海外归来,在戈壁滩上成功研发原子弹一事,重振国防建设。教师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让学生自主地去把握邓稼先这一“美”的人物形象,即邓稼先为什么回国?他是怎样回国的?他回国以后做了什么事?学生们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邓稼先高大的爱国形象会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眼前,在渐渐理解了邓稼先为什么如此的伟大的同时,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教科书中,这样描写人物形象美的课文比比皆是,他们中有的是普通人,有的是在各個领域有卓越成就的人,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美”的精神,都像是隐藏在教科书里的宝藏一样等待我们去开采,去品鉴。教师要挖掘教材中这些“美”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鉴赏这些美的事物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能力。

综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至为关键的就是教师要备好课,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审美资源,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审美对象,只有当学生在感知审美对象的过程中,被审美对象深深地吸引住,才会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和审美的热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语文美育中应是学生审美的“指导者”,而不是审美知识的“灌输者”,否则,这样的课堂依然很难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4 结语

语文美育是以语文课程里的美育资源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都是语言的典范,教师在挖掘和解读审美对象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及用美的思想去引导学生求知求真,培养学生用美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美能力,强化语文的美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顾颉.论美育与各育的关系与融合[J].教育科学论坛,2016.19.

[2] 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朱光潜.朱光潜谈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9.

[4]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审美能力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女校教育下艺术概论课堂教学的思考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美育教师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